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稚园课程指引》简介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幼稚园课程指引》(以下简称《课程指引》),已由香港教育署于1993年颁布印行。
这本《课程指引》的具体编订工作,是由课程发展议会下属的“幼稚园协调委员会”完成的。其成员包括幼稚园校长、教师、幼儿中心主任、教育学院讲师、辅导视学处督学,以及课程发展处督学。
《课程指引》主要是介绍幼稚园课程设计原则,以及推行时所需考虑的问题。书末附录了一些切合儿童能力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活动,供各幼稚园参考、采用。
香港政府1981年曾颁布《小学教育及学前服务》白皮书,建议幼稚园教育应为一至二年制课程,适合3岁零8个月至小学入学年龄的儿童就读。据此,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即现今课程发展议会的前身)于1984年编订了 《幼稚园课程指引》,为幼稚园低班及高班提供教材和参考资料。
随着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儿童入幼稚园的年龄提前,大部分幼稚园在低班和高班之前增设了幼儿班,接受3岁的儿童入园。根据3岁儿童的特点,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又编订了《幼儿班活动指引》。
1989年,课程发展议会下属的幼稚园协调委员会,根据问卷调查和面谈所搜集到的意见,着手修订上述两份“指引”(1984年《幼稚园课程指引》和1987年《幼儿班活动指引》),1992年底以初稿形式,继续向全港 幼稚园征求意见。随后再次修订,并经课程发展议会通过,由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正式印行1993年版《幼稚园课程指引》。
《课程指引》是一本适用于幼稚园各年级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幼稚园课程的目标;幼稚园 课程设计原则;幼稚园课程的进行。此外还有四个附录:(一)课程目标一览表;(二)活动建议;(三)“ 螺旋进度式”教学编排文例;(四)学习评估表举隅。
《课程指引》认为,幼稚园阶段的儿童,一般较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但是他们所知不多,需要通过与周围的人和事的接触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因此,《课程指引》规定,幼稚园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身心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为他们从家 庭进入社群作好准备;课程内容要引导儿童的视野从家庭扩大到学校。据此,《课程指引》把幼稚园课程的总目标分解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具体目标。《课程指引》认为,实现幼稚园的课程目标,其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通 过游戏和活动,让儿童从实际的参与中掌握概念,并巩固已有的知识。据此,《课程指引》在五个具体目标之 下,列举了游戏和活动的种类。
具体目标之一——智力的发展。包括:1.认识一些基本常识概念;2.初步培养观察、专注、表达、理解、 思考、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数学和语文的基础。
具体目标之二——传意技能的发展。包括:1.训练聆听能力;2.启发说话能力和技巧;3.鼓励儿童发问, 与人交谈和讨论。
具体目标之三——群性和德性的发展。包括:1.培养初步的社交技能;2.培养责任感;3.领略集体生活的 乐趣;4.认识自己的社区。
具体目标之四——个人和身体的发展。包括:1.培养健康的情绪;2.培养自理能力;3.培养意志力、勇气 和自信心;4.发展大小肌肉的操作技能;5.锻炼体格。
具体目标之五——美感的发展。包括:1.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创作力;2.培养生活情操和美感;3.培养欣 赏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指引》认为,幼儿工作者必须明白儿童的成长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得到全面均衡的发 展。为此,《课程指引》逐一分析了三、四、五岁儿童的发展特征,确定了幼稚园课程设计原则和儿童学习的范畴。
《课程指引》认为,幼稚园的学习活动及其形式,应从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作综合性安排,而不应过 分强调分科教学。但为了帮助幼稚园教师对课程内各种活动的范围及其安排方式能有较明确的认识,《课程指引》从六个方面编订了课程纲要,分别提出了学习范围和教学原则——(一)培养群性和德性的活动;(二) 体力游戏;(三)语文活动;(四)初步数学活动;(五)自然科学经验;(六)启发创作力活动。
