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 摘要 ] 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伴随着动作的游戏,是一种想像的游戏,情感的游戏。基于这一特征的幼儿园文学教学要让幼儿有充分的想像、表达的自由,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满足情感的需要。
[ 关键词 ] 幼儿;文学接受;游戏 在目前的幼儿园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思想、重知识灌输,而轻想像、轻游戏活动的倾向;二是在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讲述或朗诵,只满足于把作品介绍给幼儿,至于幼儿接受得怎样、理解得多深很少有人关注。 其实,文学接受中幼儿的自主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而游戏是幼儿生活中基本的活动方式,所以在幼儿文学接受中,如何认识游戏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当前幼儿园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游戏 文学史上,最先把游戏和文学结合起来谈论的是康德。他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游戏,而且这种游戏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令人愉快的活动,人在这一活动中——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彻底放松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后来席勒、斯宾塞、格鲁斯等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认为“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研究游戏。” 可见,文学接受是一种游戏。与成人文学接受相比,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更为显著。成人的文学接受往往是一种幻想的游戏,它主要是发生在大脑之中的一种精神性的游戏,是一种静观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外观特征。而幼儿的文学接受通常伴随有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在接受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往往会通过幼儿的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 二、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 游戏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各个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幼儿游戏的表现特点是不一样的。在揭示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时,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有着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儿童美学现象中精神性因素淡薄,而生物性因素有着重要的地位,前审美是建立在儿童的心理能量、心理动作以及运动觉等生理基础上的非理性审美。从总体上看,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幼儿文学接受是一种伴随着动作的游戏 幼儿在接受活动中伴随着动作,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儿童在听故事,尤其是诵唱童谣、儿歌时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文本的运动节律晃动身体,正如加登纳所说:“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人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进行着、保持节拍地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着出现。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 1 .动作与感知。在文学接受中,幼儿往往通过自身的动作、声音、感觉等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嘴里哼唱,手不停地摆弄,身体时不时地随着相关的情境而有节奏地摆动。 笔者听过一个小班的语言文学活动《拔萝卜》,老师采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讲述方式:老师身穿一件围裙,一边讲,一边演。当讲到种下了一棵萝卜时,老师从围裙里面的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的带绿叶的红萝卜放进围裙上方的一个口袋里;接着,老师拿出一个老爷爷的玩偶,用自身一端的雌扣对接围裙的雄扣,按在那个大萝卜的下方,开始拔萝卜,接着一个个人物在老师的讲述声中依次出场,最后都排队站在了围裙上。期间,幼儿被老师手中直观的形象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打动,情不自禁地晃动起身子,嘴 巴跟着 老师念念有辞;渐渐地,他们便合着老师的节奏,边招手边大声地喊“小姑娘,快来帮忙拔萝卜”,当讲到“拔呀拔呀”时,小朋友们几乎都站起来跟着老师的节奏做起“拔”的动作,到“还是拔不动”的时候,小朋友都两手一摊,表现出十分遗憾的样子。在随 后 老师的表演中,小朋友们对故事越来越熟,表现越来越自信,喊得越来越响,动作也越做越起劲,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 在以后的观察中,笔者还发现,幼儿对动作性的句子、短小精练的角色语言尤其是拟声词特别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句子能充分调动他的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除了满足他对身体活动的基本需要,更重要的是使他在动作中完成了言一形一意的转换,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新经验,产生了美好的体验。 2 .动作与想像。在幼儿园文学教学中,儿歌或故事所营造的艺术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想像欲望。但幼儿往往需要借助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像。