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修改教材 提升教学有效度
近些年来,一些由专家组织、编写的教材供幼儿园使用,这些教材大多包含了完整的活动框架、各领域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活动设计、教学建议,等等,甚至还配套了不少供教师和幼儿使用的教学材料。应该说这些现成的教材和教学材料为教师组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有些缺少经验、对教材有依赖性的教师总是拘泥于现成教材,然后在教学中依葫芦画瓢地实施;而善于思考的教师,则总能在教育新观念引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并以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更加可行,以此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追求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合理修改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有效度呢?本文试以小班语言活动《一颗纽扣》这一教学案例,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来阐述根据幼儿需要对教材进行修改的收获和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修订教学目标
有了现成的教材,教师似乎只要按照具体的活动设计去准备相应的教学具,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各个地方、各个教师在使用这样的教材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目标达成率低下的情况。
现成教材中对活动目标的确定,一般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这三个维度去思考,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有的目标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脱节,一是有些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而使用这些教材的幼儿园如若幼儿生活中没有相应的见识和经验,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自然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当今的信息渠道多样、来源宽广,相比较前些年的同龄人而言,现今幼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较为丰富,原来一些教材的教学目标已显得过于单一和低浅;三是不同地区幼儿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差距较大,因此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目标已难以适用于所有同龄的幼儿。
童话《一颗纽扣》是一则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故事。它的原文是这样的:
在地上,有一颗黑黑的圆圆的纽扣。小老鼠发现了纽扣,心想:这是谁的纽扣啊?天那么冷,衣服上掉了纽扣,该多冷啊。小老鼠决定去找纽扣的主人。
小老鼠走啊走,在路上遇见了小刺猬。小老鼠问小刺猬:小刺猬小刺猬,这是你的纽扣吗?小刺猬说: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红红的小果子。
小老鼠继续往前走,它来到一片萝卜园,遇见了小兔。小老鼠问小兔:小兔小兔,这是你的纽扣吗?小兔说: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萝卜形状的。
小老鼠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听见一阵好大好大的声音,原来是大象来了。小老鼠赶紧问:大象大象,这是你的纽扣吗?大象说:不是不是,我的纽扣和皮球一样大。
小老鼠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是谁掉了纽扣。天黑了,小老鼠只好回家去。小老鼠回到家,发现妈妈的衣服上少了一颗纽扣。原来,这颗纽扣是从妈妈的衣服上掉下来的。妈妈说:“谢谢你,小老鼠,你帮妈妈找到了妞扣。”说完,妈妈捧着小老鼠的脸,亲了一大口。小老鼠高兴地笑了。
该教材对这个活动确定的教学目标看似比较全面:从知识与技能方面看,引导幼儿了解、熟悉故事内容;从过程与方法来看,借助故事录音、故事图片甚或是声像结合的课件,让幼儿看看、说说、演演等;从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目标来看,借助小老鼠的行为教育幼儿能为他人着想、做事有坚持性等。
这样的目标没有错误,但却存在不足之处。故事内容中往往隐藏着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教育因素,角色的特点、语言透露的信息、等等,都值得教师去体会。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与生活相关的信息,帮助孩子了解、适应并学会生活。如这个故事中每个角色对纽扣的描述都不相同,综合来看,就是幼儿生活中常用纽扣的一般特征;再如其中有的角色所描述的纽扣的特征,幼儿实际生活中也有了解。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就故事内容而进行教学,那对这些与幼儿生活中相关的因素,就会视而不见,弃而不用。
因此,审视这一教学活动的目标,我们可以这样考虑:一是了解故事内容,学习角色对话,尝试合作表演;二是分析角色特点与纽扣的关系,知道纽扣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多种不同特征;三是感受友情的温暖,懂得关爱他人。
二、整合教学因素,修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一些已有教材受编者个人的想法以及时代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在当下的实施过程中就会有所限制,脱离或是不能更好地结合幼儿的经验。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幼儿的经验进行合理的改编,使它在保留原有精华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多方面的教育效应。
从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和能力特点来看,他们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者在执教过程中,有必要挖掘和借助教学材料多方面的因素来调动幼儿的有意注意,在较好地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从幼儿熟悉的角色入手,从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对教材的修改。
1.斟酌角色特征。在《一颗纽扣》这一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幼儿较为熟悉的动物。但就我园幼儿来说,他们对我国情境互动课程中几个常见动物最为熟悉和喜爱,其中也有两个角色出现在了这一故事中,只是没有冠以相应的名字。结合这样的情况,笔者考虑将故事中的角色都用情境互动数学课程中的动物来代替。
另外,故事原文的角色似乎经过筛选,但并不合理,因为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动物衣服上的纽扣形象与其喜爱的食物相同,比较有新意,然而最后出现的纽扣大小这一特点对小班幼儿来说已不新奇,而且还与前者不同。如果考虑按纽扣特征来看,那纽扣另外一些显著的也是为幼儿所熟悉的特征,如纽扣有扣眼等,在故事原文中却没有提及。
