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 06abc.com 作者: bzto757 感谢 bzto757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幼小衔接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教育观念上,从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转变为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职责方面。从幼儿园教师单方面支持配合小学教师转变为双方平等合作。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也由各自为政转为合二为一。小学低年级课程幼儿园化,是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日本;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园化 
   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比较受重视。早在1947年,日本文部省就颁布了《保育要领》,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即强调幼小衔接。1957年,文部省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要领》,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强调幼儿园教育要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并帮助儿童为适应小学教育作准备。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提早开始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在随后的20多年中,文部省对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进行了几次较大的修改,着力在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摒弃分科教学,将严重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从分科教学拉回到了综合教学的轨道。200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开始试行、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纵观几十年来日本幼小衔接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在教育观念、教师职责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与我国幼小衔接明显不同的特点。日本的经验对改进我国幼小衔接的方式,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有借鉴价值。 
  一、日本幼小衔接的特点 
  1 教育观念:从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到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195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还是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但这两份文件造成了不同结果。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主张让幼儿园教育适应小学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育成了提早的学校教育。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则主张幼儿园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太放任”“没有教育行为”,而小学教育则“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忽视儿童的主体性”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教育界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幼小衔接制度,不再将幼小衔接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把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携手做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4年建议政府实施“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2 教师职责:从单向支持配合到双方平等合作 
  在日本,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因为长期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于确保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所以幼小衔接被看成是幼儿园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小学教师则对其毫不关注,也没有与“低自己一等”的幼儿园教师交流的热情。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师的过错。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为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主张引发了教师职责的转变。现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衔接工作的开展,增进教师对两种教育的理解,很多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开始采取教师深度合作方式,如共同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互备对方课程并进行深入讨论,进行体验式角色认同和岗位互换,围绕相同问题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等。越来越多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让小学教师到幼儿园或者让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工作一段时间。在团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处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另一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理解,对于如何将这两个学段的教育“一贯化”有了紧迫感和切身的体验。通过这种全方位、长时间、讲实效的团队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而且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工作风格,这种深度的了解和合作使教师之间交流的内容更加具体,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 
  3 课程内容:从各自为政到融为一体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职责的转换,必将引起课程内容的调整。 
  因为以往幼小衔接的任务主要由幼儿园教师承担,所以所谓的课程内容的调整也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例如,195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成了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绘画等6个科目。之后,幼儿园教育开始向小学教学体制“靠拢”,像小学一样进行分科教学,以致忽略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促使幼儿园教育摒弃了并不适合幼儿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分科教学方式。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尝试,但这又导致幼儿园教育忽略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抛开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思路,共同为3~12岁儿童选择自然衔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融为一体的课程中使幼儿园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成为类似于幼儿园幼儿从小班到中班和从中班到大班的过渡。 
  在幼儿园教育方面,2000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指导要领》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将其分成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和表现等5个领域,还将大班幼儿的游戏时间延长到每次40~50分钟,使之接近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小学教育方面,低年级不再进行分科教学,而是进行领域活动;不再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而是开展综合的主题活动;不再由教师直接教学,而是让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在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社会课和理科课程,开设生活课,从和儿童有关的社会、自然以及儿童自身三个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让儿童通过观察、制作、探索、调查、培育、游戏等活动去实际体验、直接尝试。 
  由此可见,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更多的是引导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关注幼儿园教育,既学习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也关注儿童的学习和探究方式。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幼儿园化
已经成为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对我国的启示 
  哈克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若幼小衔接不到位,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会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断层问题:人际关系断层、学习方式断层、行为规范断层、社会结构断层、期望水平断层、学习环境断层。 
  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园和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的。与日本早期的幼小衔接相似,我国的许多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也是分离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小学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间的“互不关心”。一些社会早教机构进行的幼小衔接培训,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拼音、识字、看图说话、数学、英语口语等方面,更像是小学教育的提前开始。可以说,哈克所提的幼小衔接断层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的幼小衔接方式,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促进儿童发展。 
  1 实现幼儿园师资和小学低年级师资的混合培训 
  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训合二为一,是促使幼小衔接顺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都不了解,以致各干各的,导致幼小衔接不顺畅。若实现幼、小师资混合培训,将有效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在共同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帮助儿童克服面对小学教师的陌生感。 
  2 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连续性 
  要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方面,要在幼儿园课程中体现出向小学的过渡。例如,在组织制度上,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点15分之前来园,不迟到;调整午睡时间,大班幼儿从5月份开始将每天的午睡时间减少15~30分钟,6月份再减少15~30分钟;设置课间10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等。这些调整有助于幼儿逐渐熟悉小学的作息安排,避免上小学后的行为规范断层。在活动内容上,可以拓展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主题,如将“我要上学了”设计为“我要毕业了”“我眼中的小学”“我喜欢的课堂”和“我的小书包”等主题模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规则等,避免上小学后出现断层问题。 
  另一方面,要在小学低年级课程中体现出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例如,可以适当调整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动;在语文、数学、社会、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渗透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同时,在评价方面要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让儿童拥有更多自主权,主动适应转换期,从而能逐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龄儿童对周围环境是相当敏感的。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将面临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改变,有可能出现生理、心理适应上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体现出连续性,如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增设与幼儿园类似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区角。当然,小学教室中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要与幼儿园既类似又有所不同,呈现出递进性,以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环境创设上的连续性能有效降低儿童进入小学教室产生的陌生感,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当然,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组织家庭教育协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上小学的兴趣,为儿童上小学作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亲子游戏及玩具制作(七):小猴滚球(大班)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