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浅谈艺术同构背景下的幼儿园音乐活动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waner 感谢 waner 上传 0人参与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歌唱、韵律和欣赏活动都是单独进行的。而《纲要》中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各科内容,将音乐活动与其他艺术活动相结合,可以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 
  艺术同构,即对不同种类艺术形式的整合,具体是指在音乐、美术、文学三门艺术学科中找到同构切入点,将审美结构中的已知因素内化为心理图式,去匹配、同化未知的同类因素,使不同艺术类型的共同审美要素之间互为感受、互为理解、互为表现、互为创造。艺术同构背景下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是以音乐活动为主线,按同构的原理整合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使艺术表现的内容、情感、形式、风格融为一体,从而使幼儿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熏陶。这样的活动,不是简单地给予幼儿技艺和知识,而是帮助幼儿获得能力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一、艺术同构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开展 
  (一)艺术同构背景下的歌唱活动? 
  1. 运用艺术形式激发歌唱兴趣。 
  在歌唱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更好地为歌唱活动做准备,我们采用了看图讲述、猜谜、情境表演等形式激发幼儿自主学习歌曲的兴趣。如,在音乐活动《数数歌》中,教师先展示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影子,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等幼儿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把动物的实际样子展现出来。这使得幼儿在猜猜、说说的过程中情绪高涨,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大增强。 
  2. 善用艺术方式帮助歌词学习。 
  在幼儿学习歌词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多种节奏念词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关注,同时还将歌词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故事或情景剧,让幼儿在学习歌词时不感到乏味。如,在歌唱活动《不再麻烦好妈妈》中,教师先把这首歌词的内容改编成了一段哑剧表演给孩子看,表演动作以“请妈妈坐下,自己穿衣服、穿袜子、叠被子、梳头发,和妈妈相亲相爱”为重点,突出歌词内容,起到了点睛、出彩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表演,幼儿积极地猜测歌曲中的内容,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了解了歌词的内容。 
  3. 采用绘画手段拓展歌曲想象。 
  在歌唱活动中,学会歌曲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结束,我们还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他们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在学会歌曲《歌唱春天》后,教师让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美丽景色画下来,边画边唱。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唱活动,使幼儿兴趣盎然,始终保持愉快情绪,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艺术同构背景下的韵律活动 
  在韵律活动中,以故事贯穿韵律活动。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因势利导地将活动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孩子通过故事理解韵律活动的内容,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韵律活动。如,在《快乐的啰嗦》活动中,教师先把音乐内容编成“快乐郊游”的故事。因为和同伴一起去郊游是幼儿很喜欢的活动,所以他们很容易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吸引,从而充分地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郊游的情景。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而且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艺术同构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活动 
  1. 以接近联想的方式拓展欣赏活动。 
  接近联想是指联想中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彼此接近。用接近联想的方式进行艺术同构时,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形式、内容或任何角度出发,寻找能够引起联想的事物生成新的学习活动。如,在欣赏乐曲《森吉德玛》后,幼儿对蒙古人的服装、乐器、舞蹈产生了兴趣,教师就据此展开了一系列有关“蒙古”的艺术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但拓展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范围,同时还培养了幼儿主动开拓学习领域的意识和能力。 
  2. 用类比联想的方式加深欣赏活动。 
  类比联想是以事物间的相似点为媒介,运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找出事物之间可以合理解释的类似性。如,在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中,教师和幼儿一起从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出发,探讨怎样创作出与作品结构类似的图形乐谱、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幼儿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艺术同构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加深了幼儿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体验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是即时的、真实的,体验的价值具有自足性,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象的、声音的、肢体动作等来加以表达,对于幼儿来说,具有宝贵的发展价值。 
  如,在音乐欣赏《森吉德玛》中,两段音乐旋律相同,但节奏、速度和力度的不同,形成了宁静安祥和欢快热烈两种不同的音乐特性。为让幼儿能多通道、多方位地感受乐曲的性质,我们准备了与音乐性质相匹配的两幅画面和两段诗歌。首先,通过让幼儿听音乐,将自己的感受与画面相匹配,使抽象的感受化为具体的形象。然后,教师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用自己的话语来有声有色地描述画面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炼下,逐步形成工整而富有韵律的诗歌。幼儿随乐朗诵时还加入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与富有特性的音乐情感交融在一起。最后,教师还引入美术的基本元素——线条、色彩,引导幼儿将这些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和情感加工,以此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是多维度的,这种活动中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协调,多元素的介入和渗透,使幼儿的体验不仅仅停留在音乐表面,更让幼儿进一步发现了音乐与文学、美术之间的情感关联,促进幼儿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二)拓展了幼儿的审美视角 
  艺术同构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是通过多领域的渗透与多形式的教学,让幼儿在审美中调动已有经验、知识,从音乐作品的形式或内容等角度,引发幼儿对其他事物的联想,从而生成一些新的活动,使知觉在更大范围内综合化,使幼儿在不同形式的融合中,逐步拓展审美视角。 
  如,在歌唱活动《戏说脸谱》中,幼儿在欣赏过戏剧人物脸谱后,对京剧中不同人物性格和脸谱的关系产生了很大兴趣,于是又生成了艺术欣赏活动《有趣的脸谱》、美术活动《脸部彩绘——我喜爱的脸谱》、艺术表演活动《现代西游记》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欣赏、演唱京剧,还多方位地了解了京剧艺术。 

