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对科学活动“巧取珠子”中教师教育策略的解读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danpo 感谢 danpo 上传 0人参与

  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应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以及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上述理念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呢?下面我结合大班科学活动“巧取珠子”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进行解读。 

  活动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积极的尝试操作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3,能用标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大胆讲述。 
  4,在问题情景中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实验材料:木珠和铁珠放在脉动瓶中;小棒、筷子、铁丝、吸管、磁力棒、双面胶每组一份:操作筐、两种颜色的幼儿记录单、记录单的架子和记号笔。 
  教师材料:幼儿实验材料一套;透明胶、记录单、粘贴纸;视频展示仪、数码相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师:你们看过电视里的智多星吗?他是干什么的?(想出办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智多星。 
  二、出示铁珠和木珠,创设问题情景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木珠、铁珠) 
  师:你们玩过珠子的游戏吗?今天,我们用一只瓶子和这两只珠子来玩个游戏。 
  (创设问题情景一:教师把珠子放进瓶子里、 
  师:用什么办法把珠子取出来?(把瓶子倒过来。请一名幼儿操作取出珠子。) 
  师:这个方法又快又简单,你们都想到了吧? 
  (创设问题情景二:教师用透明胶固定瓶子) 
  师:现在瓶子怎样了?(粘住了) 
  师:那么,在瓶子不能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瓶中的珠子取出来?(可以加水进去:可以用筷子夹出来;可以用勾子勾上来。) 
  三、幼儿进行猜想和记录。并交流不同的想法 
  1,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引出“用其他东西来帮助我们”。 
  2,出示材料。认识材料。 
  3,出示记录单,了解猜想记录的要求和方法。 
  师:这是一张记录单(一),你们能看明白吗?哪些地方不明白? 
  (引导幼儿完整了解记录表:各种图的意思:问号和手的意思;猜想和实验记录的地方;猜想并统一记录的符号;两种珠子都要猜想并记录。) 
  4,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 
  5,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想:选了什么材料?准备怎么做?为什么用这个办法?有没有哪个小朋友选了不一样的材料?是怎么想的? 
  四、幼儿进行实验和记象,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一)第一次实验 
  1,明确实验记录的要求。(回到记录单一,再次明确:实验后要记录;记录的地方;统一“取出”和“没有取出”两种记录符号。) 
  2,提出实验前要求。(就选择猜想的材料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两颗珠子都要做实验;听到音乐声,就要拿着记录单回到座位上。) 
  3,幼儿第一次实验验证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第一次实验后交流:用猜想的材料取出珠子了吗?为什么?用了什么办法? 
  教师小结:大家发现有的材料可以取出珠子,有的材料不容易取出珠子。刚才×××智多星已经想到了,用几种材料一起来帮忙。我们再来做实验。 
  (二)再次实验 
  1,出示实验记录单(二),了解记录要求。 
  师:这次的实验我们要记在另一张记录单上,这张黄色的记录单和刚才的那张不一样,你能看明白吗?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幼儿明确记录单二不同于记录单一的几个地方:“?+?……”表示你用了哪些材料;实验结果记在右面手的下面:1和2表示可以做两次。) 
  2,幼儿再次实验和记录。教师提醒几个问题:实验完一次,记录一次;可以把已经取出的珠子放进瓶里,再用其他的方法试试;两种珠子都要实验;听到音乐声,把记录单贴在前面的粘贴板上。(教师巡回指导,并用相机拍下幼儿取珠子的不同方法。) 
  3,幼儿交流实验情况。 
  教师简单小结:刚才,几位小智多星介绍了取出珠子的方法,取出铁珠的方法有……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五、教师总结 
  师:今天的智多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出了取珠子的不同方法,真棒!或许,用这些材料还能有其他的方法,我们以后再去试一试。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容易会出现东西掉进瓶里、洞里或是缝里的情况,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帮忙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试一试:如果瓶子里掉进去的是玻璃珠,能用什么方法取出来。 

