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制度伦理视角观照下的幼儿园规则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yuanxiaoping 感谢 yuanxiaoping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幼儿园规则是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和制度。园规(幼儿园规则)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愉快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现实中的园规往往异化为压制幼儿的工具,妨碍了幼儿的自由,约束了幼儿的发展。面对园规副功能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反思、审视园规。园规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园规设计必须合乎公正、民主、自由的伦理精神,园规运行必须遵循公平、和谐、效益的伦理原则。 
        [关键词]制度伦理;规则;人本;幼儿园 
        幼儿园规则(以下简称园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和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及其顺序、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等等。园规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园规“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目的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然而,“当前班级制度化生活并不一定与人们的期望保持一致,它还可能发挥非预期的效果。这种非预期的效果中很可能有对儿童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绝对合理性不能不受到怀疑。”(郑三元,2001)现实中园规因其以教师、管理、控制、说教与强化为中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异化为压制幼儿的工具,导致幼儿欠缺自主与创新精神,束缚幼儿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曾有研究者这样形容园规:“无处不在而异常坚固的常规,犹如细密的栅栏,竖立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里,他们只要稍稍走错了一步。就难免碰到自己的头。” 
        面对园规副功能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反思、审视园规。制度伦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管理制度所依据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即一定的制度必须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价值先导,接受伦理理念的支配和约束,它强调的是基本制度的管理合理性。二是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包括将一些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制度。强调的是依靠管理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制度伦理的核心是制度的善,也即制度应当合乎善的伦理价值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具体微观管理制度,园规必须经过制度伦理的考量,必须接受伦理的评价,必须用伦理的标准去衡量。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审视园规,是形成完善有效的园规、构建和谐、有序、有效的幼儿园所必需的。从制度伦理的视角观照园规,主要体现在园规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园规设计时必须合乎公正、民主、自由的伦理精神,园规运行时必须遵循公平、和谐、效益的伦理原则。 

        一、园规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小班午餐时间。孩子们在吃饭,刘老师站在一边说:“谁吃完了还要,老师给你添。”孩子们吵吵嚷嚷:“老师,我还要。”“老师,我吃饱了,不要了。”这时张老师走过来大声说:“吵死了,都不许说话了。吃完的小朋友端着碗到老师这里来,如果还要就点一点头,老师给你添;如果不要了就摇摇头,把碗给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端着碗依次走到李老师面前,作出点头或摇头的动作。 
       “制度若具有效用,首先必须植根于一定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念,每一制度的具体安排都应得到一定的伦理观念的道义支持。”任何一种园规都是一定价值观念的物化。不同的园规体现着不同的伦理理念。上述案例中的张老师以物为本制定园规,目的是为了控制幼儿,体现的是一种猫和老鼠、警察和小偷的隐喻,缺乏对幼儿的基本信任和尊重。虽然孩子们在教师的“点头或摇头”的指挥下显得很安静也很有秩序,但似乎成了一个个不会说话的小木偶。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教师也只是操纵小木偶的人。教师维护着规则和纪律,却很少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强制、服从代替了理解、信任。堵塞了幼儿精神生长的源泉,班级里甚至会出现紧张、压抑的气氛。 
         以人为本应成为园规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各项园规应该把教育与幼儿的幸福、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成为提升幼儿需要层次、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只是规范幼儿行为的一种手段。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师会在制定园规时体现出对幼儿的关心、爱护、理解和信任。 
        秉持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园规最终指向促进幼儿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是教育的最高指向,这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以人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以使人具有独立人格、完美理性与健全德性为方向。以符合人性要求为价值目标便成为幼儿园管理的旨归,园规必须以幼儿作为人的存在为前提,尊重每一个幼儿独特的价值与尊严。 

         二、园规设计应该具备伦理精神 
         园规除了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外,还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对其道德性进行分析,即任何一项园规必须接受道德的审视与考量。其本身必须合乎公正、民主、自由等伦理精神。 
         (一)公正 
        “制度公正是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的美德。公正是衡量制度优劣的首要标准,制度的首要德性不是效率而是公正问题。”罗尔斯也概括过公正的这一德性:“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如果它不真,就必须予以拒绝或修正;同样,各种法律和制度,无论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如果它们不公正。就必须加以改变和废除。”[51制度只有公正,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富于创造,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公正的园规就是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幼儿,注重每个幼儿的公平发展。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和最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幼儿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学到经验、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发展个性。 
         (二)民主 
