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观摩与评估
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在对幼儿园数学活动进行评估时虽然也要先去现场观摩,然后再进行研讨和评估,但其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强调的重点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幼儿数学探究教育活动的评估应包括以下程序及内容:
一、观摩前了解基本情况
为使观摩者既全面又有目的、有重点地对活动进行考察,组织活动的教师应将整个活动的设计思路、准备工作及活动的基本程序等进行简短而明了的介绍。包括:
1,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其中包含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通过活动使儿童形成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2,围绕实现目标设计的操作材料是什么样的、这些材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根据以往经验,儿童要顺利达成目标,在操作上可能的难点、问题会是什么?
4,准备通过怎样的方式与步骤实现目标?
二、现场观摩与记录
经过教师有关情况的介绍,准备去观摩和评价的人员应该对将要开始的活动有个基本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就可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进行观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
1,材料投放——主要记录教师出示什么教具或让幼儿操作什么学具或材料。
2,教师指导——主要是追踪教师的活动轨迹,按顺序、分层次地记录其原始的言谈话语和行为举止。如:怎样一步一步交待任务,怎样提示思考的方向,怎样进行巡视和观察、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怎样对没做对,或做不出来的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怎样帮助孩子进行总结并进行演示等等。
3,幼儿反应——主要记录针对教师的不同要求与不同提问,幼儿的情绪表现、行为反应与言语回答。
4,备注——可将一些独特事件、意外情况或幼儿的特殊表现等发生的前后背景及教师的态度及处理方法记录下来;还可将观摩者的一些疑问、思考、启示等记录在其中,以便评估时重点考虑。
现场观摩时尤应注意考察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是否体现出探究活动的原则和特点:即以鼓励儿童的主动探究精神为重点;以提供儿童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与机会为重点;以幼儿的现场反应为重点,灵活地、适时地调节自己的组织和指导活动。
三、评估
(一)自评
教师对自己组织活动的优缺点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该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等认识问题,便于评估者追根寻源,从更高层次上去形成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自评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有关情况的解释,主要是关于“为什么”的介绍。如:为什么本次活动的目标这样确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操作材料,为使目标更好地达成事先做了哪些铺垫工作,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完成活动必备的知识等等。
2,对整个活动的优缺点等进行初步的自我分析和评定。这样做,既可以使其他的评估者对其进行评估时有所借鉴,更主要的则是通过该教师的自评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其问题的存在是属于观念或认识的问题,还是临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的不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二)他评
在被评教师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自我评析后,评估者就可综合该教师的介绍、自评,特别是现场观摩的情况,对其组织的活动进行评定。一般来说,评估工作可重点围绕目标、准备、过程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
1 关于目标。主要评价教师对目标的理解与选择是否准确而且符合本班幼儿实际。在对活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结合教学活动来评价该教师对目标特别是其中所蕴涵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而清楚。例如,活动目标是“建立有关形状的守恒概念”,教师就必须明确“守恒”的含义到底指的是什么?幼儿对形状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算是达到了守恒?“有关形状”是指哪些形状等等。而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主要是考察该目标的制订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即多数幼儿不是一下子或很快就能完成操作任务,而是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摆弄与反复尝试,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幼儿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 关于准备。主要是评价教师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活动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准备:
一是心理准备,即为顺利完成该次活动,教师专门对幼儿所做的生活经验准备和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准备。如为完成“确定方位的相对位置理解空间关系”这一目标,事先有意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使儿童熟悉自己的左右,让孩子站在高楼上向下看,以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感觉等等。心理准备强调的是“适度”,其含义是既不能因教师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使活动中出现某些普遍的障碍,影响了幼儿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不能因准备工作过度,事先给孩子的知识或经验铺垫过多,以至使活动几乎成为以往活动的重复或复习。
二是相应的物质准备,主要是看操作材料的准备及环境布置情况。
看操作材料主要是看:①材料是否准确、全面地反映了目标及其概念;②是否有助于引起幼儿的探究发现活动;③是否便于操作,不会因为材料的不适宜而影响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④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动控制错误的特点。
看环境布置情况主要是看:①桌椅的摆放,小组之间的间隔,是否既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讨论,又不影Ⅱ向其充分的操作;②能否主动创设与活动内容相配合的环境,或充分利用环境中已有的内容作为活动的补充或延伸。
3 关于过程。主要是根据数学活动的特点与要求,对教师实际组织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水平等进行评价。包括:
(1)活动模式判断。对某个数学活动进行评估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根据活动开展的基本程序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探究活动的模式。发现式活动模式的基本程序是:①创设情境;②在相应的情境中提出问题;③儿童进行“实验”(探究、试误)并获得初步结果;④组织讨论、演示、归纳、总结;⑤新情境中迁移:传递式活动模式的基本程序是:①给予直观经验,使儿童产生兴趣;②对知识点进行演示和讲解;③儿童操作材料进行巩固性练习;④进行应用性练习。
(2)活动层次判断。就是考察活动的组织是否层次分明,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难度以最终实现目标:是否体现了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零散到综合,再在综合的基础上的发散,从而达到其认识水平逐步深化的过程。
由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是对可操作的东西感兴趣;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对既能引起思考,又不是不知所措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教师为使活动顺利进行,就要充分考虑以何种活动作为开始能更好地引起幼儿动手、动脑的欲望。另外要考虑的是,如何逐步增加难度使幼儿的思维水平不断深入。根据我们的经验,难度的层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①操作材料:由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图片再到符号:②
操作要求;由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到限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由不限制试误的次数到限制试误的次数。
(3)教师指导水平判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①教师是否能清楚而有明确地向儿童交待活动的任务,即教师能否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的语言使多数儿童都明确操作的任务是什么?完成任务的规则又是什么?为完成任务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哪些可利用的材料。②教师能否给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与机会。要让孩子思考,就要有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充分时间,不能直接指向结论。但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并不是让孩子空想和瞎想,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这个方向的给出,在于教师的引导。③教师的行为能否体现出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数学活动顺利进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孩子们是否能够放心大胆地对材料进行选择、摆弄和反复地尝试各种方式方法的机会,因此,教师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做到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差异,努力理解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必要时要等待孩子的“顿悟”,而不是急于将结论给出。④教师是否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准确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在数学活动中,教师随时对孩子操作情况进行观察是必要的。但以往教师的观察总是局限于发现一例问题,就地解决一例,结果教师总是忙于对个别孩子的指导,难免挂一漏万。在活动中我们提倡教师不急于指导,要“先观察、后指导”。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迅速地捕捉到孩子们普遍的操作特点,典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犯错误的类型,遇到的难点等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对儿童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进行准确分析与判断,就可有针对性地对全班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⑤教师能否有效地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得出结论。经过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究,在不同幼儿的头脑中可能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形成不同的认识,这些经验和认识此时可能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些零散的体验,特别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及时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上升。⑥引导迁移。就是将幼儿刚获得的经验向生活中迁移,来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4)儿童活动状况判断。即通过对全班幼儿活动情况的考察,分析幼儿对活动的反映是怎样的,包括:①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怎样?②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如何?③幼儿思维的活跃性如何?
4 活动效果分析
通过对整个活动(从准备工作到过程的进行,从教师的指导到孩子的反应)的综合分析,判断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否达到、整个活动的优点与问题是什么,以利于教师今后工作的改进。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活动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时钟》 2013/02/20
- 数学活动中社区资源的利用 2013/02/17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