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
【摘 要】 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幼儿单向传递有关语言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对话让幼儿主动进行“社会的、认知的知识建构和与他人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更是一门师幼之间语言对话的艺术。作为对话一方的幼儿教师,其语言艺术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语言策略的恰当应用更对及时掌控教学节奏、达成教学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教学;语言策略;引导;幼儿
教师的语言策略对幼儿语言教育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比较关注幼儿语言教学,也长期执教语言学科,前年加入区语言教育名师工作室后更对幼儿语言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从语言教学活动的导入、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三个方面结合以往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教师语言策略的些许体会。
一、语言教学活动中导入部分的教师语言策略
导入是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是一个活动的伊始,此时幼儿的心理难免准备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使幼儿很快专心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来,教师的引导必需要讲究艺术,新颖、别致的导入能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幼儿在活动一开始进入最佳状态。
案例:大班语言活动《动物不应该穿衣服?》
活动伊始,以百灵鸟宣读虎大王的命令(虎大王要召开化妆舞会啦~~虎大王命令:所有的小动物都要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去参加化妆舞会~~),幼儿帮忙一起去森林传达命令导入,幼儿的兴致非常高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要幼儿模仿百灵鸟大声宣读虎大王的一长串命令,吸引幼儿的注意,投入到活动中来。于是设计提问:“你听到百灵鸟是怎么传达命令的?”结果,幼儿的回答怎么也不能一语中的,有的答:百灵鸟是大声传达命令的;有的答:百灵鸟是飞来飞去传达命令的;有的则把百灵鸟的动作做出来。的确,幼儿这么回答没有错啊,按问题字面理解就该这么回答。于是执教者考虑到是提问本身有问题,于是修改:“你听到百灵鸟传达了虎大王的什么命令?”于是孩子们一下子就跃跃欲试、争相模仿起来,效果可想而知!接着,第二个问题便随之自然抛出,成功导入。在同一个活动中,教师同样是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教师第一次的提问看似开放,其实过于空泛,目的不明确。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因此第一次幼儿选择感知“怎么传达?”第二次,教师将问题具体化,直接指向观察的对象,让提问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传达了什么?”使幼儿可以轻松理解提问意图,自然讲述。导入性质的不同,导致了幼儿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可见,要“导”在关键处,“导”在要害处,抓住活动的主要重点、难点(即关键),或幼儿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即要害处),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这些问题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目的性明确,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这样将有助于幼儿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首先要根据活动内容考虑采用的导入方式,根据导入方式设计相应的导入提问,在活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这里的提问就需要教师仔细推敲,问题中每一个字的用处都要落到实处,包括在提问时教师的语气语调、速度快慢、重音词语等等,要使用最有效最适合的语言策略提高活动的质量。
二、语言教学活动中具体活动过程部分的教师语言策略
1.指导语过多会降低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肢体语言和眼神暗示也是不错的语言策略。在活动过程中,提问、讲解、说明、评价的出现频次非常高,除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眼神的运用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否则给人感觉一直是教师在主导地位上主导着孩子的思维和发展,剥夺了孩子的主导地位。例如:语言教学活动中有好多问题都是有预成答案的问题,所以这种问题只需一个眼神或一个肢体动作就足以引导幼儿顺着思路回答,无需太多指导用语,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把握指导用语的度,既有明确的指示性又能给幼儿灵活性,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同样对于幼儿给出的有异议的回答或不是很正确的回答时,除了用“再想想?”“还有不同的答案吗?”之类的引导语,教师也可用一种疑惑的眼神或微微做思考状皱下眉头,把解决的方案丢给其他幼儿,让孩子们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对孩子们主动参与、大胆否定和善于质疑的品质发展相当有利。
2.维护语言教学活动秩序的语言策略。幼儿期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但语言教学活动往往又离不开幼儿的讨论,因此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语言数学活动中的指令必不可少!为了让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必须通过发出很多不同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告诉幼儿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如:当孩子们七嘴八舌不安静时,可以用“刚才这位小朋友说得非常好,请你大声一点再说给小朋友们听一遍好吗?其他小朋友请仔细听好哦!”又如孩子们都争先恐后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可用“你们的想法都很好,我都想听听,能不能先请你们记在心里,一个一个来说给大家听呢?让每个人都知道你的好意见!”……诸如此类等等。而不是一味地命令或指责幼儿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再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肯定的眼神都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遵守秩序地参与活动。
幼儿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不是一味通过教师说教形成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暗示潜移默化的发生作用。教师及时的言语表扬、眼神鼓励等等,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会起到加强和促进的作用,及时、恰当的批评、否定、善意提醒等对幼儿不良行为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减弱、消除幼儿的作用,如若言语的强化再配合以表情、动作、实物的强化则效果会更好。
三、语言教数学活动在活动评价时教师的语言策略运用
幼儿之间虽然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每个幼儿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教师对幼儿问题的回答、对幼儿想法的适当评价和反馈,是对幼儿语言能力及探索行为的最大支持和保护,因此恰当的活动评价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语言策略。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何时需要评价、怎么评价、评些什么是我们要在活动前经过仔细推敲和思考的。教师经常恰当的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语言,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如果在获得语言支持的同时还得到了教师的微笑、点头、注视以及抚摸、拍头等亲密的身体接触,幼儿更会感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也为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值得指出的是,恰当、有效的评价基于教师临场准确的观察和细致迅速的分析,因为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所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我们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的细致、周到,分析的准确迅速,对幼儿的评价指导才能更加准确、到位。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就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另外:好多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的能力发展也得不到提升。
因此教师对幼儿评价的语言应有明确的目的,委婉机智的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哪里还需要改进,这样才更能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手工材料
关键词:语言教育
- 幼儿语言教育的改革与变化 2013/06/23
- 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2013/01/25
- 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 2013/01/18
- 发展幼儿语言教育 全面提高幼儿素质 2013/01/07
-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创新与整合 2012/07/03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