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班级规范及实施现状分析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hiby 感谢 hiby 上传 0人参与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进行社会性教育。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幼儿园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规范是幼儿园班级组织的特征之一。前人的研究大多定位于班级规范的重要性与合理性,本文将立足于此,以幼儿教师的身份走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精神;以事实研究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了解其规范的学习情况;以班级规范事件为聚焦点,揭示幼儿教师如何实施规范教育,探讨规范教育实施的一些技能、技巧,并根据规范事件实施的一些特点来制订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幼儿园班级规范的概念界定 
  规范是一种行为评价标准,用来衡量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期望的符合度。规范表明了在群体或组织中,期望的行为是什么或成员的行为应当怎样。本研究所认定的幼儿园班级规范,是指由班级管理者即教师要求的、班集体成员共同制定的、并在某种程度上为班级成员所接受并履行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作为一种参照系来调整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每个班级成员的行为调节器。 
  二、幼儿园班级规范的重要作用 
  班级规范是幼儿掌握社会规范、进行初步社会化的内容和手段,也是建立良好有序的集体组织的重要保证。规范教育和规范执行的过程,也是教师彰显权威,幼儿形成服从权威意识和规范行为的过程。 
  1. 班级规范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一: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当当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哭了起来,此时另一名幼儿婧怡走过来,帮当当擦掉眼泪,并对他说:“不要哭,不要哭。”慢慢地,当当停止了哭泣,轻轻抽泣着回到自己座位坐好,婧怡直到当当坐好了才走开继续自己的活动。 
  这件事虽小,但反映的正是幼儿的班级规范意识。婧怡在没有教师提醒的状态下,自动自发地走过去安慰哭泣的当当。从这里可以看出相互帮助、关心这一规范已经根植于幼儿的意识之中,转化为幼儿的一种内在行为,并促进了其社会性的发展。 
  2. 班级规范帮助幼儿形成内心秩序感,保障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正常展开。 
  案例二:老师组织幼儿玩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几位幼儿分别戴上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头饰,在“演员”紧张地一躲一找中,座位上的幼儿也一起喊加油,发出一阵阵的欢呼。老师一看时间差不多了,便宣布游戏结束,请幼儿把头饰送到老师面前,但幼儿们正玩得起劲,十分念念不舍,虽然幼儿大多都坐好了,可仍有许多幼儿在讲话。此时,老师在铃鼓上“啪!啪!啪!”拍了三下,同时喊出:“一、二、三!”这时幼儿迅速应道:“坐坐好!”老师加重音量又重复以上的节奏,所有幼儿都迅速“上位”了,教室里又变得井然有序。 
  “一、二、三!”“坐坐好!”是许多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纪律约束时的专用语言,幼儿刚入园时就被反复地训练强化,形成听到铃声就安静下来、守纪律的条件反射。此后,无论在教学、游戏、还是其他各项活动中,只要一听到教师的口令“一、二、三!”,幼儿便会迅速做出“坐坐好”“上位”的反射行为。班级中诸如此类的纪律约束还有“请你像我这样做”或者老师弹奏一句熟悉的旋律,幼儿迅速趴在桌上休息等。在喧闹混乱的环境中,如教师直接命令“请小朋友们安静”“不要随便讲话”等,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以上的纪律约束方式则非常有效。 
  3. 执行教师意志,折射教师权威 
  案例三:上课时,幼儿的情绪比较浮躁,一直没有安静下来,贝贝还将椅子拉到前面和小朋友讲话。老师停下课来说:“大家不要讲话,一会不给玩陀螺了哦!”其他人安静了不少,贝贝还是在讲话,只是声音小了点。老师又说:“谁还没有坐好呀,我不教你们怎么做陀螺了。”这下子贝贝停止了讲话,可椅子还是没有动。老师提高了音量:“贝贝,退后一点!”贝贝看了一下老师,没动,后来发现老师一直看着自己,才将椅子退了回去。 
  贝贝虽然是个小女孩,却是班上的“头疼分子”,总是自说自话地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是在什么时候,能不能这样做等问题。一般对于教师的命令要求不太理睬,只有在教师非常坚持要她这么做的时候,她才会很不甘愿地照做,可一般坚持时间不太长。从这则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意志、权威在幼儿心中的地位和班级规范的意义。 
  三、幼儿园班级规范实施情况分析 