        班级是一种特殊的场域,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教师和幼儿的位置是由他们拥有的资本多寡和相对分量决定的。教师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在班级这个场域中也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管理者,有制定各种园规的权力,幼儿是被管理者,只能遵从这些园规,不管这些园规合理与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制定园规时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儿童对规则是主动建构的。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对其世界中规则的建构。”当幼儿发现规则是自己的需要时,规则便会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就是说,园规的制定必须是民主的,是一种共同理解、共同见解、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让幼儿积极参与园规的制定才能促使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园规。否则,幼儿认同和服从园规的自觉性和自愿性会大大降低。把制定园规的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是教师在培养幼儿遵守园规的同时,已经实现了教育目的。如某幼儿园在语言区域放置了一台录音机(带话筒,幼儿可跟着讲故事),出于新奇,幼儿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争着往语言区跑。可是一台录音机不能满足几个幼儿同时参与的愿望。拿到的孩子喜气洋洋。拿不到的则垂头丧气;胆大的争来抢去,胆小的细声相求。原本安静的区域一下子热闹无比,区域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怎么办呢?看着混乱的场面教师把他们都召集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欢录音机吧?”小朋友都使劲地点头。“可是你们这样抢来抢去。大家都玩不成呀!而且这样录音机也很容易坏掉。坏了就没得玩了。”小朋友们都低下了头:“那怎么办呢?”“不能抢!”“大家一起玩。”“那怎么一起玩呢?”看到小朋友已初步达成共识。老师提出了建议:“我们轮流玩吧。”“嗯,一人讲一次。”“没轮到的坐在位置上当听众。”“一个人不能玩很久。”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片刻活动规则就出来了。孩子们对自己制定的规则表示认同。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容易得到幼儿的遵守。 
         (三)自由 
        以下是一位教师记录的真实场景: 
        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回到活动室,弹奏起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听到琴声,孩子们都做着“小鸟飞”的动作陆续回到活动室。找好座位坐下。突然,琴声停止,教师看着一个还没坐稳的孩子说:“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些小朋友‘飞’进来的时候,没有从椅子旁绕一个圈(椅子摆成了半圆形),而是直接从后面推开椅子进来坐到椅子上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出去,重新‘飞’一遍。”于是,所有的孩子都跑到室外。琴声又响起了,“小鸟们”一个个飞进来,从椅子旁绕一个圈坐在了座位上。教师的琴声又一次停止了,“浩浩,你是怎么进来的,老师叫你学小鸟飞,不是学小兔跳,你出去,一个人再做一遍。”琴声第三次响起了。浩浩一个人做着“小鸟飞”的动作进来……教师终于满意了。 
         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里屡见不鲜,幼儿做什么动作。怎样回到座位上都是教师预先规定好的,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被极大地忽视。 
        自由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规定性。是人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高的规范就是自由。园规与自由并行不悖,园规中蕴藏着自由的伦理精神。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为主体”的纪律观,即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她指出:“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老师们就可称他为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可见,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时。他才能真正守纪律。㈣园规对幼儿的行为有一定限制,是在不影响他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自由的园规就是在保证正常保教秩序下,关注幼儿的心灵自由,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三、园规运行中的伦理准则 
        设计得再好的制度,若没有合适的人去运行。则形同一座坚固却没有士兵把守的城堡。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设计伦理和制度运行伦理。所谓制度运行伦理,是指在制度运行或实现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制度设计伦理与现实生活的中介,是制度设计伦理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制度设计伦理是关于“是什么”“为了什么”“做什么”方面的伦理,而制度运行伦理则是关涉“怎样做”的伦理。 
        在传统的幼儿园管理中,实施或执行园规时往往采用硬性管理方式。教师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对幼儿的控制与规训上。许多教师把管理等同于管制人。而没有把实施或执行园规也看作园规的一部分,没有看作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幼儿的许多活动都被教师所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条文所“规训”,“照规办事”便是行动的“信条”。其结果必然体现出划一性、机械性、僵化性。各规章条文窒息了幼儿的灵性,剥夺了幼儿的自由。郑三元对此有一段较为形象的描述:“我们义无返顾地维护规则、制度,却很少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结果,强制服从代替了理解,也堵塞了幼儿精神生长的源泉,幼儿对诸如坦诚、自信、尊重、责任等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班级气氛,也造成了人际间的隔膜与信任危机,这令人不安。” 
         园规运行并不是纯技术性的,其实施或执行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合乎道德的运行园规应当遵循公平、和谐、效益的伦理原则。 
        (一)公平原则 
        这一原则是就园规对人的关系而言的,是由园规本身的普遍性或普适性所决定的。其基本要求是:教师应该依据园规平等地对待幼儿,既关注每个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为他们提供起码的生存发展条件,又让每个幼儿履行应尽的义务;对守规者赏,违规者罚。公平地运用园规、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是园规公正的体现。公平对待或者“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相同的情况一样对待。其二是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前者的逻辑前提是关于幼儿的同一观,而后者的逻辑前提则是关于幼儿的差异观。园规本身应该反映这两个方面。制度运行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否则,它便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二)和谐原则 
        园规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有赖于执行者及执行方式的和谐。它要求教师人格理性,处事公正。当幼儿违反园规时。能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这样园规便具有了权威和公信力,否则,幼儿会轻视园规。甚至挑战教师权威。同一园规在具体的不同执行方式中会有不同,这取决于教师是否尊重和关爱学生。一次和谐理性的管理会成为师幼之间爱的传递。相反则有可能成为双方无法抚平的伤痕。因此教师应该用理智和智慧去慎重管理幼儿,这也是实现保教目标的重要环节。 
        (三)效益原则 
       这一原则是就园规对幼儿园公共目标的实现而言的。是由园规本身的实用性或工具性所决定的。其基本要求是: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园规对整个幼儿园生活的作用,以维持幼儿园公共生活秩序。实现公共利益。具体来说。它有效率、效力和利益三个要求。效率要求的是节省成本,尽可能减少园规运行中的决策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时又是一个时效概念,要求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目标。效力要求的是充分发挥园规的潜力,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园规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和适应力,让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认同园规,使用正当合理的、可以被幼儿普遍接受的实施园规的方式,以免园规运行的低效和无效。利益要求的是园规运行应该以幼儿园公共利益为中心。排除各种障碍。坚决地实现幼儿园公共利益。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他们到哪里去了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