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刍议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mily 感谢 mily 上传 0人参与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独生子女的国度。现在的独生子女被称为“小皇帝”、“小太阳”在家里除了父母之爱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爱,这很容易使许多小孩只懂得接受爱却不懂得去爱别人。曾经有个男孩理直气壮的说:“要是妈妈生个弟弟我就把他捏死,不让他把我的财产和游戏机抢走。”夸张的表情惹得老师们不禁发笑,而笑声背后又有多少值得深思的问题。幼儿自私、没人情味固然有年幼无知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一味宠爱,忽略了感情教育。爱是一切积极情感的源泉,现在一些孩子存在的诸如任性、自私、攻击性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等问题,溯其根源在于这些孩子不懂得爱,也不知如何去爱。成人往往把这些问题存在的责任归咎于孩子,总爱用抱怨、批评的语气来谈现在的孩子,却常常忽视这样一个教育学上的道理:"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应为今日孩子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负责。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如果不懂得爱与关心,不懂得交往与合作,那么将来他们如何同与他们相同背景的人共存、共事、共荣呢?教孩子学会爱与关心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基础是社会的情感。其中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移情”、“同情”和“爱”这是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内部心理动机。决大多数的大班幼儿再被问及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应该合作、分享、帮助、谦让时、都能做出肯定回答,而且对是否可以有推打、骂人、抢夺等回答也都是否定的。但在实际情景中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有真正的语言或行为上的帮助和抚慰。如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我对幼儿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一、倾注爱心,萌发幼儿亲社会性的情感  
     1 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  
     所谓移情,指一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和愉快的情感以使其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体验会主动地产生理解和分享。根据幼儿的特点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辨别认识他人情感。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什么时候会让人高兴。例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土;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的心情很好总是在笑;并给幼儿讲述故事,表演情境以了解他人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其次,我设计“有趣的表情”“当亲戚来访相聚时”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了解他人的心情,运用角色转换、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的情感、愿望,如他现在什么表情,他为什么笑了,他为什么哭了,他为什么生气了,幼儿都能纷纷说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大部分幼儿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为同伴的愉快而高兴,为别人的焦虑而着急。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位生病的小朋友在进餐时呕吐了,邻桌的同伴有的焦急地来告诉我:“老师,恺楠他吐了。”我转身一看有的小朋友停下碗快,去取来了扫把、畚斗还有拖把,虽然大家忙成混乱的一片,但我感到欣慰,孩子不在是象以往见到类似的问题是捂着鼻子躲开。他们会主动的理解他人,“移情”也就得到发展。  

     2 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籍、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这是一个适应社会和群体合作的道德基础。为了帮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我对幼儿进行“帮助弱者”培养同情心的道德教育。第一,借题发挥,平时给幼儿讲一些《灰姑娘》、《白雪公主》、《瘸腿的大黄牛》等故事,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启发幼儿思考,应该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第二,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孩子帮助小朋友脱衣服、系鞋带、搬椅子等,老师发现后给予肯定,并强化。第三,言传身教并重,平时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关心的幼儿给予安慰和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多给幼儿讲“要帮助有困难的朋友”“不能嘲笑有缺点的小朋友”“要爱护小动物”  使幼儿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应帮助他。  

     3、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懂得施爱  
     爱的内容丰富有广泛,如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常言道:“知之深,则爱之切”。了解是产生感情的认识基础。在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中,我通过多种方法来让幼儿认识家乡,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如开展“我爱祖国”的年段活动。首先,老师和幼儿一同收集有关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四大发明,家乡建筑成就的图片图书和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及服饰等实物,再将其布置成一个“美丽的祖国”的展览馆,让幼儿了解我国辽阔的土地,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物产及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萌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然后让幼儿通过歌曲,舞蹈,诗歌等形式表达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激发幼儿情感的同时要教幼儿学会表达对他人的爱。这是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成人还可通过身教和言传两种形式教给他如何向他人表达爱。所谓身教就是给幼儿树立爱的榜样。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具体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学习的。父母对长辈尊敬体贴、关心倍至,幼儿也就会学着将好吃的东西留给爸爸妈妈,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对摔倒受伤的小朋友和生病的小朋友温柔抚慰、细心照顾,幼儿也就学会了对有病痛的人主动扶助、温柔询问、送药送水。成人对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尊重而感谢的,幼儿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并对他人心存谢意。所谓言传,就是成人直接告诉幼儿一些向他人表达爱与关心的方法,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端一杯水,捶一捶背,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放低声音说话等等。最后要给幼儿提供爱和关心他人的机会。我曾见过许多次这样的情景,父母将孩子送到嘴边的糖果、饼干推开,让孩子自己留着吃,我也曾听过孩子这样跟我抱怨,"我想给妈妈捶捶背,可妈妈说不用了。"成人好意的拒绝使孩子失去了实践爱心的机会,从而使幼儿的爱心表达流于一种礼貌或不再出现。理解了什么才是爱并懂得了如何去爱,还要有机会去实践,否则幼儿习得的良好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不能形成品德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品德形成的途径是"习惯成自然"。的确如此,只有给幼儿多提供表达爱的机会,使他们习惯于对他人表达爱心,爱才会成为他们自然拥有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的行为能力  
     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儿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尤其是交往活动中,不断实践、感受、体验,日益积累直接经验和情绪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我认为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分享行为、助人为乐行为、合作行为等。
     1、分享行为的培养  
     分享行为是指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克服自我中心,学会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与他人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幼儿刚入园,我先采用“平均制”,即生活中,事物平均分配,学具、用品每人一份,游戏中玩具人人都有,不独占,并及时评价,使良好的行为在班上产生正效应。然后进行“分享”教育。使幼儿在集体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认识到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他人,逐步理解、表现分享行为,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赞赏。在“大家玩”的活动中,我请小朋友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玩具带来,并在同伴面前当众介绍和表演,还配以教师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最后启发幼儿把玩具交换着玩或几个人玩一件玩具,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兴奋地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的玩具表演和积极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体验着“大家玩”的乐趣,学习着怎样一起玩的行为方式。从而顺利地使“有玩具大家玩”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孩子“希望同伴分享自己玩具”的自我需要。平时,故意设置障碍,“图书不够怎么办?”“新玩具太少了怎么办?”让幼儿讨论后再进行活动。以后,就有许多幼儿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物品带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促进了分享行为的保持、延续和发展。  

