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原则新探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中,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和规律有了了解之后,概括出一些指导幼儿美术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将理论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关键步骤。有一些扼要的原则作依据,就可以准确、灵活地选择、运用、甚至是创造美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把关于幼儿美术创造的科学认识贯彻到实践中,纠正那种一方面议论幼儿美术创造的种种特殊处,一方面又是按老一套去教孩子的习惯作风。所以,认真研究,提出一套幼儿美术教育的原则既是建设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需要,也是指导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需要。

但是,目前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理论中有关 “ 原则 ” 的部分还很不成熟。表现在迄今为止所提出的大多数原则缺少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缺少一个相互连贯的理论观点作为支柱。这可于 “ 文革 ” 后出版的高师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的教科书中看到。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故名思义,有二大特性,一是幼儿性,一是美术性。制定幼儿美术教育的原则应从这两点出发。作为幼儿性,首先要明确美术教育是以幼儿的发展为目的,它不是培养专业画家的教育。由此而来的是要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指导。就美术性来讲, “ 美 ” 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达到美的过程是创造,而主体性和丰富与多姿多彩的个性又是创造的特质,种种独特想象又须经动手操作转化为现实的美术作品。据此,本文提出 “ 审美性 ” 、 “ 积极性 ” 、 “ 发展性 ” 、 “ 创造性 ” 、 “ 多样性 ” 这样几条指导幼儿美术活动的原则,作为探索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尝试。在这些原则中既有笔者新的想法,又包含有一直沿用着的老原则中的合理成分。分述如下:

 

一、审美性原则

 

把握幼儿审美特点,弓 I 导他们捕捉事物中蕴涵的与其生命活力相吻合的特征,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对美的追求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在动力,并贯穿于观察、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

审美性由美术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对幼儿来说,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除了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以外,还被带到一个美的天地里,使情感世界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其独创性,发展创造美的能力,这便是美术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独特与优势之处。所以,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性应当受到特别重视,失此,美术教育便不成其为美术教育。

按照我国美学家的意见,审美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审美准备阶段, (2) 审美体验阶段; (3) 审美效应阶段。在这里,效应特指审美领域的效应。在实际活动中,由审美体验而来的效应可能有两个:一是审美效应,二是创造效应。当人以自身的内在情感去呼应外物时,心中产生一种美的体验,由审美体验产生审美判断和更高的审美需要,以及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除此之外,稍有艺术创造力的人,还会萌发出创作的冲动,在时间和物质材料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入创作,创作出充盈着美的作品。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牢牢地把握住一点,即:以美的事物和方式启发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用美鼓起幼儿的活动热情,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样做,不仅是把审美作为推动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手段,同时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在不断地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内心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可以不断地创作出生动而富有情感的好作品。

具体做法是,保证幼儿直观美的对象,这需要有美的环境和美术作品,使幼儿经常接触美的事物。生动感人的语言也是重要的,教师以语言为媒介拨动幼儿的心弦,引起或加强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情感共鸣,这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保证幼儿有自由创作的时间和可利用的美术材料,使他们能及时顺利地将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和认识表现出来。

 

二、积极性原则

 

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使他们热忱投入美术活动,沉浸其中,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起来,各种潜能充分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爱美术,乐于从事美术活动。

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由他们从事美术活动的愿望、实现愿望的努力和相伴随的良好情绪构成。这三者来自于幼儿已有能力与美术刺激之间的张力,也可以说是知与不知、会与不会之间的矛盾,这会在幼儿身上产生三种效应:其一,当一个美术刺激与幼儿已有能力水平适度时,便被幼儿所意识,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对成功的预感,好奇心与探究心同时被唤起,经过一定程度的思考之后,他们的头脑中呈现出一个新的课题,由此,幼儿产生完成新课题的愿望,兴致勃勃地投入美术活动;其二是新课题向幼儿展示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为完成新的课题,幼儿将更大程度地挖掘、组合、发挥自己的能力,经过紧张的努力,新课题完成时,幼儿获得由紧张到松弛带来的快感和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满足;其三是新课题的完成给幼儿带来成功的自我肯定和他人的外部肯定。这些有助于幼儿美术自信心的形成和增加,构成进一步接受新挑战的内在力量。如果美术活动经常能引起以上效应,那么,幼儿将对美术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

幼小的孩子,在自然状态的游戏活动中,可遇到美术的刺激,自发地开始美术活动,并产生对美术的兴趣。教育者应注意觉察幼儿萌芽中的兴趣,保持、引导、发展它。幼儿年龄渐长以后,日常自然环境的影响便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向幼儿展示新的领域,开阔其视野。因此,一些专家指出,向幼儿解释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新特点,提出新的美术活动形式、材料和方法,能唤起幼儿美术表现的愿望。向幼儿提出一个中等难度的课题或有趣的线索启迪对幼儿来说具有挑战性,可激励幼儿投入美术活动。教育者对幼儿的鼓励可加强幼儿对成功的预感,感知自己的潜在创造力,将活动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幼儿间的互相激励、竞赛、观摩作品、合作完成任务等更增添幼儿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以肯定为主的恰当评价,能帮助幼儿巩固美术创造的信心,提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教育者本身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幼儿的期望,对幼儿美术活动的积极性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发展性原则

