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说谎意图对儿童谎言道德评价的影响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xusheng 感谢 xusheng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本研究运用故事测评法探讨了交往意图的直接阐述与否对7、9、11岁儿童说谎的道德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从7岁或9岁起,意图明确与否影响着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其影响随言语情景不同而不相同;意图线索对儿童说谎道德评价的作用除了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外,还取决于言语的情景。到9岁时,儿童的评价依据已由“事实”因素开始转向考虑说话者内在心理过程的“交往目的”因素,“情景”因素对道德评价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意图线索;道德评价 

        一、问题提出 
        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意图因素或交往动机一直是研究者所关心的焦点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有关儿童对说谎与说真话的定义、理解与判断的研究又重新引起发展心理学家们的兴趣。近一二十年来。在发展心理学中进展最迅速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并由此引发了说谎概念及其道德评价研究的又一次热潮。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此课题的研究不仅有理论的意义——用于解释与儿童“心理理论”有关的一些争论,而且有助于解决道德发展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本研究着重探讨意图线索对儿童进行谎言道德评价的影响,通过研究揭示儿童对说谎作道德评价所遵循的规律,从而为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被试为随机抽取的3组小学儿童,其中7岁组(已满7岁但未满8岁)12人,9岁组(已满9岁但未满10岁)12人,11岁组(已满11岁但未满12岁)12人。每组男女各半。所有被试均来自长沙市某小学。 
        选取8个故事作为研究材料。根据交往意图(帮助与伤害他人)、事实(言语表述与事实相符为真话,不符合事实为说谎)这两个维度,组成了白谎(交往意图为帮助的说谎)、伤害性说谎(交往意图为伤害的说谎)、积极真话(交往意图为帮助的真话)、直率真话(交往意图为伤害的真话)四种言语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区分意图明确与意图不明确两种条件。每种条件的各言语类型都由一个故事来阐述,总共8个故事。每个故事中包括两个人物。故事由主试用语言向被试说明。 
        自变量是故事中说话者的交往意图是否明确,称之为“意图线索”。交往意图分为一般交往意图和特殊意图。一般交往意图(general communicativeintentionl指帮助或者伤害;特殊意图(specificintentionl指是否想要欺骗。该研究只涉及一般交往意图。根据儿童不同的交往动机,研究中假定了四种言语类型。“白谎”指对不好的或不喜欢的“事实”作了与事实相反的积极表达,这是一种特殊的谎言,是为了维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维护他人的情感”而说谎;“伤害性说谎”指对好的或喜欢的“事实”作与事实相反的消极表达;“积极真话”指对好的或喜欢的“事实”作了与事实相符的积极表达:“直率真话”指对不好的或不喜欢的“事实”作了与事实相符的消极表达。 
        研究者把每一年龄的儿童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交往意图明确的故事,另一组接受交往意图不明确的故事,因此被试不能从故事中直接得知说话者言语表述的动机或意图。只能按照自己的经历或已有的心理理论来进行推测。 
        意图明确的故事有4个:白谎——明明正在吃苹果,这时,她的朋友小小来了。明明给了一个苹果让小小吃。小小开始吃苹果。明明问小小:“苹果好吃吗?”小小觉得这个苹果很酸,她不喜欢吃酸的苹果。但为了不让明明难过,小小说:“这个苹果很好吃。”伤害性说谎——小磊要用纸折飞机。他从一本故事书里撕了几张纸下来。老师看到书里少了几页,就对小朋友们说:“有个小朋友从这本书上撕了几张纸。”老师问小磊:“你知道是谁撕的吗?”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同时报复小明上次抢他的玩具。小磊对老师说:“是小明撕的。”积极真话——小艾下课后没有出去玩,因为天气不好。小艾看到教室里不干净,她决定帮老师打扫一下教室。小艾打扫了教室。上课了,老师回到了教室。她对学生们说:“我看到有人帮我打扫了教室。”然后老师问小艾:“你知道是谁打扫的?”为了让老师表扬自己,小艾对老师说:“是我打扫的教室。”直率真话——妞妞今天穿了一件花衣服来到学校,她想炫耀一下。于是对超超说:“这件衣服是我爸爸在北京出差给我买的,你觉得好看吗?”超超觉得这件衣服并不好看。为了不让妞妞继续出丑,于是对妞妞说:“这件衣服一点也不好看。” 
        意图不明确的故事有4个:白谎一明明正在吃苹果,这时,她的朋友小小来了。明明给了一个苹果让小小吃。小小开始吃苹果。明明问小小:“苹果好吃吗?”小小觉得这个苹果很酸,她不喜欢吃酸的苹果。但是小小说:“这个苹果很好吃。”伤害性说谎一小磊要用纸折飞机。他从一本故事书里撕了几张纸下来。老师看到书里少了几页。就对小朋友们说:“有个小朋友从这本书上撕了几张纸。”老师问小磊:“你知道是谁撕的吗?”但是小磊对老师说:“是小明撕的。”积极真话——小艾下课后没有出去玩。因为天气不好。小艾看到教室里不干净。她决定帮老师打扫一下教室。小艾打扫了教室。上课了,老师回到了教室,她对学生们说:“我看到有人帮我打扫了教室。”然后老师问小艾:“你知道是谁打扫的?”小艾对老师说:“是我打扫的教室。”直率真话——妞妞今天穿了一件花衣服来到学校,她想炫耀一下。于是对超超说:“这件衣服是我爸爸在北京出差给我买的,你觉得好看吗?”超超觉得这件衣服并不好看,于是对妞妞说:“这件衣服一点也不好看。” 
