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在体验、混龄中发展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aobei 感谢 baobei 上传 0人参与

  摘 要:本文笔者借助国培计划顶岗置换,以在幼儿园所观察到的案例为基础,结合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物质环境、不规范混龄教育的背景,分析幼儿同伴关系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幼儿同伴关系中,教师的缺失及不恰当介入;幼儿同伴关系严重被忽略甚至遭受扭曲发展的现象。并针对其特征,提出了:教师积极的心理引导,创设平等相互尊重的心理环境;重视体验教育,适时参与幼儿同伴关系之中;利用混龄教育,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关键词:幼儿; 同伴关系; 心理环境; 混龄教育

  一、幼儿同伴关系的现象思考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系的学生,笔者曾多次去过幼儿园听课,实习。但以往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园里的一切,教师如何开展活动以及孩子们如何表现,没有机会更进一步的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年龄、习惯等各个方面。而这一次,笔者作为国培计划的顶岗置换的幼儿教师走进了幼儿园,走近了孩子们。
  笔者顶岗置换所在的安阳滑县瓦岗寨乡中心幼儿园是一所位于乡镇的,由小学改建而成的公立幼儿园,于2011年9月份开始招生,在园幼儿共293名,共有包括业务园长在内的10名小学转岗教师。
  1.由于受教师结构以及农村家长愿望的影响,该园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以及1:29的高师幼比列致使幼儿间的同伴关系被严重忽略;2.同时瓦岗寨乡中心幼儿园存在着不规范的混龄教育现状,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生源需要,在招生制度上执行的不够严格,年龄界限得过且过,另一方面,幼儿园为了满足有些家长认为小班光玩,不认字,不数数,而执意要求不满年龄的孩子上大、中班的愿望,造成不规范混龄现象,在此种教育环境中缺少对幼儿同伴关系加以更深层次的思考;3.该园由小学改建而成,在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基本上与原小学的物质环境保持一致,并未做多少改动,加上该园小学化倾向严重,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无结构化(纯游戏)和完全结构化(纯教学)两种方式为主,两种方式各占据幼儿在园时间的一半,且是相互割裂开的,这里所说的无结构化及纯游戏指的是幼儿自发组织的在操场或教室里你追我赶等打闹嬉戏的活动,教师没有涉及、组织,更没有参与。因此幼儿在园的一半时间中,大、中、小班幼儿都是在无任何成人组织和参与(教师只负责在一旁看管孩子的保育工作,帮助去厕所以及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的情况下,自由自发在操场上进行活动。因此混龄幼儿间交往频次相对增多,发展同伴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此种混龄教育的现状下,幼儿同伴关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是严重的扭曲。
  五六个大、中班的男孩在操场追逐打闹,其中一个个子稍高的大班男孩被一个中班男孩不小心绊倒在地,小男孩确实是无意,高个子的大班男孩很是愤怒,站起来就使劲推出小男孩一米远的距离,然后上前一步,挥起小手,做出再来一拳的姿势。当时,笔者在一旁暗暗观察这场冲突的原因和经过,没有立即上前阻止这场战争的激化,而是在期待中班小男孩勇于反击,或者上前耐心解释他并非有意。但是接下来小男孩扭头跑向李老师面前,满眼泪水抽噎着向李老师告状说:老师,大班的打我。没有更多的语言,就只简单地重复着这几个字,起初可能是因为男孩的声音小,也可能是因为李老师正跟其他老师聊天无暇顾及,小男孩的告状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只好站在原地未动,终于李老师转头看了他却是厉声呵斥:“谁让你跟大班的孩子玩了,以后不许跟他们玩!回到教室里站墙角!”小男孩没有再说话,因为他看出来老师生气了,而且生气的原因在于他,在于他不听老师的话跟大班的孩子打架了。于是这场冲突以本没有错的孩子被惩罚而结束。其实,根据笔者的观察,类似这样的状况常常发生,在面对幼儿同伴关系遭遇困境时,很少有老师细心地观察,询问,大多数用这种“不许跟他(她)玩了”的推辞或者罚站墙角不再允许参与任何游戏活动的方法。
  根据笔者的观察总结。在幼儿同伴关系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误区:

  二、同伴关系中,重要他人的消极心理引导
  有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幼儿心理意识的形成,进而在行为表现方面有重要引导意义。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幼儿在面对同伴关系发生冲突时,没有正面解决矛盾,而是依赖他人介入,向他人求救,存在着畏惧、逃避心理,而缺少同伴间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而根据笔者的观察,幼儿此种畏惧、逃避心理的形成是与重要他人的心理引导密切相关的。班里的李老师在每次课间休息,孩子们准备外出自由活动时,总会给孩子们打“预防针”,“大班的孩子们很厉害,力气大,个子高,要是跟他们玩,会被欺负的”,“xxx,你要是再欺负人,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会来幼儿园里怎么怎么样”之类的。根据笔者的观察,这种为了防止幼儿间发生矛盾冲突而打预防针的现象在园里非常普遍。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作用。所谓强化物(reinforcer)不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行为、表情、言语等等。只要在某种行为之后,这种行为本身或者由它带来的后果可以刺激该行为的再次出现,就属于强化物。强化物在塑造人们的行为上有着极大作用。为了减少幼儿间同伴冲突的发生,教师不断增强言语强化,致使幼儿一方畏惧意识、不信任意识不断增强,进而出现在解决问题时哪怕是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的境况下,选择逃避,不正面解决,总是一味地依靠外界他人的介入。

