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对小班幼儿生活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的探析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linfang 感谢 linfang 上传 0人参与

       《纲要》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中,多次提到了诸如利用“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纲要》还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确,对于幼儿来言,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尤其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学习、游戏以外的其他环节,在幼儿科学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小班幼儿,在园的吃、喝、睡、玩乐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随机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锲机来实施科学教育,生成科学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在领略了《纲要》的精神以后,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挖掘小班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生成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不难发现幼儿生活活动中包含了多领域的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如:吃点心时,幼儿不仅能认识各种食物的名称、形状、大小、颜色、味道,还能学会数数、比较、排序、分类,又能了解食物的来源、加工方式、其它用途等等。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一小事中,时时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随机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契机对小班幼儿实施科学教育。让幼儿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成方式由教师预设、幼儿自发生成、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三种形式。在小班,由于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自己生成活动机会较少,主要还是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根据幼儿的兴趣,从他们尚未明确但有价值内容中,有选择的直接提出主题,生成科学内容来推动幼儿学习。经过实践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生活环节中随机生成内容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 
        来园活动中生成科学教学内容 
        1、  幼儿来园,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开端。“凡事开端最为重要。”小班幼儿刚来园表现情绪不稳,哭闹不上,教师细心观察后自然而然地会策划系列的活动,如“我真棒”、“我不哭”、“我喜爱的幼儿园”等主题,让幼儿用眼睛、手、口、耳,尤其是用心去接触与感受幼儿园的人、事、物与气氛,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从有的孩子来园时拿着茶叶蛋进教室吃早饭开始,一次、两次,孩子们对蛋产生了兴趣,由此产生了“可爱的蛋宝宝”、“生蛋熟蛋大比拼”、“蛋宝宝站起来”等科学教育内容。 
        一次,一个小朋友带来了一瓶吹泡泡,孩子们被在空中飞扬的五颜六色的、大大小小的泡泡吸引住了,由此,生成了“找泡泡”的科学主题活动,当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刷牙时有泡泡;用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时有泡泡;开饮料时有泡泡;有的孩子说:在修自行车轮胎时看到了泡泡,在卖鱼的盆子里发现了泡泡,在海底世界里看到了泡泡……”,这些回答使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小班孩子年龄小,但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能从中生成许多科学教育内容。 
        2、户外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早锻炼和散步活动。在早锻炼中体育活动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在一次“赶小猪”的体育游戏中,老师让幼儿比较各种体育器械的特征,感知圆形物体的方形物体哪一个赶起来又快又方便?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体验到圆形物体的优点和特性,游戏结束后幼儿对圆形物体特别感兴趣,以此生成了主题活动“好玩的气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怎样让气球鼓起来,给气球扎口、设计装饰气球、玩气球等,在操作中不断探索气球的奥秘。 
        日常的散步更是科学教育的好机会,让幼儿注意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大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感受一下风吹到身上,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这样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幼儿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我是怎么长大的?”……只要留心观察,都可以看到许多由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如:在带领幼儿外出活动时,听到小朋友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唧唧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土里吧?”、“它有没有翅膀。”……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有趣的蚂蚁”的主题教育活动生成了。 
        3、睡眠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 
        睡眠活动是幼儿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生理需要,睡眠前的准备工作和巡视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在午睡前有的幼儿很能干,自己穿脱袜子,有的脱下袜子到处乱扔,有的不会脱,不会穿------。针对这种种现象,我们认为让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是很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于是,形成了以“可爱的小脚”、“能干的小手”等主题。例“小手和小脚的本领”在午睡前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如:木珠、筷子、纸团等,让他们用小手和小脚试着做以前没做过的事,如用脚趾夹物、团纸团、撕纸、印脚丫等。通过亲身实践和对比,他们发现小手和小脚各有不同的用处。小班的一个小朋友边玩边得出结论:小手比小脚能做的事多,小脚比小手力气大。通过玩玩、讲讲、做做等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小脸、手、脚进行观察探索。通过这个主题活动使幼儿零碎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整合,有利于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自理能力。 
        4、在幼儿基本生活需要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盥洗、进餐、睡眠等活动。盥洗这看似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环节,却隐藏着许多教育的契机。我们成功地开展了“水”这个主题活动,它的灵感就来自于盥洗室。水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每天都会去接触到水,可我们仍发现有些小朋友最喜欢逗留在盥洗室里洗手玩水,常常溅湿衣服,而又忘了关水笼头……为了让幼儿们正确认识到水,关于“水”的主题活动像“会变化的水”、“水笼头不哭了”、“沉浮游戏”等等开展得都很成功。幼儿从原来只了解水从管子里流出来发展到后面了解水的形成,特征与人们之间的关系等,从家长的反馈信息看,不少幼儿在家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幼儿进餐中,我们常会发现许多问题,从中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所在,并生成教学内容。如我园在午饭后给幼儿吃水果,幼儿常会针对当天的水果进行讨论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一次吃香蕉,幼儿针对香蕉里有没有籽发生争论,吃猕猴桃时,幼儿都在议论猕猴桃和桃子是不是“一家人”?针对这现象“好吃的水果”主题酝酿发生了,让幼儿认识了各种水果的特征和味道。这样,幼儿的印象更为深刻。 