  幼儿园班级规范作为幼儿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一方面,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率。笔者收集了一些幼儿园班级规范事件的案例,并且从中发现了一些幼儿园班级规范在实施过程中被忽视和不足的地方。 
  案例四:做完操后,老师说:“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洗手。”幼儿知道是要吃点心了,洗手动作很快,回来后就围在正分装牛奶、饼干的老师身边,讨论着今天吃什么。老师见状说:“谁围在边上今天就没有饼干吃了!”幼儿一听全都坐好了,可还是把脖子伸得老长,并轻声地和旁边的幼儿讨论着。老师把点心放到幼儿面前后,有的幼儿忍不住伸手去摸,但被老师呵了回去:“请小朋友们坐坐好!现在我们来说一下今天做操的情况……好,现在小朋友们请用!”幼儿齐声回答:“谢谢老师,大家请用!”可是,话才说到一半,有的幼儿已经伸手去拿牛奶和饼干了,老师就要求所有幼儿把牛奶、饼干放回去,重新说好了再动手拿,幼儿只好不情不愿地照做。吃饼干时,有的幼儿把饼干挂在喝牛奶的吸管上;有的把饼干掰碎了再吃;有的用牙齿“刮”着饼干吃,老师却没有纠正。 
  案例中,吃点心的规范是由老师单方面强制执行的,幼儿面对吃的诱惑,控制不住是正常的,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说孩子嘴馋,问题可能出在老师的身上。吃点心前的规范过多,老师过于注重幼儿餐前礼仪的培养,而没有强调用餐习惯,顾此失彼。对于这种教师单方面强制制定执行、不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幼儿园班级规范,幼儿是否会遵守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五:上午幼儿刚玩过大型玩具回教室准备吃午饭,许多幼儿都满头大汗,老师让幼儿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晔晔就是不肯趴下,一会说热,一会又和边上的幼儿讲话,显得很兴奋。老师点了三次名都不见效,只好把他拉到教室前面罚站。但晔晔还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这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又把他拉到教室门口:“你给我站在这里!快要吃饭了,这里走来走去的人多了,让他们都来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到底是什么样的?乖不乖!”这一招果然有效,晔晔不敢乱动了,低下头不说话。 
  案例中的情形在幼儿园很常见,除了罚站,还有的老师让其坐在旁边长时间不搭理他。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偶尔犯规是不可避免的,老师何不尝试用一些温和的手段呢,有些幼儿属于“人来疯”的类型,对于“不要”“不可以”“不准”等命令的词语特别排斥,经常和老师对着干。对于这样的幼儿需要给他戴“高帽”,用夸奖、鼓励来引导他,这种方法比惩罚要有效的多。 
  案例六:今天上课的内容是“花草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陈老师在幼儿七嘴八舌地发言后总结:“所以啊,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不可以乱踩草坪。”幼儿不住点头附和。上午的课结束了,主班和配班老师交接换班,陈老师下班后急着去吃饭,就从草坪上横穿过去直奔食堂。 
  卢梭说过:“年轻的教师们,你们要记着,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老师在课上还是保护环境的“爱心天使”,下课后就变成了践踏草坪的“无情杀手”。陈老师横穿草坪的一幕被幼儿看到,将会影响幼儿的价值观念。 
  统观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幼儿园班级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1.幼儿园班级规范主要是以教师预成规范为主,幼儿较少参与制定规范。 
  2.幼儿园班级规范事件中,老师与幼儿的关系主要是评价与被评价、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3.幼儿园教师不容许幼儿出现一点不遵守班级规范的行为。 
  4.老师言传身教的执行力不够。 
  此外,幼儿教师狭隘的儿童观和专制的教师观也是影响幼儿园班级规范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班级规范的实施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民主制定规范的步骤,由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商讨制定。 
  2.规范内容要与幼儿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活动特点相一致。 
  3.平等的实施,也就是不管是幼儿还是教师,都要遵守制定好的规范。 
  4.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加强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能力和对自己行为的反省能力。 (作者:杨斌娟)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适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强幼儿科学活动兴趣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