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为载体提高大班幼儿读图能力的策略研究
绘本(也称图画书)图文并茂,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读物。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有的图画书甚至是一个字都没有的无字书。优秀的绘本不仅意境优美,在画面的设计上更体现了作者的智慧。同时优秀的绘本是教师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良好载体。
读图能力是指在阅读图画类书籍时,幼儿能够按照画面的顺序,通过观察画面的背景、色彩,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以及常用符号等,建立图与图之间的内在关联,理解图书内容的一种能力。读图能力对幼儿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
1. 读图顺应幼儿天性,让幼儿快乐阅读。幼儿不认字,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对画面本身的关注多于对文字的关注,画面给了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读图能让幼儿快乐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绘本《小蓝和小黄》利用几个色块的变化,讲述了小蓝和小黄的故事,故事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在阅读《小蓝和小黄》时,幼儿会觉得原来读图是一件这么愉悦的事情,从而变得更喜欢阅读。
2. 读图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理解能力与推理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绘本的图画中有很多细节需要幼儿仔细观察,并根据线索进行合理的推断,这对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在绘本《贪吃的小蛇》中,小蛇吃了不同形状的食物,肚子也变成了不同的形状,阅读时幼儿需要观察小蛇肚子的形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进行分析和经验推断:小蛇吃了什么食物。
3. 读图能帮助幼儿真正理解绘本的内容。在幼儿读图能力未受到重视的阶段,教师往往注重故事内容的讲述,单纯地结合图片讲述故事,幼儿则是观察图片倾听故事,这时图片只是教师讲述内容的配角。这种情况下由于故事内容已经告诉幼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幼儿对图片的观察不能深入,因而会导致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不够深入。读图能帮助幼儿自主建构,打下主动学习的基础。只有幼儿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片,才能真正领会图片的意义。
一、大班幼儿的读图能力
为了解大班幼儿的读图能力,我们选择了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的一幅图:鳄鱼捂着牙齿要去看牙医,牙医诊所旁挂着一颗牙的标志,路边有一棵大树。我们分别请了四位大班幼儿,请他们观察这幅图片,并回答问题: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四位幼儿回答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位幼儿说:“鳄鱼要去看牙齿。”一位幼儿说:“鳄鱼要回家。”一位幼儿说:“鳄鱼要摘花。(幼儿指着树上彩色的叶子认为这是花)”一位幼儿说:“大树挡住了鳄鱼的路,他很不高兴。”从中可以发现,大班幼儿的读图能力存在差异,且差异较为明显。造成大班幼儿读图水平的差异有很多的原因,包括家庭原因与幼儿园教育的原因,在此不展开说明。大班幼儿读图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需要教师在幼儿进入小学前的最后阶段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幼儿读图能力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绘本图画的分析与概括,我们认为幼儿的读图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理解画面内容。
画面内容包括形象、线条、符号等。幼儿对画面内容的了解,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了解画面内容,即通过观察对每一页画面有大致的认识,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等基本信息;二是理解符号所给的信息,符号包括线条、文字、标点等。
如绘本《一百只狼与一只猪》中,红色、粗大字体的文字“冲呀,兄弟们!”形象地刻画出这一百只狼的凶狠,凸显了小猪的危险处境。
2. 抓住关键信息。
关键的画面或细节,在理解绘本故事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绘本《我的幸运一天》的前三页,是狐狸在家中修剪指甲的场景,图片中的细节很多,墙上的照片、门背后的工具以及狐狸边修剪指甲边看《动物捕猎大全》,这些细节都是推断的线索,只有观察到这些细节、捕捉到细节背后的含义——这是一只擅长捕猎小动物、凶残但又很爱美的狐狸,幼儿才能顺利理解后面的幽默情节。
3. 有依据地推断。
推断即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理、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图片,并停下来分析,理解画面信息所反映的各种关系。
(1)背景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每一幅图片中一般都有背景与角色,他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背景为角色服务,衬托出人物特点,而角色也恰恰补充说明了背景。
如《大卫上学去》扉页中的人物只有身体,没有头像,那么这个人是妈妈还是老师?我们再看看背景,讲台、讲台上的笔筒、书籍与订书机都向幼儿传递着信息:这是在教室,画面上的这个人是老师的可能性更大。这样的关系就需要幼儿去观察、推断。
(2)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绘本的画面与画面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也正因为其连贯、动态的关系,绘本才能讲述故事,能被幼儿读懂。绘本画面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关系、先后关系等等,幼儿读图要建立在理解这些关系之上,然后才能有依据地进行推断。
在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中,有这样两幅图,一副是小鸭指着鼠小弟的小背心,另外一幅是小鸭穿着小背心,这两幅图片之间存在着先后关系,引导幼儿先后或同时读这两幅图,就能帮助幼儿推断出小鸭指着小背心时会说什么话——“小背心真漂亮,借我穿穿好吗?”
