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把握五个适度,让教学回归自然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xinmei 感谢 xinmei 上传 0人参与

  幼儿园教学如果刻意安排或随意安排,往往会使教学活动过于花哨或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尽可能地实施简单、真实、自然的教学活动,以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一、适度拟人,让教学语言回归自然 
  [案例]在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棉花糖”中,教师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将棉花糖称为“棉花糖宝宝”,将包装棉花糖的糖纸称为“棉花糖宝宝的衣服”。在请幼儿剥开外包装将棉花糖取出时,教师用了一句拟人化的语言:“现在我们一起把棉花糖宝宝从衣服里面请出来吧。”但教师话音未落,就有一位幼儿着急地喊了起来:“不行不行,棉花糖宝宝要冻死的。”(此活动在一月份进行)……其他幼儿也纷纷议论起来,教师仓促间不知该如何收场。 
  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往往刻意追求童言童趣,将教学活动中的场景冠以“王国”“乐园”等称号,将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唤以“宝宝”“娃娃”等昵称。实质上有时这种“拟人”毫无意义,反而会使幼儿在虚拟与真实之间产生混淆。正如活动中出现的“棉花糖宝宝会冻死的”这一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千万不要让一些不切实际、毫无价值的“拟人”成为自己的教学思维定势。就本活动而言,教师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拿出棉花糖,自然地和幼儿一起看看、摸摸、尝尝棉花糖,感知棉花糖的各种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适度激趣,让教学形式回归自然 
  [案例]在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袜子”中,教师出示装着袜子的纸盒。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兴奋地猜着,有的说是小汽车。有的说是蛋糕,也有的说是奥特曼……当教师打开盒子揭开谜底时,刚才津津乐道的幼儿一下子全变得无精打采了。 
  教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人,用意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但仔细推敲这种“猜一猜”的教学形式,其实是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虽然一开始幼儿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幼儿的好奇心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类似这种不着边际、无需动脑的猜测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兴趣的目的,而且是时间的隐性浪费。我们应摈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如在本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纸盒上挖一个可伸入幼儿小手的孔,让幼儿伸进手去摸一摸或者拿起盒子摇一摇,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猜测盒子里藏的是什么,从而使幼儿运用触觉、听觉等来感知袜子的特征,这就为幼儿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 

  三、适度包装,让教学用具回归自然 
  [案例]在中班音乐活动“豆豆交响曲”中,教师在八宝粥罐子的外面包上了粉红色、绿色和蓝色即时贴,上下还各围了一圈彩带。并配上了蝴蝶结,使八宝粥罐子格外漂亮。活动一开始,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罐子,装上豆豆,盖上盖子摇一摇,听听会发出怎样的声音?”教师话音刚落,幼儿就争先恐后地冲到操作台旁。抢起了五颜六色的罐子,还不时有幼儿告状:“XX抢了我的粉红色罐子,我就喜欢粉红色的。”已经抢到罐子的小朋友则得意地摆弄着罐子,有的还剥开即时贴,窃窃私语:“是八宝粥罐子,我吃过这个。”…… 
  选用教具时。教师不仅应考虑教具所蕴涵的对教学活动本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到教具应适宜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此基础上,选用的教具应简便有效。教师切不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教具,起不到很大作用倒也罢了,起到反作用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就像本活动中包装漂亮的八宝粥罐子完全没有必要,直接选用安全卫生的八宝粥罐子就可了,因为活动的重心是“听豆豆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学习音乐”。事实上,我们日常教学中有很多类似这样过度“包装”的问题,如教师用各色卡纸剪成的各种水果、花、叶子……让幼儿按规律排序等。卡纸价格高,教师剪出那么多的图形又费时间,实在是多此一举。教师完全可以用蚕豆、黄豆、绿豆等来取代之,完成按规律排序的操作活动。又如在健康活动“跨栏游戏”中。教师花大价钱请铁匠师傅制作了小跨栏,这些小跨栏整理起来占用空间大,且只能用于跨跳而别无他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用竹竿和纸箱来代替这种高价笨重的小跨栏:一来,竹竿搁在纸箱上可当跨栏,竹竿单独使用玩法更多;二来,可选用不同高度的纸箱或改变纸箱的摆放方式,能够调节“跨栏”高度,适合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四、适度准备,让教学内容回归自然 
  [案例]在大班语言活动“三只小兔”中,教师先和幼儿观察了画面上三只小兔的表情,并简单讲述了画意,然后教师提问:“什么事情会让小兔子这么害怕呢?”一位小朋友脱口而出:“有大灰狼在追它。”旁边一位小朋友推推他,着急地说:“老师没让你说这个,这个要在最后才可以说出来的。” 
  为了使教学活动进展顺利,教师往往“提前演练”或“经验渗透”,使得部分教学内容甚至整个教学内容都已成为幼儿的已有经验。使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实际上,教学内容应在幼儿已有经验与挑战高度之间寻找平衡,这就要求教师适度准备教学内容,没必要事先让幼儿知道太多的教学内容,而应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设置适宜幼儿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体现幼儿学习经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自然呈现。 

  五、适度兴奋,让教学过程回归自然 
  [案例]在大班音乐活动“寻宝记”中,教师给幼儿欣赏了一遍音乐。在幼儿说出了音乐里皮皮什么时候爬山、跳过大石头、念魔语之后,教师便让幼儿跟着皮皮去寻宝。为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鼓励幼儿大胆创编爬过四座山、跳过石头、念魔语的动作。幼儿个个都很兴奋。有的幼儿爬山时干脆趴到了地上,教师不停地放大音量提醒:“该爬山了,现在该跳石头了,念魔语……”因为没有一个幼儿在用心听音乐。游戏阻碍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自然、有效的教学所追求的是幼儿知性的成长,而不是轰轰烈烈的感官刺激;是幼儿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不是此起彼伏的“兴奋”。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却是一个让教师难以把握好的问题。本活动中幼儿对“寻宝游戏”很是兴奋,但对感受音乐却无兴趣,这背离了教师的教学初衷。出现这一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气氛是否热烈、形式是否独特有趣、幼儿是否开心活跃,而忽略了幼儿是否专注于学习,活动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对于本活动,教师可做如下调整:在帮助幼儿理清音乐三段体结构的基础上,欣赏第一段音乐,突破“感知音乐四个乐句”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皮皮爬过了四座山这一故事情节,利用局部动作,如用手自下而上跟随节奏反复四次模仿爬过四座山,感知第一段音乐的四个乐句。只有这样,幼儿才有静下心来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师要摈弃片面追求幼儿“兴奋”而偏离教育价值的取向,坚持促进幼儿知性“成长”和“发展”的原则。就一定能将幼儿引向探索,引向思考,引向发展……从而真正让教学过程回归自然。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江西童谣四则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