  三、幼儿同伴关系中,教师的缺失或强行中断正在发生的同伴交往现象
  幼儿间的同伴关系贯穿着幼儿园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游戏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其显现性更强。而游戏与教学的双轨运行,特别是在由小学转岗教师组成的小学化倾向甚为严重的农村幼儿园中,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缺失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幼儿同伴关系中的缺失。关于对幼儿游戏指导时,刘焱指出:“对于幼儿的游戏,教师更多时候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教师偶尔也会对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干预,但这种干预多半是武断的,不切题的,而不是以观察为基础的,深思熟虑的。”在笔者所观察到的幼儿游戏中,也的确存在着这种现象,在孩子游戏时,更多的教师选择了无所事事或旁观,他们认为游戏是孩子自己玩,教师要管的只是上课,在处理同伴关系时,特别是幼儿间发生冲突时,不能充分利用时机,对幼儿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给予有效指导,更多的是命令和指责,强行中断正在发生的同伴交往现象,导致大量的教育机会流失以及同伴间服从、畏惧心理的养成。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在农村幼儿园中,教育和培养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需要在体验、混龄中发展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农村幼儿教育环境下,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关系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
  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的同伴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为幼儿创设良好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的重要性,并明确规定了在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即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科学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怎样的心理环境。同时幼儿间的同伴关系是伴随着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并渗透于五大领域教学之中的,其中它不仅强调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充分考虑到主体在教育中的地位与特点,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健康”中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语言”中强调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自由交谈;“社会”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相反的是笔者所观察到的是由于教师的言辞呵斥,甚至威胁,幼儿未能在集体生活中寻找到安全感,信赖感,正如生性胆小的幼儿受欺负向教师寻求帮助,却遭遇挫折,未能体验到安全感,信赖感,不利于其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同时也更加助长了爱动手打人,喜欢依靠武力解决问题,而不善言语表达心理及行为趋势。因此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教师应该注重对幼儿的积极心理引导。
  2.重视体验教育,积极参与同伴关系
  在非游戏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幼儿和教师之间体验教育的贫乏, 严重阻碍了幼儿同伴关系价值的充分发挥。在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递,如韵律、造型、数字、文字等,体现出只关注显性课程的价值。至于师幼互动是否充满乐趣、充满尊重,孩子是否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是否快乐、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是否感受到了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怎样,教师是不关心的。在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相互逗乐、嬉戏打闹、同玩同乐的场面是不多见的;尤其是教师在幼儿面前的诙谐、幽默更是少之又少。在孩子面前,教师更多地是以一个权威者、一个全知全能的形象出现。在以无结构化和完全结构化两种教育活动方式为主的形势下,教师应该真正意识到蕴藏在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价值和意义,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入到幼儿游戏和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东西进行交换,去认识新朋友;把班里孩子的名字作为识字的对象,带着孩子做“对号入座”的识字游戏;鼓励幼儿在遭遇交往挫折时,用语言表达想法,耐心的询问、引导;角色扮演“老鹰抓小鸡”;定期对座位稍做调整,交叉安排性格稍内向和活泼好动的幼儿的座位,笔者在做了这些努力之后,收获到了很多。“老师,今天我又多了一个新朋友。”“老师,我用面包换到了她的方便面。”“老师,我知道他叫xxx,跟我的名字还有一个字一样的呢。”“老师,明天让我来做老鹰吧。”……
  3.重视混龄教育,发展平等良好的同伴关系
  混龄教育源于幼儿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她认为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的交往,可以扩大彼此的交往空间,掌握交往的技能,正确把握交往态度,形成良好的亲社会性行为,有助于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混龄教育,是指在幼儿园里把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组织在一起游戏、生活和学习,以实现促进幼儿社会、语言等各项能力发展的教育。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混龄教育有不同的类别,如按内容分有游戏混龄、教学混龄和生活混龄;按组织模式分为整日连续混龄和间断混龄。
  笔者看来,农村幼儿园存在着不规范的小跨度混龄的现状,即大中班混龄,小中班混龄现象很是普遍,且以游戏、生活混龄和间断混龄为主。因此要想将同伴关系置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教师更应该慎重对待此种不规范的混龄教育现状,有相关研究表明,兄弟姐妹的交往尤其是同哥哥姐姐的交往,将大大促进幼儿间同伴关系的发展,混龄教育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优势。因此在此种不规范混龄教育现状中,各班教师应相互合作抓住时机,为幼儿创设安排多种形式的混龄教育活动,尽力为幼儿创设互动的环境条件,安排好场地,提供材料。在混龄活动中,各班教师都要留心观察,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幼儿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引导幼儿间良好关系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引导幼儿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尝试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产生提供合理解释,并学会利用自己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改善自身行为或影响他人行为。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双簧表演(大班)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