(3)角色的动作、神态与角色的心理有着紧密联系。角色的动作、神态都忠实地反映角色内心的想法。
例如《我的幸运一天》中,当幼儿看到狐狸给小猪倒胡椒粉时很得意的神态时他们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模仿并表达狐狸的内心世界:哈哈,我马上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烤猪肉了!
三、以绘本为载体提高大班幼儿读图能力的策略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时较多采用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更多地是在集体教学情境下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读图。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读图能力,结合我园的实践,总结出以下五点:
1. 教师研读走在前。
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绘本也不例外,一本绘本中包括许多图片,教师该提供哪些图片,具体到这幅图片到底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的目标进行安排与设计。在整个绘本教学中,图片是关键,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但有的图片只是故事的承接,只要简单看一下就可以,不需要每一页都细细研读。
2. 有目的地呈现图片,引导幼儿读图。
图片的呈现有许多形式,包括自主阅读中幼儿的自主呈现、集体阅读中的教师呈现和PPT或电子书呈现。根据目前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低成本且适合幼儿园集体教学形式的电子多媒体呈现方式(即PPT、电子书),我们对呈现图片的方式进行了归纳整理,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单页呈现:
方式一:直接呈现。即将图片直接呈现给幼儿,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方式二:局部呈现。将图片分割成若干局部,分局部展示给幼儿,从而激发幼儿去观察、想象,极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兴趣。
方式三:放大呈现。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图片细节放大后呈现给幼儿,便于幼儿观察细节,对细节更理解。
多页呈现:
方式一:对比呈现。将两幅差异明显的图片同时呈现,以便幼儿观察,感知画面之间的差异。
方式二:并列呈现。将有并列关系的画面同时呈现给幼儿,以便幼儿在最短时间内观察到更多的内容,提高读图的效率。
方式三:悬念呈现。不按照绘本原有的先后顺序,教师选择两种截然不同情节的图片,先后呈现,造成悬念,引发幼儿有兴趣地进行探索。
如绘本教学活动《鼠小弟的小背心》中,教师先呈现鼠小弟穿着小背心很神气的图片,然后直接呈现末页鼠小弟拖着变了形的小背心很伤心的图片,这两幅图片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幼儿会很好奇:“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带着疑问,幼儿会更有兴趣地进行阅读。
3.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聚焦关键细节。
小年龄段幼儿的读图是认知画面内容,大年龄段幼儿的读图则是从画面关注本质。因此,大班幼儿阅读图画时,适宜的提问方式应该是:
(1)开放式提问。提问很宽泛,目的是了解幼儿对图片的了解。
例如: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2)细节追踪提问。
《我的幸运一天》中,狐狸给小猪做了顿丰盛的晚餐,洗了一个热水澡,还给小猪按摩,最后狐狸倒下了。狐狸是怎么倒下的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狐狸倒下时留在沙发背上的爪痕,从而推断出这只狐狸实在是累得不行,支撑不住才倒下的。
(3)适时进行追问。追问在引导幼儿读图时运用得很频繁,教师往往借追问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理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典型的追问有:“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认为?”等等。
例如《大卫上学去》第一页,“大卫在哪里?”幼儿回答:“在学校。”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后面画了黑板,所以这是在学校。”
(4)反问。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质疑,引导幼儿重新思考,或再现思维过程,发现问题。
绘本《床底下》的封面是一个男孩头朝下的画面,教师一拿出绘本,幼儿就纷纷说:“老师,你拿倒了!”教师顺应幼儿的发现,将绘本倒过来,反问:“是这样吗?”引导幼儿再次观察思考。有的孩子发现了封面上的字倒了,就提出异议:“老师,现在字倒了。”教师:“原来,这本书就是这么有趣,小男孩头朝下。下次观察的时候要仔细,角角落落都要看清楚。”
4. 适当激励。
绘本阅读中的交流一定要是支持性的互动,因此,面对幼儿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对幼儿回答的概括、提升、总结或者质疑。
5. 留存疑问、适度停顿。
绘本阅读不能问题太密集,更不能没有停顿,适当的时候,教师停下来,给幼儿质疑与思考的时间,对幼儿的思维和阅读策略的获得有很大促进。教师要鼓励幼儿在发现自己对某一页有困惑时,不妨前后翻看对比,或者进行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图片的真实含义。
手工材料
关键词:读图
- “看、想、说、做”,让读图更有效 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