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障碍及消解策略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在论述之前,我们先就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来比较两位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及获得的教育效益。
教师 A 要求幼儿随 A 段音乐,在每一乐句的前一小节学“小老鼠”走,后一小节做“这边看一下。那边看一下” ( 东张张、西望望 ) 的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讲述了“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随后带领幼儿听音乐找空地方玩游戏。游戏中,她不断地提醒幼儿要“这边看一下,那边看一下”.但幼儿还是不能舍拍地看。无奈,教师便用很响的两下跺脚声提醒幼儿,并说:“听到老师跺脚的声音就是要东看看,西看看了。”结果,孩子们神情紧张,大部分幼儿不能合拍地做动作,场面混乱。 教学过程为: (1) 教师双手五指并拢,按节奏放慢速度边朗诵儿歌边用手在腿上做“小老鼠走”的示范动作: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 ( 在“看看”处停止“走”,并分别向左、向右看一下 ) 。 (2) 教师边朗诵儿歌边带领幼儿一起用手在腿上做“小老鼠走”的动作。念到“西”处时,教师稍作停顿并环顾四周,看幼儿是否已做好“看”的准备。随后:教师提醒:“在什么时候看 ? ”“我说‘西’的时候,你应该做什么 ? ” (3)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放慢速度边念儿歌边用手在腿上“走”,并在句末处做东张西望的动作。 (4) 教师清唱旋律,幼儿继续念儿歌做动作。 (5) 教师继续清唱旋律,幼儿坐在座位上轻轻地踮起脚走走、看看。 (6) 请幼儿默念儿歌,听着音乐在座位上学小老鼠走路。 (7) 加快音乐速度,幼儿在座位上学小老鼠走路。 (8) 幼儿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听音乐学小老鼠的动作。 (9) 幼儿自主找空地方,听音乐学小老鼠“走”和“看”的动作。 很显然,教师 A 在教学中遇到了障碍,仔细分析如下: 引发障碍的主要因素 具体表现 方法因素 教师的语言提醒及跺脚声音即时提醒均属外部指导,导致幼儿被动学习。 材料因素 音乐呈现过早,且速度太快。 空间因素 过早作空间移动,导致幼儿情绪很不稳定,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时间因素 跺脚声的即时提醒和过快的音乐导致幼儿思想准备不足,反应时间少,从而不断积聚焦虑情绪,丧失学习动机。 分析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及其所获得的教育效益可知:教师明确各种教学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是教学过程得以优化及师幼共同获得快乐体验的重要保证。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教学就是一系列诊断与决策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尝试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现实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几个场景,一方面分析引发常见教学障碍的因素,另一方面尝试提出消解教学障碍的策略。 案例一 某教师教大班幼儿演唱歌曲《都睡着啦》。由于歌词较长,动物形象较多,而且多处出现弱起节拍,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在弱起部分设计了一个拍手动作,目的是把歌曲中弱起节奏的时值填满,从而减低学习难度。同时教师赋予其情境:“星星仙子施魔法 ( 拍手 ) ,让所有动物都能快快入睡。” 在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的范唱和动作都很美,营造了一种温馨、恬静、富有童话般色彩的氛围。接着,教师对幼儿说:“我来当小动物,你们来当星星仙子,看谁能施魔法,让我睡觉。”于是,全体幼儿扮演星星仙子,拍手施魔法。教师则逐一扮演歌中的动物,依次蹲下“睡觉”。一曲唱罢,教师说:“我现在正处在半睡半醒中,还没有睡着,为什么呢 ? 因为你们拍手的声音太轻了,我没有听见。这次你们拍响一点好不好 ? ”幼儿听罢,兴奋起来,按教师的要求响响地“施魔法”一遍。教师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真了不起 !( 情绪激昂 ) 这次我很快就睡着了。现在我要请你们 ( 声音高亢 ) 来表演小动物,谁来当大青蛙 ? ”幼儿纷纷举手,“我,我,我”的声音此起彼伏。待教师依次将歌中的 10 个动物分配好时,幼儿已经十分兴奋。他们不听音乐,也不唱歌,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原先创设的宁静、优美的氛围完全被破坏了,教师不得不匆匆收场。 分析: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特性就在于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挖掘和体验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绪、情感,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幼儿,创设一种与作品相协调的带有整体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既情感丰富又十分理智,不仅要学会靠自己的个人魅力来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神态、体态、语言、服饰、动作等和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艺术才能与作品的思想及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同一频率,师幼之间才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上的共鸣。 