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如何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在幼儿园中,纪律就是规则,一切规则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些需要才产生的,就如同法律的诞生一样,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才有的。幼儿园的规则也是一样,是为了幼儿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如果过分强调遵守规则,势必把孩子管得太死,孩子们也就失去自主发展的机会,反过来过分强调自由,没有纪律的约束,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现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创设环境,合理要求,让规则更人性化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成为他们的伙伴,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因为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是促进幼儿主动遵守各种规则的有效手段之一。
“边走边拍球”是大班智能训练的一个内容,在活动中,我们将幼儿进行分组,可是只要比赛一开始,队形就成了一条歪歪扭扭的“小花蛇”,几次接力比赛都出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大声喝道:“为什么说来说去你们的队伍总排不好呢?”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原来竖排的队伍挡住了大家的视线,经过大家的反复商量,终于有了以后接力赛的方案,那就是分组后,每组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圆圈,圆圈的前面有出口,准备的孩子站在出口处,其他孩子站在规定的圆圈里,为本组队员加油。通过组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强压在幼儿身上,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幼儿才能根据规则大胆自主地进行活动。
二、自主建构,认同规则
幼儿园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孩子这一主体,规则的制定也是如此。大班的幼儿虽不能完全摆脱成人的限制,却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我们应鼓励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认同并遵守纪律规则。因此,要让幼儿真正成为班级里规则的主体,就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定规则,并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课时,教师无须刻意地去组织,即便是有幼儿没有按规则做,旁边的幼儿也会提醒他。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理解,更有利于其遵守规则,因为只要有了大家认同的规则,孩子们就会活而不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的功效”。
三、体验后果,内化规则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在探索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成人不要过多地去责备他们,只需利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可以了。如,在刚开校的几周,餐前上厕所洗手这个环节总是很混乱,尽管老师有言在先,让幼儿排队去洗手,可总有几个磨蹭的幼儿,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了,他们还从卫生间里不出来,严重影响了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在每次洗手前我们都会与幼儿讨论,在确定了规则后如有违反者将会受到惩罚。当然这些规则得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幼儿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使规则不断内化,进而使幼儿真正获得自由。
四、持之以恒,强化规则
规则要得以强化并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要深深懂得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自由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更深层的发展,在纪律中释放了自由,孩子活动变得更加自主了,改变了以往统一等待教师安排或分配的被动消极现象,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了,孩子的个性也变得更加和谐。但是,自由必须建立在大家所认可并建立的制度与规则上,要使自由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
手工材料
关键词:纪律
- 对幼儿园纪律教育的思考 2012/02/20
- 如何培养纪律 2011/07/29
- 怎样理解体育活动中的遵守纪律和自由开放 2011/04/06
- 看看我们的纪律教育 2011/04/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