        5、幼儿讨论的话题中生成科学教育的内容 
        不论是周围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品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锐)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老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中秋前夕的一个早上,幼儿一边游戏,一边交流着早餐的情况。一个小朋友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月饼。”另一个小朋友接着说,“我也吃了月饼,因为妈妈告诉我要过中秋节了。”旁边的小朋友则兴奋地告诉大家,“我还要坐着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月亮呢!“孩子们露出好奇的目光。“月饼”——“中秋节”——“看月亮”,这一系列的话题,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到底是怎么变圆的呢?”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好奇,我们生成了“中秋月圆”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将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探索来解开这些谜团。再如:在开展“美丽家乡”这一活动时,幼儿参观了蔬菜大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咦,黄瓜的花是黄黄的 ,象星星一样多,太漂亮了!”“那又是什么?圆圆的西红柿有绿绿的有红红的!好看极了”孩子们如此津津乐道,我们就此趁热打铁,以“好吃的蔬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探索活动。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终身受益。 

        二、对小班幼儿生成科学教育内容教师回应方法 
        自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要求以来,如何发现和捕捉幼儿有价值的生成活动,并对此进行有效的回应,成了我园教师关注的热点。我们是这样做的。 
       1、走近、关注、倾听幼儿 
      《指南》指明了教师应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生成,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幼儿的生成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只要走近孩子,关注幼儿日常活动,与幼儿平等相处,观察孩子、倾听孩子,就不难发现幼儿的生成活动的话题与兴趣。 
        如:有一天下午起床后,毛毛不去吃点心,而是一个劲的盯着窗外一动也不动,神情是那么的专著,原来外面修剪树枝的工人在工作,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的举动引来了更多孩子的好奇。老师顺势对孩子们说:我们吃完点心一起去看看那位爷爷到底在干什么。孩子们听后很快就吃完点心来到了外面。他们好奇的问:“爷爷到底在干什么呀?”有的孩子说他在给小树理发,有的孩子说他在砍小树,有的孩子说他在捉虫子……孩子们仔细观察,还自己问叔叔问题,“爷爷你在干什么呀?你是谁呀?为什么你的剪刀这么大呀?为什么要给小树剪头发呀?你在给小树捉虫子吗?”看,一次自发生成的活动,却让孩子收获了很多新的生活经验。 
        2、观察幼儿,寻找教育契机 
        幼儿的生成活动常常是在成人的意料之外产生的,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在与幼儿同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幼儿,观察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的需要、无法解决的问题等,才能发现幼儿生成了什么?才能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 
        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新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反复复地看着、玩着、议论着,谈论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外出散步时,偶尔飘过的一片树叶、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甚至中午小朋友吃药时,有很多孩子也会围着看看药瓶的形状颜色、拧拧药瓶、说说药的名字等等……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这时教师就应从孩子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并引导他们去探索。 
        3、回应幼儿把握课程生成时机 
        幼儿的生成活动是无限的,老师的回应是有限的。但只要老师在一日活动中,尽可能地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多留意幼儿相互间交流的话题与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观察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价值判断的需要和教育的可能进行回应,由此,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的方式也就会应运而生,回应才会有效。 
        如有一次在带孩子到外面去捡落叶活动时,发现小朋友关注的是:垃圾桶上为什么画图案?公用电话上为什么要画一个话筒?······针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就让他们收集小区、商场、马路边等各种各样的标志,通过收集,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标志有什么用?”“为什么标志要这么多?……”孩子那一瞬间生成的主题火花,十分有教育价值,孩子们是那么的感兴趣,而且标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我想孩子们不会感到遥不可及的。对于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教师需作出积极的回应,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做出明确的回应,教师的点头、微笑都是对幼儿的一种回应,允许做下去也是一种回应,关注和支持也是一种回应…… 

        三、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形成对小班幼儿生成科学教育内容的回应策略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孩子生成活动时,作为教师如何回应是一个很大的难点,也是我们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虽然能顺应幼儿的情绪情感并给予幼儿活动兴趣的满足,但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表现、需要与体验、以及孩子之间在活动中的经验落差和发展缺乏自觉关注,不能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现代教育研究发现: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本身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儿童本身就具备了教育价值,他们虽是教育的对象,但只有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加上教师建立在儿童学习基础之上的引导、促进作用,才能使教育发挥巨大功效。针对回应指导幼儿的生成活动我们课题小组专门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出了回应小班幼儿生成科学教育活动的策略。 
        我们在回应幼儿活动的过程中,首先采用了关注策略,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关注小班幼儿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关注幼儿教育环境的适切性和促其成长的发展性。我们在幼儿的活动中,学会了看懂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正确了解、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 
