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对话——幼儿绘画创作的灵魂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 [ 注 1] 对话的最大特点是主体间性。正如加登纳所说,“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 [ 注 2] 可见,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主体间的相互交流,艺术家对作品说话,作品对艺术家说话。“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旨在——至少是含蓄地旨在——与别人进行对话。” [ 注 3] 在观察幼儿的绘画 创作 时,我们发现幼儿通常会根据所给的命题自主选择创作对象,并与这一对象进行主动而自由的对话,充分体现主体性。幼儿对话的对象既有身边的小伙伴,也包括文本。在对话中,双方都被改变了,或者说对话双方相互改变了对方。“我们在对话中接受到的东西使我们与过去的我们不同了。我们都变化了,都成了变化中的真实,不再是原来那种一成不变的真实。” [ 注 4] 分析 幼儿绘画 创作过程中的对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的绘画创作,进而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一、 幼儿绘画创作中的人际对话

人际交流是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最初步、外在的交流。我们来看幼儿在创作“厨房里的妈妈”时的一段对话:

幼儿 1 :妈妈平时扎一根小辫子,穿着高跟鞋,她在厨房做饭时系着围裙 ( 除了画辫子、高跟鞋,还画了大大的围裙,表示妈妈在厨房 ) 。

幼儿 2 :我妈妈做饭时也系围裙。看,这是个大锅,妈妈叉着腰烧饭呢 ( 指着自己的画 )!

幼儿 3 :妈妈每天给我们做饭是很辛苦的。

幼儿 1 :对了,怎样表现妈妈做饭很辛苦呢 ?

幼儿 2 :妈妈做饭要流好多汗,我要在妈妈脸上画上许多汗,因为妈妈累了。

幼儿 3 :我要画上自己,表示在妈妈旁边帮忙。

幼儿 4 :我会弹琴,当妈妈做饭的时候,我想给妈妈弹贝多芬的曲子,这样妈妈就不觉得累了 ( 于是画了许多乐谱 ) 。

幼儿 5 :我要把冰箱画得大大的,让爸爸买许多好吃的东西放到里面,这样妈妈就不用做饭了。

幼儿在绘画创作时不像成人作画那样一声不响,他们总是不断地交谈、讨论,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对话者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他们通过提问,相互激发,不断对话,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这种对话不仅围绕所给命题和绘画内容进行,也会针对表现方法进行;既可以评价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也可以交流与创作主题无关的日常生活话题。在这种对话中没有谁掌握着话语主导权,每个人既是倾听者又是自由发言者,并以完全平等的心态就某一不断变化的话题进行交流,为绘画创作营造了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

二、幼儿绘画创作中的与“偶然事件”的对话

儿童绘画创作中的“偶然事件”主要指儿童的突发奇想或日常某种生活经验的涌现。幼儿在绘画创作之前很少精心构思,他们一般围绕给定的“命题”不断建构和生成文本意义,许多灵感来自他们创作过程中种种偶然性的“变化效果”。

我们先看一则幼儿创作命题画“龙卷风来的时候”的片断:

幼儿 1 :啊 ? 龙卷风 ? 我没见过龙卷风呀,怎么画呢 ( 儿童皱起眉头 )?

幼儿 2 :龙卷风来的时候会发生海啸,房子都被卷进去了。

幼儿 1 :怎么像鬼来了一样。

幼儿 3 :啊 ! 鬼来了,魔鬼来了 ( 嘴里不停地喊着“呼、呼、呼……” ) 。

幼儿 4 :好恐怖呀,日本鬼子也来了 ( 瞪着眼睛,抱紧头 ) 。

幼儿 5 :好怕,快来救命啊!龙卷风来了,魔鬼来了,日本鬼子也来了 ( 用手作呼救状,表情紧张,声音很大 ) 。

幼儿对龙卷风的认知经验比较少,在创作过程中由龙卷风突然联想到鬼、魔鬼、日本鬼子,这也许是幼儿突发奇想,却使他们对龙卷风的可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除此之外,幼儿的绘画创作常常被日常生活经验所引导。日常生活经验能时时激发他们的灵感,随时抛出进一步创作的“生命信息”,并引发幼儿与之平等对话,为绘画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我们把幼儿与“偶然事件”的对话看作是他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丰富想象。这种想象有两个层次:一是联想,幼儿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把一些有关联的东西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二是幻想,即幼儿按自己的愿望画出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

三、幼儿建构作品意义中的对话

绘画作品的意义是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话不断建构和生成的。沉浸于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幼儿总是自然而然地与动植物、星星、蓝天、白云对话:情感易感染的特点使幼儿在建构作品意义过程中与其他幼儿或艺术文本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会情不自禁地同画中的人物对话,跟他们做游戏,仿佛这些形象就是活生生的同伴……这是一种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他们认知、想象和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他们与绘画作品所要表达意义的不断对话与交流。但由于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他们在建构作品意义的对话中并非完全受作品中的形象所引导,而是能在对话中“走进走出”:一方面通过移情,把自我的独特生活境遇“移植”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节中去,把自我与画面形象同一化;另一方面,又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把画面形象视为“别人”。 [ 注 6]

我们来看曦曦小朋友在创作“太空旅行”过程中的“对话”:

我穿着漂亮的衣服,并且长了两只翅膀 ( 边对话边画了翅膀,并对自己的衣服进行装饰 ) 。

我穿着漂亮的长统袜,很高兴。手上还拿着小魔杖,就像个小天使 ( 高兴地拍拍手,并大声告诉其他小朋友 ) 。我成小天使了,我成小天使了 ( 站起来作飞的姿态 ) 。

我应该画上一些小星星,要不怎么知道是在太空中呢 ? 对了,还应该画上宇宙飞船,还有外星人,这是我爸爸告诉我的 ( 低头画 ) 。

看,这是我和爸爸、外星人在捉迷藏呢 ! 我躲在一个神秘的地方,手里拿着小魔杖,他们找不到我。

宇宙天空如果用黑色涂太难看了,所以我就用蓝色涂 ( 略作思考,拿起蓝色笔涂 ) 。

曦曦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能走进画面,把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小天使,并拿着小魔杖在天空中捉迷藏。此时,儿童完全遨游在想象的天地里,通过体验作品中形象的思想情感并不断与其对话,建构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另一方面,儿童还能不断走出来关注画面色彩效果和构图等因素,从而不断调整创作。由此可见,幼儿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一方面与外在世界和画面形象相互激发和对话,这是一种外在的对话;另一方面通过内在对话不断反思绘画作品。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他们能够自由出入,既能走进画面。用事物的感性性质或戏剧性质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作品,不断调整创作。

参考文献:

[1][4][5]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 . 6 , 70 , 307

[2](3][ 美 ]H ·加登纳著.艺术与人的发展.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 437 . 42

[6] 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 54

编辑:cicy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上海市公开课:健康歌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