儿童文学作家张绍军在谈到把修改后的《雪地上的小白船》读给幼儿听时,这样说:“我把修改稿念给小朋友听。才念了几句,就把孩子们逗乐了,‘嚓嚓嚓,嚓嚓嚓’,都轻轻地跟着念起来。末尾两句我特地反复了一次,念到第二遍我的鞋子会造船’时,我看见几个小朋友情不自禁地把脚一抬,一踩,看来是引入意境中来了。” 其次,幼儿的想像必须靠连续的动作来维持。如在笔者观察到的上述文学教学活动中,当老师把《拔萝卜》表演了两遍,充分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后,老师请个别幼儿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表演的每个孩子都十分投入,但坐在下面的幼儿,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心不在焉。这是因为没有自主活动的伴随,使幼儿内心的想像停顿了下来,原有的想像激情也完全消失。而当老师请所有的幼儿分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时,幼儿都一拥而上,抢着拿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头饰,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自己对角色的想像。 3 .动作与理解。幼儿总是喜欢动作性很强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可感的、动态的形象。这是因为幼儿往往只能从表象上,即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和行动来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富有动感的描写,可以让幼儿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在动作中完成对字词句的理解。 有一次,笔者读《三字经》给一位幼儿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她突然接着念“猫不跳”。可以想像笔者当时的意外,“苟不教” ? “狗不叫” ? 多么有趣的误解啊 ! 孩子的误会让我们发现,当他们接触文本时,尤其是碰到一些抽象的词汇时,他们首先会按自己的方法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动作进行自由的解释。 幼儿还没有逻辑推理的能力,处于动作思维阶段,在一般成人的眼里一目了然的事情,对幼儿来说,却是极其难解的,他们在动作中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字词的理解。因此,在言一形一意的转换过程中,要让幼儿“动”起来,在行动中感知、理解语言的意义,建立起他们跟周围世界的关系。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字词原来是和动作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只是动作的一个因素,到了后来,官就单独激起行动。” 总之,幼儿的文学接受不是静态的,他不只是在听,而且还调动全身各种感觉器官来参与文学文本,幼儿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无论是感知、想像.还是理解都伴随着动作。 ( 二 ) 幼儿文学接受是一种想像的游戏 幼儿在文学接受中的想像的最大特点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们往往从情感愿望出发,较少受到知识经验、社会观念、现实规范等理性因素的制约,从而显得随心所欲、大胆自由。 笔者参加过一个幼儿园的看图讲述活动,题目叫《快乐小屋》。图片上展示的一边是一个娃娃在森林里造的一所新屋子,另外一边有很多的小动物,如蜘蛛、萤火虫、蛐蛐、纺织娘等。老师首先提问:一个娃娃在森林里造了一所新屋子,可是新屋子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小娃娃一点都不快乐,小动物们怎样帮助小娃娃快乐起来呢 ? 按照图片的讲述是:小动物们都赶来帮忙了,蜘蛛挂上窗帘,萤火虫来点灯,蛐蛐来唱歌,纺织娘来弹琴…… 但是,出乎成人意料的是,幼儿在实际想像中,根本没有运用这种因果思维,而且也不关心其想像行为的现实可能性。他们想像的是森林里的各种角色跑来同小屋的主人玩,而且运用逆反思维,居然让小屋子长上脚,主动地跑去找伙伴。 幼儿的想像是自由自在的。他们在理解作品时往往把自我的、主观的经验投射到作品中,甚至于常常出现一些与故事无关的联想,这些情节是原文中没有的,但却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展现,具有极强的游戏性特点。 ( 三 ) 幼儿文学接受是一种情感的游戏 文学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的多种心理机能综合运动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感知、表象、想像、情感和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综合运动的过程。而情感在接受过程中不但是一种推动力、组合力,而且是一种发现力和创造力,它是接受活动的核心。 幼儿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然而,幼儿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既面临着他认识得很肤浅的、无力改变的物理世界,又面临着由成人的意志和兴趣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限制,他们的愿望和情感常常被压抑,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他只能充当生活中的被动者。幼儿接近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从游戏心理出发,试图在文本中做一番角色游戏的体验。在文学接受游戏中,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自己的身体,在文字幻化出的情境中既可以上天人地、翻石覆雨、惩恶扬善,实现自己的英雄梦;也可以调皮捣蛋、为所欲为,甚至解构权威,弥补他们在现实中弱小、无力的缺陷,释放内心积压的消极体验,在自己营造的幻想世界中满足了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 总之,幼儿文学接受是伴随着动作的游戏,是想像的游戏,是情感的游戏。其中,伴随着动作是 幼儿文学接受游戏 区别于成人文学接受的最为显著的特点。 三、基于幼儿文学接受游戏性特征的幼儿园文学教学 那么,如何根据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在幼儿园的文学教学中帮助幼儿进行文学接受活动呢 ? ( 一 ) 挖掘幼儿文学文本的游戏性 实施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策略,需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游戏性。