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爱心教育的个案研究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canlan 感谢 canlan 上传 0人参与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爱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亲情的爱、教育的爱、尊敬的爱等。而爱心是包含于爱里面的一种情感和能力。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学习的。幼儿爱心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幼儿园也是爱心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幼儿园的爱心教育进行得怎么样呢?幼儿园重视爱心教育吗?在幼儿园中又要怎样进行爱心教育,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爱,学会爱,具备爱的能力呢?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受访幼儿园老师开展的爱心教育活动入手,分析爱心教育在幼儿园里的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在J幼儿园抽取30名教师进行访谈,对访谈进行录音,并翻录整理。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眼中的“爱心教育”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他对教育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受教育者。关于什么是爱心教育,被访的老师是这样说的:
  “举例说,我们班的六一节目,排的是舞蹈《萤火虫》。我比较注重孩子情感上的培养,我就按照给孩子一种比较善意的体会,把萤火虫的发光、发热啊,这种自然现象解释给孩子听,然后提升到一种较高的层次,奉献的精神。”
  “我们会在教室的角落设置一个动物饲养区域,让小朋友养小金鱼啊,乌龟啊,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培养小朋友的爱心。”
  “这些在语言活动也是可以渗透的,我觉得并没有一个专门的主题来做这个。像平时我们在重阳节的时候,讲要尊敬长辈,老人,这其实就有培养孩子的爱心在里面。”
  “我觉得孩子本质就是善良的,像前段时间,我们北海有位中学校长得癌症了,我们发动全园捐款,孩子们很踊跃的。还有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我们的孩子都有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些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这种意识,去引导孩子。”
  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角色是引导者,将孩子的爱心教育渗透到活动中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将孩子爱心的培养融入到对小动物的爱,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受难者的同情中。这是一种比较自然和渐进的教育方式。教师们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融入爱心教育,只要引导和激发出孩子的爱心,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开展的“爱心教育”
  被访老师列举了一些幼儿园里开展过的带有爱心色彩的活动,数量还不少。
  “捐款,爱心树,爱心朋友,爱妈妈……家庭,朋友,老师,各方面都有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大班孩子去了福利院、敬老院,让孩子体验感受爱。”
  这么多与爱心有关的活动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当我们询问活动的效果时,老师的回答比较简单,“孩子很喜欢”。教师给孩子提供的是活动的体验而非单方面的说教与灌输。
  “形式多种多样,渗透到各种主题活动中。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然后老师及时发现,进行一定的正面教育。”
  被访老师认为爱心教育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像上面提到的正面教育,虽然是从争抢玩具开始的,但是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也是实施爱心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教师在“爱心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1.引导者。
  裴斯泰洛齐认为爱的种子是天生的,它们的根源存在于婴儿和他的母亲之间存在的关系。儿童对母亲的爱是来源于母亲对儿童的爱。同样,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也要本着慈爱之心,把幼儿园变成大家庭,由此培养幼儿对教师的爱,并培养其一般的义务和道德感。不管是J幼儿园中开设的动物饲养区域还是发动孩子为灾区捐款、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等等活动,教师都是作为“爱心教育”的引导者。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爱,并将这种爱逐步扩大到全社会。
  2.施爱者。
  教师是施爱者意味着教师是爱的给予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爱的拥有者,拥有爱心,拥有爱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师爱,是无私的、主动的爱。教师是师爱的主体,幼儿是师爱的客体。教师在给予幼儿爱的同时,自己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幼儿则在教师的爱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快乐,并且被爱感染和鼓励,在教师身上看到什么是爱,并学会去爱。斯普郎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的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唤醒儿童的心灵,只有爱才能担当此重任。教师扮演的施爱者就是用师爱引发出幼儿的爱,唤醒幼儿爱的心灵。
  (四)幼儿园中的“爱心教育”多,孩子的“爱心现象”少
  从采访中得知,J幼儿园是比较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的,但是受访者却认为“幼儿的爱心在生活中还是不怎么能够体现出来。”在J幼儿园,教师观察到孩子表现出较少的分享行为,对其他小朋友的关爱少有体现。被访教师认为,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得到的宠爱太多。大多数父母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怎样教孩子回报自己的爱。父母过多地施爱,造成了孩子不会去爱。
  另外,受访老师还认为“孩子有时的冷漠和单亲家庭有一定的关系。”但随后她又举反例推翻这个命题。“但是,我们班只有一个孩子是单亲,他跟妈妈过的,母亲比较敏感,对小孩的教育比较在意,但这孩子在爱心这方面发展得还是挺好的。”最后,教师认为家长的引导才是孩子是否表现出爱心的关键。
  Y老师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观点,她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本质来说是比较单纯,天真的。有些孩子这方面来得比较容易(激发),有些孩子就困难些。”Y访老师认为,孩子天性就是具备爱的能力和爱心的,不过要通过教师或家长的引导才能被激发出来。也就是说,孩子在参与这些爱心教学活动的时候,他们体验到了爱心,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心行为,但是,他们不一定马上就表现出来,需要成人的引导。
  (五)影响“爱心教育”的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