案例二 某教师采用整首教唱法,教幼儿学唱歌曲《蝈蝈与蛐蛐》。该曲的前四小节旋律及歌词为: 结果幼儿总是将第四小节唱成和前面三小节的旋律一样,教师一时难以纠正。 引发障碍的主要因素 消解策略 方法因素 采用分句教唱法阻断幼儿错误的动力定型。如,教师逐句教唱,待唱完第三小节,教师便提醒幼儿:“仔细听好,下面一句是怎么唱的。”随后用手做一个向下的动作来提示幼儿此处旋律将要改变。此后,每唱至第三小节第二个“哥”字时,教师就提前用手指提示旋律下行。 分析: 因为歌曲中前三个小节的旋律都一样,故幼儿很容易因自主推理或认知惯性的影响而将“我是弟弟”唱得和前面的旋律一样。而一旦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再想纠正就不那么容易了。惟一的方法是一开始就让幼儿建立正确的旋律表象。表格中所提及的分句教唱、语言提醒、动作提示等都是阻断幼儿错误动力定型的有效方法。 案例三 某教师选用音乐《喜洋洋》教大班幼儿跳集体舞《包饺子》。她先让幼儿围成单圈,集体随 A 段音乐 ( 四个乐句 ) 练习比较接近自然生活的“擀面皮”动作。面皮越擀越大,小圆渐变成了大圆。接着,教师带领幼儿随 B 段音乐 ( 四个乐句 ) “包饺子”:左手摊开,右手向内装饺馅。在再现 B 段音乐时,教师要求幼儿两两相对再做四个乐句的“包饺子”动作。最后,在音乐的结束部分 ( 再现 A 段音乐 ) ,教师让幼儿扮演“饺子”在“开水”中即兴“翻滚” ( 四个乐句 ) 。结果幼儿在学习“擀面皮”和“包饺子”动作时显得无聊和烦躁,而结束部分又因为长时间即兴创编翻滚动作及自由空间移动而导致兴奋扩散,一发而不可收拾。 引发障碍的主要因素 消解策略 材料因素 1、 压缩音乐结构。 如,删去 B 段音乐的严格重复部分,将音乐剪辑为四个乐句,使音乐更紧凑。 2、 设计富有创造感、变化感、结构感和趣味性、互动性的动作。 A 段音乐:幼儿把自己身体的某部位当成面团,按乐句不断变化擀面动作对象(身体部位)。 B 段音乐:分角色做饺子动作。幼儿原地走小碎步,手臂自然打开,等着圈内的教师发饺馅。发到饺馅的幼儿在乐句最后一排时在胸前拍一次手,表示捏饺子。 再现 A 段音乐:第一乐句——“饺子”静止不动;第二乐句——“饺子”微微颤动;第三乐句——“饺子”稍大幅度扭动;第四乐句——“饺子”在“开水”中自由翻腾。就在“饺子”们将要出现兴奋扩散行为时,教师适时地“浇一瓢冷水”,“饺子”们造型定格。 程序因素 限制高度兴奋的时间,便“全放任的教学”为有紧有松、有收有放、动静交替、逐渐放大的课堂教学节奏。 如,在再现 A 段音乐部分,教师引导幼儿按乐句变化做动作,逐渐放大动作幅度,直至最后造型定格,以此让“兴奋”的幼儿得以安静。 方法因素 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使幼儿感受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 如,教师增加与幼儿互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期待感;用富有变化感、创造感、结构感和互动性的动作唤醒幼儿的学习兴趣;左后的走行动个不仅使幼儿有了新的追求目标,而且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我要摆出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好玩的动作”。虽然幼儿在活动中的自由度受到一定限制,但获得的快乐没有因此而下降。 分析: 成功的 音乐教学活动 需要一定的艺术结构和教学节奏。教师只有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中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富有美感,且有规律性的变化。同时,教师要想组织好音乐活动,还应使幼儿群体的情绪始终保持在适度兴奋的范围之内。为此,教师必须具备驾驭音乐教学活动过程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上述消解策略中提及的压缩音乐结构、改变动作设计、限制兴奋时间、提供互动机会等,都为教学活动创建了一种舒适的状态。这里的舒适不仅指身体上的舒适,更重要的是指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一种心理舒适感。 以上谈了因教师、程序、方法、材料、时间、空间等因素引发的一些音乐教学活动障碍,也简单地介绍了消解障碍的教学策略。需要说明的是,幼儿音乐教学的情境是极其复杂的,它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是引发是教学障碍的原因。如果教师在一个音乐教学活动中仅仅注意某一种因素,而忽视或没有处理好其他因素,教学障碍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要组织好一个音乐活动,教师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及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什么效果,应如何去调配这些因素,使它们产生最佳效果。此外,教师除了要习得策略,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这些策略背后隐藏的观念:教学策略的使用不是为了帮助幼儿扫除学习中的一切障碍,为幼儿的学习铺平道路,而是为了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为幼儿日后迁移这个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秩序的主人。 (谈亦文 江苏教育学院)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音乐
- 音乐教研“学有所用” 2014/12/17
- 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2013/04/21
- 音乐舞蹈教育活动初探 2013/04/21
- 大班音乐活动:聪明的孩子和笨老狼 2013/07/21
- 大班识字游戏:动物音乐会 2013/03/03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