  (三)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智慧 
  艺术学科之间有许多天然的关联,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的同时兴奋,而得到加强的心理现象,称为联觉。譬如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利用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联觉现象来增强音乐效果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这种联觉现象被称为通感。正是这种通感,使人类的情感体验扩大,涵量增加,力度提高。艺术同构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是具有感情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情感渗透性与幼儿本身特有的纯朴性、浓厚的生命色彩以及自由创造性相吻合。 
  如,通过欣赏《水族馆》,幼儿不仅可以聆听优美回旋的韵律和节奏,其原有的审美经验也再次被激发,似乎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水底游玩、水草在翩翩起舞,还听到了小鱼吹泡泡的声音,由此感受到了丰富、快乐的水底景象,产生了一种整体美感。幼儿在审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审美感性经验后,当某一感官受到特定对象刺激后,会把各种事物和经验沟通起来,产生联觉和通感。又如,当幼儿听到了《勇敢的苏格兰》的铿锵有力的雄壮曲调时,画出了刚直有力的线条;听到《化蝶》这首优美回荡的柔和曲调时,用舒展的肢体动作和各种曲线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能引起幼儿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当动作、节奏、色彩、形状、音调等超越了各自的感觉界限,相互支持和加强时,就形成了心灵中的一种联觉经验。这种经验与幼儿的各种感觉结构相对应,会互相吸收、融合,幼儿的综合性审美智慧就得以形成与提升。 

  三、艺术同构背景下开展音乐活动的教学建议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活动内容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效地以幼儿的特点和兴趣为切入点,选择鲜活的活动内容,把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融合于教学方法之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审美情趣,开发幼儿潜在智能,提升幼儿创造表现。另外,活动内容要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意向到内涵、从结构到风格都应以贴近幼儿生活为思考点。 

  (二)注重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活动的设计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幼儿的身心特点,根据教师自身的擅长,形成鲜活、实在、有味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又要创设轻松、欢快、明亮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丰富的视听环境中进行场景学习,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自由的艺术环境中开发幼儿的潜能。 
  实践证明,艺术同构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注重了艺术知识同构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同构艺术学科中的共同元素,能让幼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进行艺术欣赏、感知、联想,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拓展审美视角,并在情感的激励下进行大胆的审美创造,逐步形成综合性审美智慧。为此,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活动实践中,还需要对艺术同构背景下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促进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 (美)贝尔克·温斯勒. 谷瑞勉 译.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迎杰,张小将.儿童艺术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价值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让音乐欣赏“动起来”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