(一)培养群性和德性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
1.常规训练(包括规则的学习,礼貌的培养等)。
2.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训练(包括自我照顾,卫生习惯及饮食礼仪,个人安全等)。
3.社会经验的提供——教师应根据儿童特点,通过感官游戏及实际体验,引导他们首先对自己有基本的认 识,进而认识家庭及周围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事。
(二)体力游戏。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
1.身体基本动作的训练:一类是移动性活动(包括步行、跑步、踏跳等),另一类是非移动性活动(包括 摆动、扭动、平衡、屈伸等)。
2.小型用具的操作——训练儿童传接、抛接、投掷、瞄准等技巧。
3.韵律及表达活动——帮助儿童用动作表达感觉或意念。
(三)语文活动——从理解语言开始,再到把握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继而学习阅读,然后辅以书写。这 里主要介绍理解语言和语言的运用。
1.聆听——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主要是模仿别人说话的用字、语调和语法。
2.谈话——使用日常生活用语,由本身开始,扩展到具体的事物。
3.故事——要辅以适当的教具,如木偶、布偶、纸娃娃、图片、幻灯片或实物等。讲完故事,可简单地提 问故事内容,或让儿童复述片断、扮演角色等。
4.浅易儿歌及谜语——目的在于鼓励儿童自发地喜欢朗诵,训练儿童发音准确,说话流畅。
5.游戏——通过游戏,儿童会反映自己的思想、经验和观念等。
(四)初步数学活动。
1.通过分类、配对、比较、序列等数前活动,帮助儿童获得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高低等概念 。
2.形状——通过日常游戏如拼图、搭积木、捏橡皮泥等,认识各种简单的形状。
3.空间概念——从实际生活体验中,使儿童认识上下、前后、中间、左右等空间概念。
4.时间概念——配合日常活动,使儿童获得日、星期、月、年等时间概念。
5.量度——通过实际活动,使儿童利用实物作量度,由此获得长度、重量、容量的简单概念。
6.数数和初步计算——(1)20以内的数数;(2)10以内数目的组成;(3)统计(教师可把要统计的事物,准备 一些图片的贴画,让儿童把图形一个个排齐)。
7.钱币的认识。
(五)自然科学经验。
1.常见动物的形态及生长需要。
2.常见植物的形态及生长需要。
3.常见自然现象,如日、月、星的认识;季节、气候的变化,如晴、阴、风、雨、雷、电等。
4.常见的物质,如沙、水、磁铁等特性。
5.一些日用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六)启发创造力的活动。
1.美劳活动——让儿童有机会把内心的感受用自己的方法、形式表达或演绎出来。
2.音乐活动——启发儿童表现自我。
为了保证上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实施,《课程指引》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注意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
(一)从游戏中学习。
(二)学习环境的安排,课室设计,以及空间的运用。
(三)组别活动的安排。
(四)时间的编排与运用。
(五)学习评估。
为了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幼稚园的课程目标,附录一列表对照了幼稚园、小学、中学、中六的课程总目标和各个具体目标。
《课程指引》附录二以大量篇幅列表介绍了各种活动的名目,内容,所需器材或用具,注意事项,并标明了哪种活动适用于幼稚园哪个年级——幼儿班,低班,还是高班,以此指导教师恰如其分地组织幼稚园的活动 。
附录三是“螺旋进度式”教学编排示例。这是为了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幼稚园幼儿班、低班或者高班,对 同一教学内容,如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儿童逐步提高程度、加深理解。
《课程指引》最后附录了学习评估表举隅,例如:儿童身心发展及成绩记录表;分组学习儿童个别进度记录表。
我国内地幼儿园,据1994年统计,共有17.47万所,在园幼儿达2630万人,3至6岁幼儿入园率为31.5%,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已达60%以上。内地幼儿园与香港幼稚园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毕竟有基本的共同规律可循。希望这份资料的介绍,能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借鉴。
手工材料
这本《课程指引》的具体编订工作,是由课程发展议会下属的“幼稚园协调委员会”完成的。其成员包括幼稚园校长、教师、幼儿中心主任、教育学院讲师、辅导视学处督学,以及课程发展处督学。
