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泥塑活动的特点与指导策略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 泥塑活动 中了解、接触民间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在体验泥塑活动的快乐中。学习运用立体造型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典型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不断提高空间知觉和立体造型的能力。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关于儿童泥塑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导教师在深入学习、领会泥塑活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塑造特点及教师适宜性的指导策略。

各年龄阶段幼儿塑造的主要特点

实践中。我们注意将各年龄班幼儿的泥塑作品进行拍照、收集和归纳。同时将幼儿作品的名称、塑造意愿进行记录存档。在经历了一年的活动积累后,我们对幼儿的塑造作品按照塑造时间、内容、主题进行梳理,进而对比、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塑造水平和发展的线索如下。

1 、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有的幼儿说,我捏了一个大饼;也有的幼儿看着自己捏的泥说,我这个是蛋糕;还有的幼儿整个活动中始终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们感受到能使泥不断地变化:揉圆、拉长、压扁,还可将泥条卷起来等等。幼儿在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中。任意地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圆柱体、球体等,依据泥的变化和所塑造的形状赋予作品名称,如,“我捏的是床,上面是许多小朋友。”“这个是沙发。”“这是苹果。”“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头大象。”等等。

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如,小汽车、小动物、水果、蔬菜、小朋友等,但塑造的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

2 .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正如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所说,“ ( 在黏土造型方面 )4 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如,儿童塑造的小飞机、小动物、蝌蚪人等,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体会到上轻下重的道理。

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幼儿塑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能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如塑造不同动作的人,在塑造害怕的人时头发是直立着的,显得很紧张。

由于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体、圆柱体,并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如各种式样的汽车和不同的小动物,所以,逐渐能把自己看到的“顽皮的猫”、“捉老鼠的猫”、“贪吃的猫”等活灵活现地表征出来。他们开始能运用泥塑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幼儿在此基础上,能运用较流畅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动物、物体。如塑造长颈鹿.幼儿能将一块长的圆柱体用两手一拧、一端向下一弯即呈现出其显著的特征。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所限.此时还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的表征。

3 .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物职业的理解,如,解放军的威武、小朋友过生日时的快乐等。大班后期,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性格、神态等加以表征,如“淘气的小猫”、“伸懒腰的懒猫”、“玩尾巴的小猫”、“护食的猫”、“回头的猫”、“猫的一家”等;或者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小羊、石狮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态,进行较精细的塑造,同时反映出自己爱的情感和体验。

总之.我们认为,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依据幼儿塑造特点及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

教师为了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就要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的水平和兴趣、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为幼儿创设各种环境和条件,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推动幼儿塑造能力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指导教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依据幼儿的兴趣、水平,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适宜用泥塑表现的事物作为塑造主题;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创设和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塑造;依据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获得成功;注重引导幼儿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提升其塑造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探索了小、中、大班泥塑活动的指导策略。

小班: 依据这个年龄幼儿的塑造特点及水平,教师应更多地为其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耍的机会,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感知泥土。

如,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揉捏、敲打、弄碎、拉长、分块等,让幼儿用手接触泥土、了解泥土的特性,体验造型性感觉。教师常常以妈妈的口吻,启发孩子们给娃娃做什么吃——“今天给娃娃做点好吃的大饼、面条、蛋糕”。教师还可加入孩子的活动,带领幼儿用泥土来堆山、挖洞,鼓励幼儿把一块块的泥自下向上堆,再来挖山洞,引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中感知泥土的可塑性,同时也锻炼幼儿手的配合和控制能力。有时。教师们更多地用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泥的可变性。如,谁能把这块大泥变成许多小块泥 ? 谁会帮娃娃家做糖球 ? 谁还能让泥变成其它东西 ? 还可以启发幼儿看看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谈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幼儿在谈论中了解不同的方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团能使泥变圆;搓能使泥变长;压能使泥变成饼。一次小班幼儿塑造活动中,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你们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来变什么 ? ”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纷纷 向 老师介绍:“我的泥变成了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我的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泥变成了蛋糕”……随着教师的一一肯定,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

总之,小班幼儿还处于无目的的感知材料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发其塑造兴趣,鼓励其大胆地玩儿泥.体验快乐并提高对泥土的了解与认识。

中班: 在了解了泥土性质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半立体造型的意识,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概括能力也不断增强。他们在泥塑活动中不断地追求造型向立体性靠近。教师应结合幼儿塑造的特点及水平,丰富其感性经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其抓住主要外形特征,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在幼儿塑造时,教师注意引发幼儿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事物的简单情节、人物动态、事物间的某些细节关系.请幼儿通过描述、动作或绘画的方式加深对事物的感受。

如,结合幼儿喜欢的、饲养的小动物.请大家来进行描述、交流,让幼儿学一学大象走、小猫伸懒腰,说一说自己家的小狗喜欢干什么等,从中使幼儿感悟小动物的神态及性格特征。再鼓励幼儿运用塑造的方法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启发幼儿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表达。教师还可将孩子的观察活动录像,组织幼儿反复观看,或者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拍成照片,提供给孩子欣赏,不断丰富其感性经验,为塑造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有关适宜的图片、图书、立体小玩具和艺术品.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幼儿通过与这些材料相互作用,加深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丰富造型经验。

教师不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与工具。启发并鼓励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进行表征。满足其成功感,促进其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大班: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塑造的水平和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涵,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深刻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受由于这些因素所采用的各种造型。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人和事 ( 自己家养的狗和猫、喜欢的故事中的角色 )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环境和活动,吸引幼儿运用塑造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幼儿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大班幼儿塑造“我喜欢的猫”的活动,是在充分分析幼儿兴趣、经验和对大班具有挑战性发展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的。活动前,教师为了引导幼儿深刻体会、感悟小猫内在的性格特征,和孩子一起对猫进行了细致观察,在与小猫玩耍的过程中增进了幼儿对小猫的认识与情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绘画、语言描述、故事表演等交流自己对小猫的认识与感受,从而加深对小猫的爱,为塑造活动做了情感和认识上的准备。教师还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准备了丰富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性材料。在幼儿塑造过程中,教师从材料的提供、语言的启发、动作的支持、提供同伴的经验借鉴等多种方式,为幼儿获得成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在塑造后的评价环节,充分请儿童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给予鼓励与肯定,有效地使幼儿在交流中学习提升了相关经验,促进了幼儿新经验的自我建构。

总之,在大班进行塑造活动,要不断让幼儿在动作的参与中进一步获得体验,动作参与最能激发幼儿情感,以此不断加深儿童对表现对象内在精神内涵的理解,把握塑造对象的明显特征和瞬间姿态进行表征,提高幼儿泥塑表现、表征的能力。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基于预设显于生成——浅谈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