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教论文: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ugu 感谢 bugu 上传 0人参与

       陶行知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思想,本文就他的这一思想及现实意义略作探讨。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 
       (一)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 
       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指出:儿童对环境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从学会与父母、同伴、老师交往,到认识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熟悉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到掌握使用各种工具,儿童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造。儿童的创造潜力从一出生就开始萌芽。众所周知,半岁的婴儿就能自己抱着奶瓶吃奶;一岁的婴儿尽管不会说话,却能做出手势或发出信号,让大人帮他捡起他够不着的玩具;一岁以后就慢慢学会使用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对于婴儿也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例如,在成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泥巴、沙子和水等自然材料,到了儿童手里就可变成泥娃娃、小碗、小碟、杯子、小凳、山洞、碉堡、雨点和河流;一根竹竿,可以变成他们的马、拐杖、手枪和大炮……儿童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其巨大的想像力。他们可即兴创作儿歌、童话,可以想像出稻草人与麻雀的对话,可提出诸如“天空为什么总是蓝色的”“太阳为什么总是圆的”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毋庸置疑,儿童的创造力是稚嫩的,但却有着无限的发展价值。正如杜威所说:“只有傻瓜才把创造视为离奇幻想的事情……一个3岁的儿童发现他能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6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5分钱和5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件事情,他也真是一个发明家。”我们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并正确认识其创造力的巨大发展价值。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在他看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列举爱迪生、瓦特等发明家的事例来说明动手的重要性,主张我们的护育员或先生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让孩子们有动手的机会。第三,传统的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第五,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空间解放了,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学校不应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不能“日问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为此,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必须树立创造教育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了解创造性儿童的一些特征。研究表明,富于创造性的儿童常表现出好奇、多问、想像丰富、有新颖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喜欢与众不同、好表现、有探索精神、观察敏锐、思维灵活并且发散性强等。对此,我们决不能简单地视之为顽皮、淘气、不听话,而应该支持、肯定、接纳、表扬、鼓励、尊重和信任,以激发其创造性行为。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风车,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其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然而,如果没有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教育,既使是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张衡如此,牛顿如此,爱迪生也如此。创造教育是一项系统T程,它的起点则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儿童创造力这一神圣使命。 
       要在幼儿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有必要对幼儿园现行的教育力法进行反恩和改革,决不能再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训练和模仿,以及说教的方式,抑制甚至泯灭儿童天性中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成为儿童探索欲望之火的点燃者,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要给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自由发展机会,让儿童多看、多想、多动、多说,以满足其探索需求;让儿童养成自主创造和别出心裁的思维习惯;创设适合创造性发展的民主环境。此外,教师还应掌握学前创造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如列举法、类比法、组合法、改装法、材料替换法、扩大用途法等。就“缺点列举法”来说,教师可对不同年龄班的儿童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小班的小朋友挑玩具、食物的毛病,让中班的小朋友举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具的不足,让大班的小朋友说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缺点。这样一来,不同年龄的小朋友就会充分发挥其想像力,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氛围 
       教师、家庭、社会都有必要为儿童创造力培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裕、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大胆提问、大胆创新,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决定有关班级事情时,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有耐心、多指导、多鼓励;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制度,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因“淘气”而造成的紊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甚至荒诞、离奇的问题。 

       (二)启发儿童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 
       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儿童努力摆脱一切束缚其思想的观念、方法,开拓思路,养成多角度、多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例如,关于玻璃的用途,教师在让孩子们列举出玻璃的一般用途如做杯子、镜子、窗子等之后,要引导他们想出一切可能的作用,如割绳子、布头等,烧熔后还可制成各种玩具、装饰品,等等,努力使他们多动脑筋、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力。 

       (三)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要利用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认识建筑物、交通工具,观察房前屋后的环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况,欣赏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师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们参观造船厂和码头之后,让小朋友“画船”。结果,有的小朋友友的画面上不仅有轮船,还有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还画出了海盗船和国王的船,国王的船上有同王和美人鱼在跳舞,甲板上还在放烟花! 

       (四)正确对待儿童的好奇、好问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儿童的发问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离谱,这正是他们创造潜力的发挥。成人特别是教师应鼓励、引导他们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并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五)培养儿童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儿童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的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过一系列尝试操作,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儿童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儿童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中获得一些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手的热情,使其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例如,在活动室设置各种区角,让儿童玩积木、捏泥人,做小制作、搞小发明等,通过这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廖义军 湘南学院社科系)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儿童科学常识课件:血液循环器官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