《课程指引》主要是介绍幼稚园课程设计原则,以及推行时所需考虑的问题。书末附录了一些切合儿童能力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活动,供各幼稚园参考、采用。
香港政府1981年曾颁布《小学教育及学前服务》白皮书,建议幼稚园教育应为一至二年制课程,适合3岁零8个月至小学入学年龄的儿童就读。据此,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即现今课程发展议会的前身)于1984年编订了 《幼稚园课程指引》,为幼稚园低班及高班提供教材和参考资料。
随着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儿童入幼稚园的年龄提前,大部分幼稚园在低班和高班之前增设了幼儿班,接受3岁的儿童入园。根据3岁儿童的特点,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又编订了《幼儿班活动指引》。
1989年,课程发展议会下属的幼稚园协调委员会,根据问卷调查和面谈所搜集到的意见,着手修订上述两份“指引”(1984年《幼稚园课程指引》和1987年《幼儿班活动指引》),1992年底以初稿形式,继续向全港 幼稚园征求意见。随后再次修订,并经课程发展议会通过,由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正式印行1993年版《幼稚园课程指引》。
《课程指引》是一本适用于幼稚园各年级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幼稚园课程的目标;幼稚园 课程设计原则;幼稚园课程的进行。此外还有四个附录:(一)课程目标一览表;(二)活动建议;(三)“ 螺旋进度式”教学编排文例;(四)学习评估表举隅。
《课程指引》认为,幼稚园阶段的儿童,一般较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但是他们所知不多,需要通过与周围的人和事的接触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因此,《课程指引》规定,幼稚园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身心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为他们从家 庭进入社群作好准备;课程内容要引导儿童的视野从家庭扩大到学校。据此,《课程指引》把幼稚园课程的总目标分解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具体目标。《课程指引》认为,实现幼稚园的课程目标,其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通 过游戏和活动,让儿童从实际的参与中掌握概念,并巩固已有的知识。据此,《课程指引》在五个具体目标之 下,列举了游戏和活动的种类。
具体目标之一——智力的发展。包括:1.认识一些基本常识概念;2.初步培养观察、专注、表达、理解、 思考、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数学和语文的基础。
具体目标之二——传意技能的发展。包括:1.训练聆听能力;2.启发说话能力和技巧;3.鼓励儿童发问, 与人交谈和讨论。
具体目标之三——群性和德性的发展。包括:1.培养初步的社交技能;2.培养责任感;3.领略集体生活的 乐趣;4.认识自己的社区。
具体目标之四——个人和身体的发展。包括:1.培养健康的情绪;2.培养自理能力;3.培养意志力、勇气 和自信心;4.发展大小肌肉的操作技能;5.锻炼体格。
具体目标之五——美感的发展。包括:1.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创作力;2.培养生活情操和美感;3.培养欣 赏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指引》认为,幼儿工作者必须明白儿童的成长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得到全面均衡的发 展。为此,《课程指引》逐一分析了三、四、五岁儿童的发展特征,确定了幼稚园课程设计原则和儿童学习的范畴。
《课程指引》认为,幼稚园的学习活动及其形式,应从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作综合性安排,而不应过 分强调分科教学。但为了帮助幼稚园教师对课程内各种活动的范围及其安排方式能有较明确的认识,《课程指引》从六个方面编订了课程纲要,分别提出了学习范围和教学原则——(一)培养群性和德性的活动;(二) 体力游戏;(三)语文活动;(四)初步数学活动;(五)自然科学经验;(六)启发创作力活动。
(一)培养群性和德性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
1.常规训练(包括规则的学习,礼貌的培养等)。
2.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训练(包括自我照顾,卫生习惯及饮食礼仪,个人安全等)。
