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什么是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obo 感谢 bobo 上传 0人参与

    教育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形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之大成,形成了她自己的儿童观思想,并奠定了她具有世界影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而心理胚胎期则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心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的生理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也是一无所有,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了心理。
  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感觉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秩序敏感期:1岁至 4岁,这时,儿童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细节敏感期:1岁至 2岁,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行走敏感期:l岁左右,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语言敏感期:出生后8个星期到8岁,这时,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并要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

  (三)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她认为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整个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她给活动以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蒙台梭利把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不是像前人一样称之为“游戏”呢?这主要是因为,她在“儿童之家”中亲眼目睹了儿童不喜欢现成的普通玩具而热衷于操作她所设计的教具的情形,同时也确实地感受到儿童喜欢“工作”一词而不喜欢“游戏”一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工作”和“游戏”进行了区分,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既不是以往成人所谓的游戏,也不是成人所从事的工作,它是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具体地说,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成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生产量”的原则;儿童的工作以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没有外在目标,而成人的工作追求的则是外在的目标,以团体的共同目标为目标或以外在的诱因为目标;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一种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经常需要分工来完成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而成人的工作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环境的过程;儿童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而成人的工作不能拖延、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无意识的工作——>心智工作——>有意识的活动性、创造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都是为了沟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人类的自然秉赋,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儿童工作所遵循的一些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有:1.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2.独立法则,即儿童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3.自由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4.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人,专心致致;5.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二、蒙台梭利儿童观给我们的启发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笔者对蒙台梭利儿童观的整理和概括)基本上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那么,上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可以给我们今天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一)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对待儿童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了几乎所有3岁儿童都不能达到正常化,都脱离了自己的正常的发展轨道,按照蒙台梭利儿童心理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就是导致了几乎所有儿童的天赋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自然表现的观点则站在了当时成人中心的对立面,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精神生命就已潜藏在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肉体只不过是精神的一个容器,精神生命由它存在起就具备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速度惊人,每一幼儿的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特别是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需要特殊准备的环境;随着幼儿身体的发展,肉体化过程会随之发生,即意志、心理等精神因素“归于肉体”并支配肉体的活动;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如果成人没有看到儿童生命力的自我展示并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没有看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而是压制儿童的自我发展,用奖惩的办法诱骗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则在儿童发展上就会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使儿童的尊严丧失殆尽,类同机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要求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要求成人所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也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这一在遗传与环境问题上彻底倒向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从蒙台梭利关于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中得到不少的启发。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自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形成了教师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这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蒙台梭利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蒙台梭利对敏感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发展的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以及她关于不同心理现象敏感期的说明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敏感期,教育者就应该在不同的敏感期内为儿童提供适宜她敏感期活动的环境,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万万不能让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错过时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今天并不认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是儿童本能的表现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仍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强调要促进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认为在儿童连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理面貌上有着不同的表现。进而蒙台梭利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时期。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心理不同的发展时期,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环境,使环境能够帮助儿童获得发展。蒙台梭利关于成人所提供的环境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的观点,不仅是形成她教育法的基础之一,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抛开蒙台梭利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蒙台梭利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三)重视儿童的活动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蒙台梭利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蒙台梭利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活动。在她看来,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和满足,同时,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离开了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则无从表现和满足,儿童的心理则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台梭利所谓的活动是生命的自我活动,而不是成人干涉下的不符合儿童意愿的活动,她要求成人不能干预幼儿生命的自我活动,把干预幼儿自我活动的教育说成是应该予以废除的旧教育。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在当时的教育改革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台梭利从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思想出发,对当时旧教育压制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作法给予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旧教育限制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使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一样,被束缚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一桌子旁边,限制和妨碍了儿童的活动,因此,也就限制和妨碍的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从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出发,提出了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和探测儿童的活动,学会尊重儿童的活动,并为儿童的活动提供所需的适宜的环境的要求。蒙台梭利关于应该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仍然是当今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强调儿童的自我活动,也与我们今天一再重申的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而言之,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站在当时旧儿童观的对立面,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呼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重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重视儿童的活动;反对成人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干涉和妨碍儿童,希望通过确定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和阶段来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所有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当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关于儿童的认识也有着十分有益的启发。
  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正如蒙台梭利所定义的,“印象不仅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心理。它们被儿童纳入自己的体内,变成儿童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肌肉’,用于吸收从周围世界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这些观点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FLASH儿童数学游戏:数学青蛙2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