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琴 陪练是个技术活
不要过分焦虑,让他学就该相信他
老师,你觉得我们家珊珊能坚持下去吗?
老师,孩子根本不是学琴的料吧?
老师,我们家小乐到底有没有天赋?
有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特别上心,甚至有些过了头,在学琴前就几乎找遍了资料,从《琴童心理大观》到《音乐家成长史》,书里的内容烂熟于胸,所有容易产生的问题都提防着孩子会犯。还不时到学琴论坛上逛逛,当看到网上那么多家长说孩子学不下去时,越看越担心,怀疑自己让孩子学琴到底是对是错。
于是,等真的领着孩子站到老师面前,家长在心里已经想打退堂鼓了。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家长不确定的情绪会传染到孩子身上。你怀疑自己的决定,孩子对学琴这件事也开始摇摆,带着这种情绪去学琴,注定无法坚持。
其实孩子学琴遇到问题是普遍现象,而每个孩子所遇的问题不尽相同。网上家长的陪练经验未必合适,书上的方法技巧一板一眼,更是降不住孩子变化万千的心理活动。其实,有经验的老师会引导孩子慢慢跨过一个又一个坎儿,家长只要保持和老师交流,从旁辅助就可以了,过多担忧根本没有必要,只会徒增烦恼。
不要轻易动怒,好琴艺不是骂出来的
叶叶的妈妈是公司高管,平时在工作上雷厉风行,特别看不惯叶叶温吞怯懦的学琴态度。有一次回课,老师提醒了叶叶几次,手臂不要抬起来,肩膀不要耸起来。坐在旁边的叶叶妈突然跳了起来,扯着嗓子喊:“注意力怎么这么不集中?老师说了几遍了,你耳朵是干什么的?”叶叶被妈妈吓得一愣,在接下来的课上,不仅没能摆正姿势,连精神都恍惚了起来。
叶叶妈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看不得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失误,结果反而给孩子学琴带来了更大压力。所以,家长不要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负面情绪带到孩子身上。人都是情绪化的,琴童家长所处的阶段大多身兼多职,一手拼事业一手托家庭,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难免会有些情绪上的起伏。但孩子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小小的脑袋里要装下一堆乐谱和手势就已经倍感吃力,更加无暇应付来自家长的情绪压力。如果家长不能帮孩子的学习减负,至少不要给他增加困难,如果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好,索性就放松心情,让孩子自己练琴或者交给家里其他人。
不要替孩子找借口,你的态度就是指挥棒
孩子学琴,难免会遇到回课不好的时候,有时老师刚批评了一句,家长就赶紧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或者拼命替孩子找借口。
老师,最近我们工作忙,没盯着他,所以他这周练得不好。
老师,他这周功课多,练得时间不够。
老师,这段时间他参加了学校的活动,实在太忙了。
家长设想一下,当孩子听到你们这么说时,他自己会如何看待学琴这件事?学琴是为了给爸妈看的;只要功课好,琴可以不练;学习不如课外活动重要……家长应对老师的借口,自然成为孩子消极怠学的理由。再想孩子上心刻苦,只怕会是天方夜谭。往长远说,孩子还会将学琴中懈怠的心理延续到日常功课中,一旦文化课学得不好,他也会开始给自己找借口,家长想要纠正的时候,为时晚矣。
如果确实因为孩子生病或者客观理由造成一周练琴练得不好,家长可以跟老师请假,说明理由,同时在接下来的一周中督促孩子,把缺失的练习补回来。孩子明白家长重视,他才会同样重视。
不要互相拆台,没有威信就没有督促力
妈妈:你这段曲子怎么练的?这里弹错音,那里节奏又不对。
爸爸:我觉得弹得挺不错的。
妈妈:老师不是跟你说了要注意么,你怎么又忘了?
爸爸:我觉得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种相互拆台的情形在家庭中并不陌生,不仅是学琴。面对孩子,家长若不能形成统一的教育口径,就会削弱其中一方甚至双方的威信,从此以后,妈妈再想批评孩子,哪怕观点无比正确,都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弹。
互相拆台无疑给孩子提供了借口和理由,甚至模糊他的标准——家长之间都不确定怎样弹才是好的,你让孩子听谁的?对于大部分琴童而言,练琴还不到自由发挥、随意挥洒的境界,所以弹得好与不好是很客观的,家长只要多参照孩子的年龄、琴龄、乐曲难度,自然能得出统一的指导意见。总体原则是:小进步要记得表扬,小破绽也不能松懈。
手工材料
关键词:琴
- 大班语言活动:叮叮咚咚的琴声 2011/05/21
- 家长育儿经验:流淌在琴键上的爱 2011/04/05
- 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吊琴 2010/05/13
- 教你折:小钢琴 2009/02/26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