3.社会经验的提供——教师应根据儿童特点,通过感官游戏及实际体验,引导他们首先对自己有基本的认 识,进而认识家庭及周围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事。
(二)体力游戏。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
1.身体基本动作的训练:一类是移动性活动(包括步行、跑步、踏跳等),另一类是非移动性活动(包括 摆动、扭动、平衡、屈伸等)。
2.小型用具的操作——训练儿童传接、抛接、投掷、瞄准等技巧。
3.韵律及表达活动——帮助儿童用动作表达感觉或意念。
(三)语文活动——从理解语言开始,再到把握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继而学习阅读,然后辅以书写。这 里主要介绍理解语言和语言的运用。
1.聆听——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主要是模仿别人说话的用字、语调和语法。
2.谈话——使用日常生活用语,由本身开始,扩展到具体的事物。
3.故事——要辅以适当的教具,如木偶、布偶、纸娃娃、图片、幻灯片或实物等。讲完故事,可简单地提 问故事内容,或让儿童复述片断、扮演角色等。
4.浅易儿歌及谜语——目的在于鼓励儿童自发地喜欢朗诵,训练儿童发音准确,说话流畅。
5.游戏——通过游戏,儿童会反映自己的思想、经验和观念等。
(四)初步数学活动。
1.通过分类、配对、比较、序列等数前活动,帮助儿童获得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高低等概念 。
2.形状——通过日常游戏如拼图、搭积木、捏橡皮泥等,认识各种简单的形状。
3.空间概念——从实际生活体验中,使儿童认识上下、前后、中间、左右等空间概念。
4.时间概念——配合日常活动,使儿童获得日、星期、月、年等时间概念。
5.量度——通过实际活动,使儿童利用实物作量度,由此获得长度、重量、容量的简单概念。
6.数数和初步计算——(1)20以内的数数;(2)10以内数目的组成;(3)统计(教师可把要统计的事物,准备 一些图片的贴画,让儿童把图形一个个排齐)。
7.钱币的认识。
(五)自然科学经验。
1.常见动物的形态及生长需要。
2.常见植物的形态及生长需要。
3.常见自然现象,如日、月、星的认识;季节、气候的变化,如晴、阴、风、雨、雷、电等。
4.常见的物质,如沙、水、磁铁等特性。
5.一些日用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六)启发创造力的活动。
1.美劳活动——让儿童有机会把内心的感受用自己的方法、形式表达或演绎出来。
2.音乐活动——启发儿童表现自我。
为了保证上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实施,《课程指引》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注意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
(一)从游戏中学习。
(二)学习环境的安排,课室设计,以及空间的运用。
(三)组别活动的安排。
(四)时间的编排与运用。
(五)学习评估。
为了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幼稚园的课程目标,附录一列表对照了幼稚园、小学、中学、中六的课程总目标和各个具体目标。
《课程指引》附录二以大量篇幅列表介绍了各种活动的名目,内容,所需器材或用具,注意事项,并标明了哪种活动适用于幼稚园哪个年级——幼儿班,低班,还是高班,以此指导教师恰如其分地组织幼稚园的活动 。
附录三是“螺旋进度式”教学编排示例。这是为了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幼稚园幼儿班、低班或者高班,对 同一教学内容,如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儿童逐步提高程度、加深理解。
《课程指引》最后附录了学习评估表举隅,例如:儿童身心发展及成绩记录表;分组学习儿童个别进度记录表。
我国内地幼儿园,据1994年统计,共有17.47万所,在园幼儿达2630万人,3至6岁幼儿入园率为31.5%,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已达60%以上。内地幼儿园与香港幼稚园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毕竟有基本的共同规律可循。希望这份资料的介绍,能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香港
- 香港的早期普通话教学 2012/03/29
- 香港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之民意调查 2012/03/06
- 香港教统局拟开办更多幼儿教育证书课程 2011/11/06
- 香港教育学院李辉:从台湾香港教改看内地幼教改革 2008/03/27
- 香港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 2007/09/3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