        在与幼儿一起实施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小班幼儿的生成活动还存在着“散”的活动特点,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则应站在幼儿活动的特点上来实施幼儿自发的生成活动。在教师与幼儿一起活动时,我们都会在每一个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推动小班幼儿的生成活动。生成课程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中由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教育实践证明:孩子的生成活动往往是以幼儿生成问题引发而来的。因此,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必须要关注孩子生成的问题,赋予孩子更多的生成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例如:在我们的主题活动《好吃的糖果》中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糖会融化的特性,我引导孩子们猜猜想想 “为什么糖会在水中不见了呢?” 孩子们很好奇。教师也加入了小朋友的行列:“你们说,糖为什么不见了呢?”  “糖在水里化没了。糖躲起来了”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动手做个实验吧,区域活动《糖怎么不见了》自然生成了。…… 
        其次,采用支持策略。生成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孩子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孩子内在的需求做动力。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从幼儿行为表现中,反思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完善教育行为。由于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意愿行事,带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幼儿遇困难和挫折容易半途而废,特别是小班幼儿,活动时间短,不稳定因素大,所以,对幼儿具有发展意义的生成活动予以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晨来园,一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小蝌蚪,孩子们就围在了一起,有的幼儿用手碰一碰它,有的幼儿干脆把小蝌蚪捧起来。看着孩子们“乱轰轰”的场面,教师并不干涉,反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去捉蟹,在与小蝌蚪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是谁?”“它的妈妈是谁?”“看,它的眼睛在这里!它的嘴巴在哪里呢?”幼儿就这样自发生成了研究小蝌蚪的主题。为了让孩子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蟹的情况,教师在活动室的一角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小蝌蚪的图书、VCD、图片及更多的小蝌蚪,孩子们也从资料中了解了小蝌蚪的生活习性等知识。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最后,采用引导策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 
        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活动中,教师要发现、设问、参与、帮助,教师要对孩子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在生成活动中,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或向幼儿提问的方式,经常使幼儿面临问题情境;我不急于指导或释疑,使幼儿轻易获得成功,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怕幼儿遭遇挫折、失败而急于求成。通过设问或幼儿的问题来激发幼儿的思维,这有助于幼儿明确活动的方向,激发进一步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我们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在运用引导策略时,我注重将幼儿的个体活动引发为集体活动,为集体创设共同生成活动空间,在经验共享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发展能力。 

        我的思考 
        根据园本课程的要求: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世界,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技教育内容时要注重从新课程新教材中进行挖掘,从幼儿的周围生活世界中挖掘。同时,紧密结合《 纲要》精神,要将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四个方面内容有机整合。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有限经验主要来自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直接经验)。由于他们没有形成一个可供接受知识的概念系统,所以幼儿认识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把新知识(包括活生生的事实)与以往的经验作比较,以便吸收和学习。所以,在生成科技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远离幼儿生活的科技内容即使再有价值也是不适宜的。 
      对幼儿来说,无论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异于成人。因为幼儿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如:他们会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所以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应特别关注他们的思维水平。但是,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与成人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他们更少的具有思维定式,这就是开展创造思维的良好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幻想,都会使教师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只要我们在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留心观察,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终身受益。 
        幼儿的生成活动是无限的,老师的回应是有限的。因此,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的创新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对幼儿的生成,教师应该引导并加以适时的回应才会有效。在生成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着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丰富的材料准备,更需要在与幼儿互动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多种策略“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 
        在幼儿生成活动过程中,“关注”是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关键。通过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就能了解幼儿生成活动发生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支持幼儿的生成活动,就能从幼儿的行为变化中提升有关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及发展潜能;引导幼儿的生成活动,则促进了幼儿全面的发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生成科学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对早期社区整合服务机构运行模式的政策分析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