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启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摆脱苦难,步入新生活的重要途径。融入生活的教育特色,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普九”任务基本完成,我国的幼儿教育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点,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成为一种共识。但在民族地区,民族幼儿教育问题重重,最明显的是简单套用颇受争议的教学模式,使其脱离民族生活,对民族幼儿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活动,借鉴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民族幼儿园的良性发展,民族幼儿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是陶行知先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收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学合一”而形成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基石为核心体系的系统教育思想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早在1935年,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就给生活教育下了个确切的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在生活中教育,让受教育者懂得生活,在生活中吸收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和锻炼各方面生活能力,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主张。陶行知认为:“凡是生活的场所,就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庞大的学校,里面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教育。在陶行知看来,“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生活教育不应当把学生人为地囿于学校围墙之内,他主张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拆掉,让学校与社会合二为一,让学生走上社会,在社会中受教育。这样的受教育者才能去除象牙塔中的种种弊病,感受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真正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书本至上,教师至上,课堂至上。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教育方法。“生活教育”理论将“教学”同“做”统一起来,在于提倡动手做事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在生活里,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为学,对他人之影响谓之教,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陶行知认为学生应当“在劳力上劳心”,因为“行是知之始”,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劳力”中亲身体验生活的复杂和艰辛,才能发现问题,学到知识。同时,陶行知还要求“教有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己”,要教人,先教己,自己真正懂了,才能以丰富完备的知识体系来促进他人的知识掌握。另外,生活教育理论还提倡“有学有教”、“即知即传”,也就是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的传播,教育的普及,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质。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启示
民族幼儿园是正规民族幼儿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正规的民族幼儿教育是指以民族托儿所、民族幼儿园为主的各种专门机构及社会组织对民族幼儿所实施的启蒙教育”, 而民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更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开展良好的民族幼儿教育活动直接关系身负民族文化传承责任的民族幼儿的个性发展。这就迫使我们的教育活动不得不深入民族幼儿的生活之中,从其身心发展状况来进行教育活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富有借鉴意义。
(一)适应民族生活的教育活动目标及评价
教育活动的开展首要的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了活动目标才能依葫芦画瓢,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继而影响到了本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的衔接,致使主流文化以绝对的优势冲击着当地民族文化,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民族教育形式及活动照搬汉族地区的模式,简单套用,脱离了民族生活本身,不利于下一代民族成员的成长,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挫折,即不天折,也难成材。”因此,民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就要制定得适宜,适合幼儿的身心状况,也要适合民族幼儿的生活。
(二)融入民族文化活动的教育活动内容
美国学者沃尔特(F.Wa1Ler)说,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也正因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现在的民族教育活动成了主流文化的舞台,本民族文化却没有立足之地,这是危险的,特别是民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入本民族文化也是可能的。首先,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游戏中加入民族文化,既能提高民族幼儿的游戏兴趣,又能通过游戏这个媒介提升民族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其次,少数民族的文化多以仪式、服饰和饮食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些往往能够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衔接,能够有效地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对民族幼儿的熏陶。
(三)立足民族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形式
“人的独特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意义图式套在幼儿的生活之上,那样只会抹杀幼儿的独特性;我们也不能以他民族文化的意义图式套在民族幼儿的生活之上,那样不仅扼杀了幼儿的个性,也异化了幼儿的民族性。
首先,保持教育语言的一致性。民族幼儿的文化接触以民族语言的习得为媒介,即使一些民族不存在自身独特的语言体系,其教育活动也应当使用日常的生活语言,塑造他们对民族幼儿园生活与民族日常生活相符的意识,在保证民族语言习得和强化的前提之下,接触教育活动中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形式。
其次, 保持教育活动的组织同民族节日仪式的一致性。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文化传承的核心,反映着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和文化的凝聚力。如果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同民族节日仪式相一致, 那么不仅在建构民族幼儿的文化知识,也在培养他们的民族心理,凝聚着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力。
再次, 保持教育活动与民族生活中民族幼儿的主体性。“正规化”的幼儿教育越来越小学化、教学化,幼儿园教育离幼儿的生活越来越远,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幼儿园的生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使得民族幼儿的生活失去的生机和活力。“所有人类的经验都指示我们,形式的训诲必使听者生厌,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可是那些愚而好自用的老辈永远不明白这个道理,老是长篇大套地向青年们说教。”因此,民族幼儿的生活是主体创造性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同同伴、教师以及他者的交流,动口、动脑和动手一体化的动态的习得过程。
民族幼儿是民族的未来,其身心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族幼儿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民族生活本身,民族生活是其教育活动的来源,也是归宿,只有如此,未来的民族幼儿才能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创造更加辉煌的多民族文化,展示更具魅力的中华文明。
手工材料
关键词: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价值 2012/11/1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