2.完善角色对话。故事《一颗纽扣》描述了小老鼠找纽扣主人的经过,它前后找了三位,第一位小刺猬以颜色和形状这两种特征来说明纽扣的特点,第二位小兔的说法却又只用了形状这一种特征来说明纽扣的特点,第三位大象的答案又以大小这一种特征来说明。这样的语言明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因而不便于幼儿记忆。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能看到:故事中小老鼠遇见的三个角色中,前两个角色对自己衣服上纽扣的描述,还隐藏着一种特点,那就是动物与其喜爱的食物的匹配,但最后一个角色的描述又丢失了这一特点。这也是故事中的又一大遗憾。
如果使三个角色所描述的纽扣特点由一种逐步演变为三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纽扣的特点就可以一点点地丰富起来,幼儿不断地接受到新信息,对角色的对话更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了。
于是,我将故事全文修改如下:
在地上,有一颗黑黑的圆圆的纽扣。乖乖鼠发现了纽扣,心想:这是谁的纽扣啊?天那么冷,衣服上掉了纽扣,该多冷啊。乖乖鼠决定去找纽扣的主人。
乖乖鼠向前走去。在草地上,它看到了贝贝羊。乖乖鼠就问:“贝贝羊你好!这是你的纽扣吗?”贝贝羊回答:“谢谢你,这不是我的纽扣。我的纽扣是绿绿的,和小草颜色一样的。”
乖乖鼠继续向前走去。在萝卜地里,它看到了宝宝兔。乖乖鼠就问:“宝宝兔你好!这是你的纽扣吗?”宝宝兔回答:“谢谢你,这不是我的纽扣。我的纽扣是黄黄的,萝卜形状的。”
乖乖鼠继续向前走去。在小河边,它看到了菲菲猫。乖乖鼠就问:“菲菲猫你好!这是你的纽扣吗?”菲菲猫回答:“谢谢你,这不是我的纽扣。我的纽扣是蓝蓝的,小鱼形状的,上面有两个扣眼儿。”
乖乖鼠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纽扣的主人,心里真着急。可是太阳快下山了,乖乖鼠只好唉声叹气地回家去。对面走来了胖胖猪。它看看乖乖鼠,就问:“乖乖鼠,你怎么不高兴啊?”乖乖鼠说:“我捡到一颗纽扣,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它的主人。你看……咦——咦——”乖乖鼠指指胖胖猪的衣服,高兴地叫起来。胖胖猪奇怪地看看乖乖鼠,又看看他手里的纽扣,也高兴地笑起来,他一把抱住乖乖鼠说:“谢谢你,这是我的纽扣。乖乖鼠,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经过修改的故事中引用了幼儿熟悉的情境互动数学课程中的动物,动物出现的场合也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相关,其中纽扣的颜色和形状都隐射了动物喜爱的食物。这样的故事从整体来看,它的语言更规范,更有逻辑性,更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也就更加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三、切合认知特点,修正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恰当运用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有规律可循,对幼儿学习有促进作用,既能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也能结合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1.浅显的图片形象,呈现对话内容。现有的活动设计范例中,作为重点部分的角色对话,教师以分角色重复练习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在练习过程中总出现差错。让句式形象化,则能使学习内容具有可见性,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述到乖乖鼠遇到了第一个动物朋友后,便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贝贝羊回答的句式呈现出来。幼儿观察了图画的背景,再结合可视性较强的句式,便能隐约意识到动物的纽扣和它的食物相关。接下来场景和角色变化后,教师提问幼儿这两个动物之间的对话时,幼儿就模仿教师先前出示的句示大胆地讲了出来。由于句式是固定的,因此幼儿的回答肯定是正确的,而教师的表扬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就像小作家一样在编故事,这样的成就感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基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动快于语言这些年龄特征,笔者认为,角色对话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需要幼儿重复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和应用。因此,这一部分也要稍作修改,让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反复的练习中感受体会怎样有礼貌地问答,以此培养他们耐心倾听、完整对答的意识和习惯。
2.背景的暗示功能,辅助幼儿创编。原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出示图片给幼儿观察,幼儿比较被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其他动物还未出场时,我们改用出示部分背景来让幼儿猜猜乖乖鼠还会遇到谁。如来到萝卜地,让幼儿猜测谁是这儿的主人。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教师完全揭开角色身上的掩盖物,幼儿发现自己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幼儿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合理修改教材,能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幼儿实际需要,教学内容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符合幼儿的学习能力,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也更有辅助功效。只要教育者不对教材抱着拿来主义,而是能够深入研究每一份教材的目标、内容,采用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乃至更多的教育因素,这样才能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那学习活动对幼儿就有了吸引力,每一次教学活动的效果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2.李京辉.教师做好教学设计的攻略[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6.
3.廖丽芳.教师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4.周彬.课堂密码(第二版)(“课堂教学三部曲”之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教学
- 教学展风采 携手共成长 2022/12/01
- 观摩教学活动的评析 2013/02/28
- 教学活动中有效回应的几点思考 2013/02/21
- 幼儿教师目标尝试教学竞赛观后感 2013/02/19
-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之情境篇 2013/01/3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