     2、助人为乐行为的培养  
     助人为乐行为就是指培养孩子以帮助别人做事作为自己很快乐的事情的行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大多数事事由成人做,而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许多事则由自己动手,同时,幼儿与他人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需要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助互爱关系。可是我们却常常看到椅子倒了没有人扶,为了自己要玩的玩具打人、抢玩具的事屡见不鲜。由此,我们要运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帮助幼儿尽快确立良好互助思想。其培养应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及幼儿发展规律的始终。首先帮助幼儿树立正确思想。我们结合故事《雷锋的故事》、儿歌《共伞》、看图讲述《小鸡和小鸭》等富有感染力的教材的教学。这样,幼儿会渐渐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你可以为别人排忧解难,别人会因为有你的帮助而高兴,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能帮助你。我还精心设计“大带小”、“找快乐”、“小助手”、“小小值日生”等活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其次及时表扬,积极诱导。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应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应如此。如我班来了插班生,我鼓励大家多关心、帮助新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表扬,我发现班上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有的小朋友主动地带新朋友上厕所,帮助他找水彩笔、系鞋带。长期下来,幼儿就形成了助人为乐行为。现在帮助同伴穿衣,扣钮扣、梳头、系鞋带、为班集体服务,拾到手帕找还丢失者等已成为习惯。  

     3、合作行为培养  
     合作行为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从而体会合作的快乐与效率。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具体目标。多给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让幼儿立即合作、学会合作、主动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与效率。如通过谈话“如果合作不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们说:“会做不好事情”、“会浪费时间”……于是,我们有意识地组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起合作动机的各类游戏,引导孩子们来尝试进行合作,如在手工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合作画画、合作完成作品;在体育活动中分组进行比赛;让幼儿一同洗刷墙壁等。通过一些游戏中,日常活动创设合作的机会、情景,培养幼儿互相,互相合作的精神。孩子们在合作中又遇到了新问题: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都要做同一件事时,该怎么办?我们又带领孩子们去参观了“麦当劳”快餐店,在快餐店里,做汉堡的叔叔阿姨们也是分工协作的。他们有的负责切面包,有的负责炸鸡腿、有的负责包装,孩子们请工作人员来谈谈,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工作人员中的—位“麦当劳”姐姐对孩子们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如果都想做同样一件事情的话,可以进行协商,先你做,过一会儿再交换,这样大家就都有机会做了。”
       一番话使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在这种环境中,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又出孩子们所喜爱的、新鲜的形象说出这些道理远比我们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建立“参观园地”,获取家长支持。
       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并获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在班里设置了“参观园地”,每次参观活动后,我们请孩子们回去向爸爸妈妈口述参观的见闻和懂得的道理,请爸爸妈妈笔录后带到班里,老师将记录内容布置到“参观园地”之中。这一活动深受孩子们与家长的欢迎,一方面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不仅参观时认真看,仔细听,参观后还要进行回亿、复述,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活动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园的活动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配合。同时,也为家长与幼儿的合作行为创造机会,有利于幼儿合作性的培养。(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传春幼儿园 卢艳华)
     参考书目  
     高玉静:《教孩子学会爱他人》崇文教育2001年第5期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  璇:《幼儿友好行为的培养》——《福建幼儿教育》2001年7-8月  
     黄毅凤:《培养幼儿同情心滴谈》——《福建幼儿教育》2001年5月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教师大班下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