 

幼儿美术能力是有规律地由低到高呈阶段性发展的,如;幼儿从涂鸦期到象征期再到形象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从自己所做的许多造型尝试中得到的成果和发现,如幼儿由涂鸦线中发现有意义的形状,再反过来加以运用;二是随着幼儿视觉理解力的增长,他们对自己初级阶段上造型式样产生不满,于是向着更加高级阶段探索,如;幼儿开始时没有对自己把一个人画成垂直 —— 水平的式样不满,这个式样不能把正在奔跑的人和静止站立的人区别开来也没有使他们感到烦恼,可是到后来他们越来越对自己作品中那种无区别的模棱两可性感到不满,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的形象呈现出现实中的那种样子,于是他们尝试探索更加高级的表现形式。

作为教育者,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以促进其发展。为此,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和掌握幼儿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每一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到达的水平胸中有数。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研究美术的内容、方法和工具、材料等等的性质,以期适时提出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美术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材料,逐渐形成美术教育的系统课程。

另一方面,要保证幼儿享有足够的美术活动的机会和丰富的美术活动的工具材料,接触那些他们能理解又高出他们已有水平的美术作品,使幼儿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

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与幼儿自身的努力相结合,可使幼儿的美术能力和素养充分和谐地发展起来。

 

四、创造性原则

 

创造首先是一个过程,它又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 —— 美术的根本特点。对幼儿来说就是要 “ 自己想,自己做 ” 。幼儿美术创作依赖的心理功能是 “ 象征 ” ,即创造某种具体可视之物代表与之同形的另一事物或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图形和色彩等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造。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保证幼儿的美术活动经历这一由感知 —— 思考 —— 完成作品的完整过程。这样,就要求教育者运用的教育手段和提供的教育环境能够诱导幼儿进入创造的过程,使幼儿从小学会艺术的思考,不是只针对某个片断,跨越其它环节,造成只会复制现成形象或作品。

除此之外,创造的过程必然地具有主体性、操作性、求新求异性的特征。主体性即要保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就是说幼儿有权决定自己画什么、做什么和怎样画和做,而不是由成人选择和控制、幼儿在成人的导演下活动。

求新求异性即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不墨守成规、自我重复或抄袭他人的作品,而是乐于追求变化,勇于探索与尝试。

操作性即注重实际动手。美术是手脑并用的活动,幼儿更是在操作中完成和实现他们的想象,学习美术的表现方法。仅仅讲解美术知识、谈论体验和感受对幼儿来说毫无意义,要给幼儿充分的动手机会。每周有限的两、三次的画画做做远远不够,最好有条件让幼儿随时去动手实现他们的创造愿望。

 

五、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包含着丰富的含义,是丰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它既是一个艺术标准,又是幼儿发展上的需求。

同一年龄的幼儿,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尤其是美术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在美术教育中须考虑的个体差异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来说,幼儿的造型能力有强有弱,差异跨度很大。就一个幼儿来讲,美术能力的发展也不是匀速的,而是时快时慢,有飞跃,有反复。

第二,有些幼儿在美术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对幼儿的美术才能须加以鉴别,创造条件,给予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得以发挥。幼儿的美术才能可由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 艺术想象力丰富活跃; (2) 视觉敏锐,观察完整; (3) 手的动作高度灵活和准确; (4) 对美术有一定的鉴赏力。相反缺乏美术才能的幼儿则往往观察力薄弱,注意力分散,手不灵活,对美术缺乏兴趣和感受力。

第三,美术风格上的差异,虽不能说幼儿已形成完整稳定的风格,但他们每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所长。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单色画,而且画得很好,而有些幼儿则喜欢把画面描绘得五彩缤纷,有的幼儿擅长组织丰富的大场面,而另一些幼儿却沉醉于刻画单一的形象。

由于以上原因,在同样的教育要求下,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为此要对以下四种因素灵活处理,为每个幼儿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这就是; (1) 目标; (2) 方法材料, (3) 达到或掌握目标的程度, (4) 达到这些目标的时间期限。

同时,应向幼儿展示多种多样的表现媒介,让幼儿自己选择,因为幼儿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往往是最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表现媒介的多样性体现在表现手法、风格、材料和工具的变化上。一般来说幼儿在美术创造中所能运用的手法和风格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扩大手法风格在欣赏方面的范围。材料的多样性体现在材料的形状、大小、质地、色彩、可塑性等方面,要引导幼儿把这些作为艺术美的要素来思考。工具的多样性首先要适应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如画笔,幼儿使用的画笔应有大小不同规格,如果只有大笔,当幼儿知觉分辨力提高、希望表现细节时,就难以实现,这样就会限制他们美术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向幼儿提供多种规格和品种的工具。除此之外,应特别注重开发工具功能,创造性运用工具。

以上是笔者对幼儿美术 教育原则 的几点粗浅的看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思考探讨。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儿童睡前故事mp3在线听:挤在一起很暖和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