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轻想象、思维、创造等方面的误区,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经常套用固定模式,即先出示范画,再讲解绘画步骤,然后要求幼儿依葫芦画瓢,幼儿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最后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也往往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最终只能让幼儿成为一个个“人体复印机”。因此,美术教育中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只有把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具体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就是对其所知的表现,不可能闭门造车,说画就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能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体现艺术的本体价值,使幼儿真正喜欢美术活动,喜欢用美术手段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幼儿的所知越多,表现越深刻,进行美术活动的素材就越丰富,进行美术活动的动力也越充足。否则,会影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美术教育活动的质量。
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家庭父母的教育态度有关,如果父母忽视了与幼儿的交流,导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过多,缺乏对身边事物的关注,而幼儿从电视中得到的信息、知识往往不如自己亲身经历的深刻,因此,教师要在家长工作中,引导家长注重与幼儿的交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让幼儿去接触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加深幼儿对家庭、社会的认识。幼儿园也是幼儿美术题材的重要来源。幼儿园中活动类型丰富多彩,幼儿园中活动室,走廊,楼梯等多元化,多层次的环境布置给幼儿的审美感受,幼儿还在幼儿园中建立了与家庭不同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后,就有可能把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二、注重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个性化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关注和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过去我们常常给幼儿统一的规范,限制他们的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的方式,结果造成幼儿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创造性,这其实是不符合美术活动本性的,教师应该运用各种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美,展示美、创造美,要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结合自己的想象,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
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不能局限于固定程序,而应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游戏式的美术活动。比如选择一些特殊场所,可以在瓷砖上自由作画,在沙地上用小棒、用粉笔在地板上想象作画,也可以让幼儿到户外通过观察作画,不给幼儿固定命题,还可以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如棉签、瓶子、吹塑纸、皱纹纸、挂历纸、纸杯等,采用剪、贴、洗、吹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这样,幼儿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
另外,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提倡个性化,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和长处,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发挥幼儿美术活动中反思和评价的作用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反思和评价不应只发生在活动结束部分,而要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全过程,反思和评价不应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序,而要更关注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构思的新颖与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不断向幼儿提出反思性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这样画,想表示什么等,帮助幼儿学会反思自己的美术活动,并逐渐把反思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其实就是幼儿的自我评价。在美术活动中应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评价主体,提高评价能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还要表扬、肯定幼儿的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作品表现形式、内容,使幼儿获得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成功满足感。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用耐心、信心、恒心,坚持不懈地结合几方面切实地开展工作,也需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进一步总结经验,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美术
- 将自主性培养融入美术区域活动 2013/03/02
- 我眼中的幼儿美术教育 2013/02/28
-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三大误区 2013/02/25
- 美术活动与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 2013/02/25
- 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语言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