  孩子先是从父母那得到爱,才有了对爱的认知,有了施爱的榜样。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爱,体会到应该回报父母的爱,才会使他具有爱人、关心人的情感。
  G老师:“从自我做起,家长本身做起,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正面的榜样,友善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了家长在孩子的爱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教育的作用。 
  孩子对爱心的认识和爱心行为的习得离不开教育的作用。虽然,受访老师一直强调爱心行为不是教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的,但是,也同时指出孩子的善良天性需要“引导”和“激发”。
  3.儿童自身的因素。
  儿童只有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移情的产生。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孩子不仅具有注意和记忆某些概念或事实的能力,而且还有不受他人思想支配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在接受环境信息的同时,自己会产生判断力。幼儿依据行为的结果做出道德的判断。皮亚杰认为幼儿依据他们的经验建构公平、公正的概念,并做出道德的决定。
  4.同伴相互影响。
  班杜拉等人认为儿童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越来越多地掌握了他所处的群体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同伴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强化物。儿童通过同伴对自己行为的认可,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进而强化了自己积极的行为。同伴的接受和拒绝强化了儿童的道德行为,使儿童认识到哪些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儿童还可通过观察或模仿学习同伴受到肯定的品德行为,习得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建议
  1.教师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
  班杜拉等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以社会为中介,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幼儿道德他律阶段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情景性,常以成人的言行评价作为自己评价的标准。由于认知发展的限制,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以成人为榜样进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应当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效仿中学会关爱他人。
  2.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渗透爱心教育。
  在访谈中发现爱心教育没有被明确列入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中,而是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也很少通过专门的主题活动来开展爱心教育,一般都是在社会活动中加入爱心教育的成分。而我们所提倡的爱心教育正是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具有关爱他人,善待一切的美好情感,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未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因此,在生活细节和习惯养成中渗透爱心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会关怀、谦让、同情、友爱等十分重要。
  3.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的爱心体验。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幼儿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造性地反映出来,模仿着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态度及行为习惯等。因此,通过游戏来引导幼儿的行为,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将自己放入相应的情景中,往往能更主动地学习和接受爱心教育。如扮演交警时,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要关注需要帮助过马路的盲人朋友;在扮演医生时,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关心病人,如何满足他人的需要;在娃娃家中,幼儿能了解父母如何照顾宝宝,如何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4.通过“移情”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
  所谓“移情”,是指将个体置身于他人的角度,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的情绪、处境,为他人着想来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幼儿的思想具有泛灵的特点,由于年龄小,认知有限,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物。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借助移情的方法来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当幼儿摔玩具时,告诉他玩具摔痛了,很伤心,这往往比训斥、责骂幼儿要爱惜玩具的教育效果更好。幼儿会在下次对待玩具的时候联想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借助移情的作用,即使老师和家长不去特别强调,幼儿也能学会爱惜玩具,做到轻拿轻放。
  5.发动家长,共同培育幼儿的“爱心。
  爱心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幼儿园或是家庭的责任,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共同配合,协调一致地开展长期教育,才能顺利地实现对幼儿的爱心教育。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情况,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向家长介绍一些爱心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困惑,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只有家园合作共育才能将幼儿的爱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6.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爱心教育。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幼儿园和家庭来说还比较有限,但在开展幼儿爱心教育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还有很多社区资源是可以供我们利用的。例如:敬老院、孤儿院、社区广场等,通过在这些特定场合开展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爱和使命感,通过身临其境的爱心教育来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更加投入地爱自己和爱大家。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观察记录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