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异龄幼儿的相互作用 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年来,适龄入园人数逐年明显减少。尤其是,当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生育年代,我镇年出生人口在100人左右。生源严重不足,加之办园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条件制约,农村幼儿班只能办混合班,这只能说,它是种无奈的举措和农村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上的权宜之计。由于混合班的幼儿年龄跨度较大,其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么,如何组织好混合班的保教活动呢?几年来,我摸索了一些经验:
一、差异互补,各得其所
由于幼儿年龄不同,其身心发展有着很多的差异,对于空间、设备、材料等约定条件的要求各有不同。如小班(3-4周岁)幼儿喜欢奇幻式的声电玩具,中大班(5-6周岁)幼儿喜欢富于变化的拼插玩具,他们在一起一般不会因玩具而发生争执。在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的能力和需求也平同。如年龄大的或能力较强的幼儿,喜欢组织领导别人,而年龄小的和能力弱的幼儿,则很乐意扮演配角或受人保护的角色,使游戏玩得津津有味。在这种异龄交际中,幼儿间可以取长补短,各求所需,共同发展。
另外,在一般的同龄班中,认知能力发展的稍迟缓的幼儿,因无法与同伴齐步学习,常常产生自卑的心态,易影响其智能的发展。但在混合班中,因可与年龄较小的幼儿一起学习,获得了再学习的机会,也较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机会体验成就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年龄较小而智能发展较快的幼儿来说,由于可进行跨越年龄段的学习,故有机会与能力相仿的大龄幼儿一起学习,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二、异龄互动,共同促进
动物行为学家康诺认为,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具有一种先天性的安排,必须籍着与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才能达成身心各层面的健全发展。
混合班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使他们学会了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能力。班级即社会的雏形。在此,幼儿参与了较高层次的社会性及认知性游戏,据多年的实验、观察和探究,发现混合班的幼儿有较多的团体建构及团体扮演游戏的倾向,有较多的语言给予及身体沟通的行为习惯。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更经常出现模仿,可使他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候可能成为他人的“老师”。对于一些有社会情绪困扰的幼儿,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互动机会,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幼儿喜欢模仿那些能力、年龄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在混合班中,形成了大带小,小促大的的良好氛围。那些相互为师的的混合班幼儿,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赞许者,更善于互相帮助,他们能互相学习词汇、行为、动作等,从而,实现异龄互动,共同促进。
混合班幼儿的年龄有大有小,彼此间如兄弟姐妹一般。在这种如家庭式的组织方式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与不同年龄同伴的相互交往与接触,共同活动与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克服“自我为中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为形成健康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和谐发展
混合班的幼儿年龄不同,决定了其全部教育必须个别化。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在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从而制订出更有针对性地保教计划和措施,并适时调整,使之最优化。因此,混合班的教学、活动、游戏、生活等环节,组织形式多样化:可按年龄分同龄和不同龄组;可按兴趣爱好分组;可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分组;可按能力特长分组等等。或采用同一内容不同要求,或不同内容与活动形式交替在大小组间进行。小组活动有分有合,多种活动交替,手脑活动交替,动静活动交替等。改变了整齐划一教育模式,有利于克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倾向,有利于促进幼儿个别化及个性化健康发展。
混合班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只有加强对混合班的管理,才能避免大的“吃不饱”,小的“吃不了”的状况。切不可把混合班视为“混子班”,放任自流,放羊式管理。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异龄幼儿的相互作用,促进每个幼儿共同、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异龄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