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在自我与超我之间: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之路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yun 感谢 yun 上传 0人参与

      这是一个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和教育的问题,相信很多教师都碰到过。亲社会行为培养和是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的有益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学前期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使幼儿从自爱发展到他爱是十分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孩子,你生活在人们中间》一文中写道:如果孩子这时期能意识到身边有别人,意识到他的行动能给别人带来愉快,那么他从幼年起就能学着使自己的愿望符合人们的利益,这对培养善良的人道是非常重要的。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忧伤和不幸漠不关心的人,恰恰就是由那些只管个人喜好而不顾集体利益的孩子发展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人对悲与喜的敏感性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因为在这个年龄,心灵对别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如果孩子对他的同学、朋友、母亲、父亲以及他所遇到的任何一个同胞的心情怎样毫不关心,如果孩子不善于从别人的眼神中观察出他的心情怎样,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案例中,教师希望幼儿通过了解盲人的生活处境做出助人的亲社会行为,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什么在活动中幼儿会处于一味模仿导盲犬的兴奋之中而忘记帮助盲人了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大班幼儿正处于“自我”与“超我”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首先要完善“自我”才能向“超我”过渡,才能脱离以自我为中心,才能很好地进行移情和观点采择,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从社会化的意义上讲,“自我”包含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两方面因素。角色系统是幼儿在社会中被赋予的不同角色,能力结构则是指幼儿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我来帮助你”活动中。我们赋予幼儿的角色含义是关心和帮助盲人,那么幼儿能够达成这样的情感要求吗?也就是说,这是幼儿依靠自己的能力做得到的事情吗?这恰恰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尽量用幼儿可以感觉到的事物去影响他们,避免让幼儿做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事情。 
  在“我来帮助你”活动中,我们需要考虑幼儿是否接触过真正的盲人,他们对于盲人的生活体验有多少。他们会不会觉得偶尔看不见是一种新奇的经历。所以,我们需要确定的是幼儿对盲人的经验有多少。这样的经验是否足以支持他们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在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模仿熟悉的动物。从行动不便的盲人到肆意奔跑的导盲犬,幼儿经历了两种角色的体验,这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停下来,请扮演盲人的幼儿谈一谈自己被导盲犬拽着走的感受。同时强调导盲犬的职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幼儿自身对亲社会行为和情感的内化,这是不能操之过急的。因为有关儿童利他观念发展研究表明,大班幼儿的利他观念水平是不高的,他们只注重即刻的满足,助人的观念仅停留在服从、遵从权威指令的水平上。尚缺乏自愿助人和不需任何条件和报酬的助人意愿。他们即使知道该怎么做,也未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如何对大班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呢?结合案例,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对活动目标进行分层 
  幼儿的发展是需要条件的,成人试图一次性要求幼儿达到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提出分层的教学目标,例如,可以先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了解盲人的生活,同时了解导盲犬的职责和任务,然后让幼儿尝试进行角色扮演。 
  2 让幼儿在实践中真正帮助盲人 
  大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生活实践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让幼儿接触真正的盲人,在具体的帮助盲人的事件和行为中懂得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并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描述的两个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一次,我和孩子们正从树林里往回走,看见一位老大爷坐在路边草地上,像是心情不大好,我对孩子们说:‘这位老人好像出了什么事,也许是半路上生了病?也许丢了东西?’我们走近老人问道:‘老大爷,我们能帮您一点什么忙吗?’老人深深叹了一口气说:‘谢谢孩子们,你们就是有这番心意也帮不上我的忙啊。我家里出了大事,老伴在医院里快要死了。我是在等公共汽车去看她呢。忙你们是帮不上,可是我心里好受多了:世上有好人啊!’孩子们都沉默了,七嘴八舌的喳喳声停止了。后来大家商量要去看老爷爷一次,去之前每个人都在想,什么能让老爷爷高兴呢?最后孩子们送了老人一本画册,里面是我们每个人画的画,孩子们还在河滩上拣了一些各种颜色的石子,送给了老爷爷。”“孩子们对周围的人由衷付出得越多,就越能体察到身边的忧虑、悲伤与不幸。他们注意到班上的尼娜和萨莎有时来学校时神情忧郁,小朋友询问这对姐妹,这对姐妹告诉大家,母亲的身体情况不好,于是孩子们几次去走访尼娜和萨莎的家,并帮助清除了园子里的杂草,帮助收完了菜地里的土豆,尽可能地帮尼娜和萨莎做些事情。”两个故事里的孩子都在实践中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亲社会行为。 
  3 综合运用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很多,包括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归因训练、游戏活动等。对于“我来帮助你”活动来说,我们建议重点采用以下方法。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在案例中,幼儿通过体验盲人的生活处境,学习理解盲人的内心情感,但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的行为练习。 
  (2)行为练习。这里的行为练习是指在真实情境中的练习,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区分假设的和真实的情境。由于即便学会了移情,也不等于有了亲社会行为,所以教师需要把幼儿置于真实的助人情境中,让幼儿实践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只有通过自身以及与周围人共同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一种内在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精神奖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一项研究:创设需要谦让的实际情景和假设情景,并施以精神奖励,结果表明精神奖励在巩固幼儿谦让行为、改变幼儿不谦让行为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大班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恰当地运用精神奖励能有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大班幼儿正处于“自我”向“超我”的过渡阶段,而教师就是“摆渡的人”,需有意识地让幼儿接受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只有这样,幼儿的“自我”与“超我”才能较好地统一起来。(作者:侯莉敏)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语言教案:拉大锯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