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改善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育儿观念和行为的策略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infen 感谢 binfen 上传 0人参与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者又是活动的传递者,因此,需要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与孩子的相处之中,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能与角色。教师应是拥有专业教育素养的观察者、亲子活动的开发和设计者、开展亲子活动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一)拥有专业教育素养的观察者 
  教师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对家长和孩子的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了解家长育儿教育的理念与行为,收集孩子学习行为、特点和成长需求等资料的途径。有效的观察,有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并逐渐提升设计亲子教育活动的能力。我园亲子教师都受过教育理论学习和相关培训,并拥有教师证、育婴师证。所以在亲子活动中,他们的观察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地进行的。作为有教育素养的专业观察者,他们的观察结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亲子活动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由于亲子教育没有标准的教育大纲和教材教法,这使得各家亲子机构的教材自由选择,教学教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幼儿园的亲子教师,我们在选择和设计0岁~3的教育活动时,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计开发亲子活动时,会考虑0岁~3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认知的独特性,并结合教师自身已有的教育实践进行开发设计。如,针对2岁~3岁孩子对细小物品感兴趣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好吃的糖豆豆”“蚂蚁钻洞”等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2 保持0岁~3岁与3岁~6岁教育目标、内容、实施策略的一致性、连续性。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是幼儿发展方向的保证,是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利于幼儿在入园阶段身心的健康发展。 
  3 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他们存在着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在充分观察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基础上,使用个性化的设计满足不同孩子和家长的需求,以符合他们特点和需要的活动。 

  (三)亲子活动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教育的服务本质,坚持教育的服务取向。我们通过网络讨论、随堂交流、现场座谈、家长问卷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想法,甚至是烦恼,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了让亲子教育深入社区服务更多孩子,我们针对社区家长进行专题教育讲座、专家咨询,传递教育信息,提供多种有趣、易操作的亲子游戏。 

  二、充分挖掘幼儿园的资源优势 
  幼儿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立其中的亲子园可以合理利用、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供亲子活动使用。 
  (一)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亲子园设立在幼儿园中,可以结合、利用幼儿园的环境,相较于社会办学的亲子园,能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玩具材料和更加广阔的活动场地。我们幼儿园的教玩具大部分以自制为主,能够体现本园教师的智慧。这样的材料不仅低碳环保,又能启示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制作、游戏,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增进亲子感情。 
  幼儿园的外部环境也是亲子园可以共享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场地进行教育活动,例如,在《蔬菜变变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活动延伸的环节,带着亲子班的孩子去参观小中大班幼儿的小菜园,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在秋天的主题系列活动中,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小中大班幼儿的自然角、幼儿园的各种植物;到了丰收时节,让亲子园的孩子跟着小中大班幼儿一起品尝李子、石榴、樱桃等等。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为亲子园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借助幼儿园课程资源,提供“整体一致”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的课程会对亲子园的课程产生影响,让亲子园的课程与幼儿园的课程之间存在层次性、递进性和衔接性,促使亲子园课程与幼儿园课程形成“整体一致”的教育。 
  亲子园的孩子们特别喜欢驻足观望幼儿园里正在做操或者升旗的哥哥姐姐,有的孩子甚至等着哥哥姐姐做完早操才来到亲子活动室进行活动。亲子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拉着爸爸妈妈去哥哥姐姐的活动室门口观看小班幼儿游戏、学习。遇上特殊的节日节庆,亲子班的教师会带领孩子们去参加哥哥姐姐的活动。亲子园与幼儿园这样“整体一致”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的整体稳定发展。 

  三、积极引导家长实现角色转换 
  亲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氛围,进而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帮助家长重新认知自己的育儿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 
  (一)由看护者向游戏活动的引导者转变 
  婴幼儿的看护者大致分为三类:祖辈、父辈和保姆。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便把教育权“转让”出去。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采用了榜样示范的方法,例如:在点名活动中,孩子们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自己的陪护者,介绍完毕,教师会发给孩子一张小贴画,以示鼓励。然而,当发到小满时,她使劲躲在姥姥的怀里。这时,姥姥伸出手背接过了小贴纸。面对其他家长疑问的眼光,姥姥说:“小满现在有点不舒服,所以我先接过小贴纸,待会儿小满就会从姥姥手中接走小贴纸的,对不对,小满?”小满在姥姥的暗示下点点头。小满姥姥的行为,示范了亲子活动中家长的重要作用:观察、预测孩子在活动中可能的表现,并给予适宜的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解析姥姥的行为,让其他家长也能从中受益。为了鼓励这样的家长,我们在活动室的家长园地里开辟了“棒棒家长”栏目,每月选出一位有着良好育儿观念和行为的家长作为榜样,并把他们好的教育片段缩影呈现出来,供其他家长学习、借鉴。这种榜样示范方式的效果很好,家长们纷纷争当“棒棒家长”,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育儿的快乐。 
  (二)由信息传递者向活动的参与者转变 
  家长应了解亲子活动的内容,学会预测孩子可能的表现。亲子活动中,家长是孩子的指导者。这里的“指导者”不是知识和经验直接的、表面的、简单的传递者,而是一种间接的、内化了亲子活动内容的引导者。因为父母是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孩子观察事物、操作物体和玩具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组织每个亲子活动之前,首先要将这个活动的名称、目标及家长和孩子应注意的事项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活动中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和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孩子当时的身体和情绪状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由干预者向共同游戏的合作者转变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的内容是需要由父母与孩子互动来完成的。但在活动中,有的家长急功近利、追求结果,尽可能多地帮助或代替孩子完成活动中的任务,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良方式全盘“挪”到活动中。如,他们替孩子做好操作材料的准备,当操作“助手”。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不仅语言提示,而且时时地“帮助”或“改正”,甚至替代孩子去做,使活动中的孩子完全成了“旁观者”。这些语言、动作、眼神等方面的干预,不利于孩子的自主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是孩子的保护者与支配者,幼儿常常听命于成人。我们应该引导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恰当的、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着又是活动的传递者,他们只有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才能增进亲子感情,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汝小美,刘焱,儿童游戏家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楼必生,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岁~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会昌,王莉,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小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 
  [4]许晓晖,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我是聪明宝宝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