  教育策略解读 
  教育策略之一——制定挑战的目标 
  在活动设计中,教师着重思考和研究了以下问题:一是如何让幼儿在课堂上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二是如何帮助幼儿真正在课堂上完成探究的基本过程;三是如何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性质,并由此确定了四条目标,对幼儿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首先,解决问题中不同方法的挑战;其次,两次实验不同记录形式的挑战;第三,第二次实验中两种珠子两次实验量的挑战。 

  教育策略之二——提供适宜的材料 
  本次活动提供的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常见材料在解决问题中的使用,能让幼儿对这些材料产生新的认识:它们也能像工具一样解决问题,并使幼儿从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当然,提供材料本身对幼儿的思维和操作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准备“一根小棒和一根筷子”而不是“一双筷子”,使幼儿不能直接运用“用一双筷子夹起木珠”的已有经验,而要让“一根小棒和一根筷子合作”。再如:准备“两根短吸管”而不是“一根长吸管”,“醉翁之意”也在让幼儿“联手”两根短吸管。 
  另外,教师也关注到材料出示的时机,在提出“在瓶子不能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瓶中的珠子取出来”问题后,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用其他东西帮助解决,这时教师再出示实验材料。如此设计,不仅环节过渡自然,还有效避免了“材料对幼儿思维的干扰和局限”。 

  教育策略之三——鼓励自由的猜想 
  在本次活动中,执教者注重鼓励幼儿对解决问题(取出珠子)的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预测和猜想,并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既包括对实验材料的猜测和选择,也包括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教师以“谁来介绍一下你选了什么材料?你准备怎么做?…‘你为什么用这个办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有没有哪个小朋友选了不一样的材料?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引导幼儿展开充分的交流。“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你是怎么想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幼儿在说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进一步说明自己“是怎么想到要这样解决”的思维过程。如此一来,教师不仅能够真实地了解幼儿的思路,为后面的指导提供保证。更为重要的是,让幼儿说出自己假设背后的想法,也是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个梳理思路,完善假设的机会,并能将后面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 

  教育策略之四——设计开放的提问 
  本次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可谓是“目标明确,切合幼儿,启发思考”。教师借助一个接着一个层层递进的开放式提问,
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如:“用什么办法把珠子取出来?”“在瓶子不能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瓶中的珠子取出来?”“这是一张记录单,你们能看明白吗?哪些地方不明白?”“这次的实验我们要记在另一张记录单上,这张黄色的记录单和刚才一张不一样了,你能看明白吗?有什么问题吗?”……上述开放的提问,能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并给予幼儿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何时“导”及如何“导”的问题。 

  教育策略之五——采用有效的记录 
  结合幼儿两次探究实验的进行,教师分别设计了两张记录单,记录单(一)主要引领幼儿形成“猜想在前,实验在后”的思维方式,记录单(二)相对复杂,主要指导幼儿学会看懂并能正确记录。记录本身既是对幼儿探索过程中思维过程的真实再现,也是衡量幼儿是否能正确客观表达自己实验过程的依据之一。因此,记录单的设计是否科学巧妙,将直接影响能否真实再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如:第二次实验要求“几种材料一起帮忙取出珠子”,记录单(二)巧妙设计了符号“+”,表示使用几种材料。而数字“1”和“2”的采用,则表示实验可以进行两次。另外,幼儿对记录单要求的明确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幼儿是否能顺利完成记录。因此,教师在出示记录单后,改变以往直接告诉幼儿怎样记录的方式,而是以开放式的提问“你们能看懂吗?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猜想的符号怎样记?”“请你们设计取出和没有取出的两种符号”等,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分析记录单,既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又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教育策略之六——进行积极的评价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关注过程”“体现求真”,并贯穿于实验前的猜想交流、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交流中。如:“在瓶子不能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瓶中的珠子取出来”的问题中,对幼儿运用生活经验的回答“可以加水进去”“用筷子夹出来”“用勾子勾上来”,教师的回应分别是“可以试一试”“有这个可能”“或许也行”,短短四五个字的回答既简练又生动,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这样的信息:你的方法有一定道理,但老师没有试过,不知道答案,正确的答案在你“试过以后才知道”。如此积极的评价更好地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戈柔)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巧取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幼儿主体地位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