        要求儿童对故事首先作出是否是谎言的判断(用是否回答),然后再作好坏的判断。好坏判断采用7点量表做评价:制作画有不同数量的“★”“O”和“×”的卡片。与所赋分值组成了七点量表——"A-★★表示非常好(记“3”分),★★表示比较好(记“2”分),★表示有一点好(记“1”分);O表示不好也不坏(记“O”分);×表示有一点不好(记“-1”分);××表示比较不好(记“-2”分);XXX表示非常不好(记“-3”分)。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只对儿童作出谎言判断的情况予以进一步分析。32名被试对故事判断为说谎的道德评价如表1。通过对3(年龄)×2(意图线索)×4(言语类型)的多变量方差分析,意图线索与年龄变量的主效应都显著(F=4.51,P<0.01);而且意图线索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3.79,P<0.01)。这说明意图明确与否确实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评价,而且意图线索对于不同年龄儿童的影响并不一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意图线索对儿童道德评价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白谎、积极真话及直率真话这些变量上,而对于伤害性说谎的道德评价,意图明确与不明确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F=1.00,P>0.05)。在白谎情景中,意图线索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明显(F=5.77,p<0.01)。在意图明确条件下,7岁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比不明确条件下更为积极(t=7.51,p<0.01),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9岁,到11岁时结果恰恰相反。 
 
        四、讨论 
        儿童对说谎作道德评价时,除了依据“事实”因素外,交往目的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还涉及情景的因素。结果表明,无论是说谎还是说真话。只要是帮助性的,儿童(除7岁外)的道德评价都显著地好于伤害性的。这一点表明。儿童在理解说谎和说真话时所用的标准与对其作道德评价时所用的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对概念的理解倾向于依据更为客观的“事实”,而道德评价中更多地注入了“情感”的因素。譬如说,9岁儿童在信息情景下才把“白谎”即“善意”的说谎评价为非消极的。被试对“善意的谎言”的积极评价和对“说谎伤害他人”的消极评价的结果又进一步证实了E,Sweetser“民俗模式”中所强调的“一般性协作原则是决定一个言语表述是否为说谎的主要标准”。个体更欣赏“试图帮助,而非伤害”的人际交往。 
        在白谎情景下。意图明确使得7岁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更为积极,但11岁却相反。通过对比分析儿童所解释的理由,发现在意图明确的条件下。大部分11儿童认为这样说是“为了讨好”他人,因此给予了较低的评价:而意图不明确的条件下儿童自己把其解释为“这样说可以不使明明难过”等理由,因此给予了高分。相同的情况发生于积极真话的道德评价中:只有11岁儿童在意图线索这个条件上表现出差异(t=15.20,P<0.01);而且同样是意图不明确条件下评价得比意图明确条件下好,理由与白谎的一样。 
        在直率真话情景下,自9岁开始儿童把这种言语表述评价为消极的,而且意图线索的存在使得9岁儿童把这种直率真话评价得更为消极(t=5.64,P<0.05)。但意图线索对于年龄较大的11岁儿童没有影响。 
        皮亚杰曾通过研究指出,年幼儿童(11岁以前)对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言语违背现实的程度以及说谎是否受到惩罚:这与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相对应,因为11岁以前的儿童还处于具体或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水平。从研究结果看,7、9岁儿童(尤其是7岁儿童)比11岁儿童更多地依据言语违背现实与否来对说谎/真话作道德判断f这与皮亚杰的结果一致),而11岁儿童除了根据言语与“事实”的符合程度外,更多地考虑到言语所涉及的行为的性质(好行为还是坏行为)。可以说,年龄间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11岁儿童开始进人形式运算的思维水平,也可能是年龄大的儿童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习俗与教育的影响。可见。我国儿童在对说谎,说真话的评价时,并不仅仅依赖于言语与“事实”的相符程度。这一结果与皮亚杰和西方一些研究者的结果并不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此年龄范围的儿童对说谎总是予以消极的评价;而对说真话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而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对坏行为说谎及说真话的道德判断与西方儿童一致;但对好行为说谎和说真话的道德判断却与西方儿童不同。我们的儿童认为做了坏事要说实话,不能欺骗,尽管做了坏事。如果能讲出来还是好孩子——这与西方相同;做了好事就不能张扬,要做无名英雄,向雷锋学习——这与西方不同。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五、结论 
        研究表明意图线索只对白谎、积极真话及直率真话的道德评价起作用,而不影响伤害性说谎的道德评价,且对于不同年龄儿童的影响不尽相同。儿童道德发展并不完全由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决定,而是与社会、与情景因素有关。即道德发展,至少在道德判断领域的发展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与情景化的过程,儿童道德判断受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道德评价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设计:铺路(按规律排序)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