幼儿文学文本的游戏性结构层次包括:装帧层、语音层和语义层。在具体的文学教学实践中,要从文本的这三方面人手来挖掘游戏性,把幼儿引入文学营造的艺术世界。 1 .装帧层的游戏性挖掘。教师根据文本的提示,制作相应的教具,运用直观的方法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视听知觉,在最直接的层面上吸引幼儿的注意。这是幼儿进入文学世界的前奏。 例如:在介绍童话《会打喷嚏的帽子》时,根据情节的需要,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顶“魔术师的帽子”。随着故事的展开,在这顶外形普通的帽子里,老师真的变出许多可爱的小玩具、糖果来时,幼儿不仅会被这顶神奇的帽子所吸引,也会被故事深深地吸引。 2 .语音层的游戏性挖掘。幼儿喜欢各种各样优美动听、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新奇独特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朗读的基本技能,将各类幼儿文学文本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要注意用有声语言重新塑造文本中的具体形象,给孩子以直观、生动、有趣的认识,让他们通过听觉去感受文本中的形象。在故事讲述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情节的张与弛,悬念的强与弱,安排好讲述的节奏。 3 .语义层的游戏性挖掘。幼儿接近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从游戏心理出发,试图在文本中做一番角色游戏的体验。文学文本虚幻夸张的情节编排为幼儿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游戏空间,幼儿原本狭小的生活范围通过故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极度地扩展开去,他们可以了解各种现实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实,可以参与各种打开眼界的探险。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充满幻想色彩的文学文本来满足幼儿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愿望。 ( 二 ) 创设宽容一开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点,把幼儿的文学接受看成是一场游戏,创设宽容一开放的心理环境。对幼儿阅读理解的不成熟性、缺乏规范性保持充分的宽容态度,使幼儿不会因过多的“规矩”束缚而失去自由表达的乐趣和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幼儿有充分想像、表达的自由,感受阅读的乐趣,满足情感的需要。 自由是游戏的灵魂,能否让幼儿进行自由的感知、想像、理解是判断幼儿的文学接受活动是否是游戏的核心要素,也是幼儿是否真正进入文学接受活动的一个标志。 ( 三 ) 鼓励动作扮演 幼儿接受文学作品时,听觉的审美直觉占了主导地位,因而老师朗读、讲述、表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审美效果。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老师要根据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点,让幼儿真正地、主动地、有效地进入文学世界。为此,应充分认识幼儿在文学接受中“动作扮演”的特征,让幼儿有充分的自由在动作中发现、想像、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在幼儿成长中的多方面作用。 据此,幼儿文学活动设计要围绕主题,采用多种游戏手段,如简单的肢体动作、操作、绘画、粘贴、讲述、角色扮演等。不仅让幼儿动口、动脑,还要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身体扮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游戏手段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符合幼儿的文学接受心理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动作”的特征,让幼儿在动作游戏中感知和体验文学世界以至整个现实世界,这是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文学接受策略。 幼儿接受文学作品不仅要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还要用嘴巴说一说,用手做一做,用身体来演一演。它是一个调动全身各个器官的综合的身体扮演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进入文学文本所塑造的意义空间。 1991 年,张美妮老师等对北京市的几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当问及小朋友为什么喜欢一篇作品时,大多数孩子说是“好玩”。从“好玩”这两个字里,我们可以得到不少信息:“好玩”,首先是“有趣”“有味道”。这是对作品内涵的揭示,是说作品很好,很合他们的“胃口”。其次,他们所说的“好玩”还有真正“好玩”的意思,就是“可以玩”,可以让他们参与进去活动,进行游戏。让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文学接受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2 .班马.儿童文学理论的批评与构想.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 3 .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 4 .章红主编.幼儿文学作品及评述.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3 5 . ( 瑞士 ) 让·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6 .陈摸主编.儿童文学创作艺术论.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 (许央儿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论幼
- 论幼儿教育中家长诚信的培养策略 2013/02/15
- 论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2013/01/27
- 论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013/01/12
- 论幼儿园混龄班教师的角色转变 2013/01/10
- 论幼儿教师的胜任特征及其发展 2013/01/06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