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有效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摘 要]“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教学。但是,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只关注幼儿表面兴趣和幼儿动手参与、为幼儿提供不当的操作材料等问题,教师教得辛苦,但效果甚微。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积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的得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操作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等,是保证幼儿园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幼儿园;有效教学;教师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成效,主要看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获得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当前幼儿园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缺乏将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联系的意识
如:在中班“认识天气符号”科学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幼儿“散步”,即听音乐感受(说出)不同的天气状态。由于幼儿缺乏对音乐的感知,一时难以快速地在头脑中形成与不同天气状态相匹配的音乐形象,同时音乐与不同天气状态能否匹配,全凭个体的感觉,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标准,更何况幼儿又没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多数幼儿分辨不出,最后只好由老师告诉其答案。
又如:大班科学探究活动“配制饮料”,老师在示范配制饮料、介绍了提供的操作材料(果珍、白糖、小苏打、柠檬酸)后说:“下面,请小朋友自己选用材料制作饮料。”操作时,幼儿忙得不亦乐乎,纷纷动手将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放入杯中,还不时地品尝自制的饮料。当老师请幼儿说说是怎么配制的时却没有一个幼儿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果珍、白糖、小苏打和柠檬酸。
活动前,教师为准备材料花费了大量精力。活动中,孩子为摆弄、操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在配制饮料的过程中感知认识,获得经验。可是,幼儿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只是忙于将材料放人杯中,惟恐动作慢了让他人用完,根本无心去思考怎样配制才好吃,无法去关注自己配制的过程,经验当然无从谈起.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对活动的要求指向不明,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兴趣
如: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老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可是,当老师打开礼物揭开谜底时,孩子们都发出“唉”的长叹,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像这样的“猜一猜”游戏,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会随着 “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像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无需动脑的猜测,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只会隐性地浪费时间。
又如:大班“复习几何图形”教学活动,老师设计了 “变魔术”这一操作活动,即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各种图形。老师在操作前提出:“老师想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看哪个小朋友变得又多又好。请小朋友拿起剪刀,开始变。”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剪出了好多图形。当老师请幼儿说说“变”了哪些图形时,幼儿说得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很少,长方形没有一个,而说不出名的碎片却占了相当一部分。在 “变”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的要求不明确,多数幼儿不明白怎么剪:是剪一刀,还是随意剪?也不明白“怎么变”:是变一个图形,还是变多个多种图形?于是出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剪到哪算哪,剪成什么是什么的现象,很少考虑要变出不同的图形。即使“变”出了图形,也很单调,像这样的操作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三)关注幼儿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幼儿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如:大班美工活动“用各种材料装饰面具”,教师先为幼儿提供纸袋人手一个,各种废旧材料若干(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皱纸等),然后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绍了制作的材料,简单交代操作要求,最后要求幼儿用桌子上的材料制出“做得不一样”的面具。可能是教师想让幼儿自己做主,以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所以对如材料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独特构图等的要求,一概没提。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快的装饰的材料用得多一些,慢的用得少一些。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随意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边思考边操作。
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样只动手、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是无助的。
又如:科学活动“物体移动的秘密”,教师安排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感知物体移动需要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大小的力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提供积木、铁块、羽毛、乒乓球等多种材料,请幼儿玩一玩,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学情景是,全班幼儿兴致勃勃,个个忙于摆弄实验;老师则忙于控制活动的时间,并让个别幼儿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表面看起来,场面常热闹,每个幼儿都在参与,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都动手做了,但是在动手之前,幼儿没有思考的时间,更没有先假想,再去验证的过程;活动后,幼儿虽然汇报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师根本没时间来引导幼儿质疑方法的差异,也没有时间给幼儿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作为探究活动,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四)给幼儿提供的学习操作材料不恰当,预期的活动日标难以实现
如:大班数学“感知长度守恒”第一课第一环节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边操作边判断:①并列摆放:“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②变换方向:“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 “不一样长。”①改变形状:“这三根丝带还一样长吗?” 幼儿:“不一样长。”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没办法知道。因为,老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
又如:小班健康活动“走钢丝”.老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粗的麻绳(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 “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个别尝试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侧身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是太粗了,老师示范直走时,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在尝试直走(根本无法走),侧身走也成了“垫脚”走。
该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其一,“走钢丝”其实就是一种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面条粗线即成。老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是多此一举(也许是评优活动,老师想让材料逼真些,幼儿兴趣浓一点)。其二,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却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做到的)粗麻绳上练习平衡.自然是徒劳无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了。
二、保证有效教学的具体途径
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如: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所选择的材料是否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 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他材料?
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 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恒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井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因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二)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如: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1)丁丁很快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弄弄,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丁丁画的是几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于是老师说:“丁丁,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丁丁像没听见似的就是不再作画。 (2)冬冬只画了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看见了:“冬冬,把鱼妈妈也画上吧。”冬冬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直至活动结束,丁丁和冬冬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在(1)中,假如老师这样指点:“丁丁,你(丁丁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图案可真好看呀,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它一定会游得更开心。”利用具体的凭借物,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一时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教育。
在(2)中,假如老师这样引导:“冬冬。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冬冬可在小鱼中间叠画一条大鱼,同时,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 (用租黑线,或用颜色)。由此,画面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也可初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样,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可见,有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发展
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让幼儿或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幼儿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幼儿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幼儿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而且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四)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操作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操作材料——教学用具 (器材),老师在选用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所蕴含的对本教学活动的价值,即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而不能随便信手拈来,不能让幼儿动手就了事,它们的呈现与使用都是需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确定的。其次,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操作材料,要与本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相贴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学习操作材料的选用,要考虑到其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既繁琐又无效的操作材料。最后,教师应本着 “一个活动只解决—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一个教学活动中要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教程中是很难真正落实的。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让幼儿对某件事做深层的探究与思考。当然,这对教师选择、挖掘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工材料
关键词:有效教学
- 幼儿美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 2013/02/01
- 有效教学在幼儿园 2013/01/28
-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2012/12/09
- 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2012/11/23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