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谈及幼儿创新,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幼儿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然而,从人脑的生理发展来看, 60% 的脑细胞在 3 岁以前形成,到小学毕业前形成 90% 以上。相应人类智力的发展,5岁以前获得 50% , 8 岁以前获得 80% 。这就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创新的重要准备期,这也是与儿童的智力、心理特点相适应的。从心理特点来看,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约束,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 “ 初生牛犊不怕虎 ” 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儿童的创新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对幼儿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的,可行的。
那么,在 语言活动 中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建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说的快乐 。 在语言活动中,有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才想说、愿说,从而才能感受到说的快乐。在教学中,宽松就是让孩子感到没压力、没恐惧,不过分判断孩子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理解接纳、支持与鼓励的。 二、平等交谈,接受孩子的言语方式 完整语言观指出,完整语言应指语言的所有类型,包括普通话、行话、方言等。因此,教师应主张并支持孩子各种语言的发展。当花朵凋谢,孩子说 “ 花死了 ” 时;当说起 “ 小动物去玩 ” ,有的孩子说 “ 小动物去 ‘ 别相 ’” 时;当讨论小蝌蚪是谁的孩子,他们一致认可是青蛙时,教师都应认真倾听,认可他们的见解,因为孩子虽然在语言表达上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是孩子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他们能使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正确地使用语句或造句更为重要。 三、耐心等待,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 耐心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孩子言语中耐心倾听他们的说话,耐心等待他们把话说完,耐心关注进步慢的孩子的成长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热忱。在语言活动中,常有几个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工作就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而且使孩子言语发展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实践中,针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采用 “ 缓一缓 ” 的方法,不立即肯定 “ 你说得对 ” ,而是说 “ 是这样吗? ” , “ 你说得有道理! ” , “ 你说的,老师还没想到。 ” 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在结束时,再肯定 “ 真的像某某小朋友说的那样 ” ,给那位孩子以鼓励。 四、合理竞争,减轻孩子言语发展的压力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无可厚非的,针对孩子不同的差异,教师应提倡合理竞争。如,对于言语能力强的孩子,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其竞争的水平;对于言语水平中等的孩子,就采用 “ 开火车 ” 、 “ 接龙 ” 等游戏活动来促进其竞争的能力;对于言语滞后的孩子,则采用 “ 自我竞争 ” 的方法,通过教师的体态语如树大拇指表扬、抚摸、微笑和贴画五角星等奖励,使孩子对自己作出评价,促进其进步。 一、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孩子说的有序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孩子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内容选择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小红伞》、《猫医生过河》、《晚上》、《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运用描述性问题,如 “ 是什么? ” 、 “ 有什么? ” 、 “ 是什么样的? ” 、 “ 有谁? ” 、 “ 在做什么? ” 、 “ 是什么表情? ” 等,让孩子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作出初步、基本的分解。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 “ 是什么关系? ” 、 “ 在什么地方? ” 、 “ 是什么时间? ” 、 “ 是什么天气? ”“ 什么不一样? ” 、 “ 什么一样? ” 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 “ 在说什么? ” 、 “ 在想什么? ” 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 “ 为什么? ” 、 “ 是什么原因? ” 、 “ 怎么知道的? ” 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最后,教学方法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看演相结合等方法,使孩子能主动去看、去想、去说;使孩子参与机会多、讲述顾虑少;使孩子能按想法或图片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孩子的讲述就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二、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孩子说的有趣 爱因斯坦说: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 在语言实践中,教师可着重从两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使之丰富、独特,使孩子说的有趣,说了还想说。 1 、丰富孩子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 表象就像是孩子建构时的一块快积木,积木经过组合、叠加就建构成了物体。同理,对表象进行组合、加工就能形成想象。教师除了利用文学作品、实物、图片等来引导孩子观察、积累较丰富的表象外,还应注意在平时散步、远足、参观等活动中来引导丰富孩子的知识,如从城市的发展变化,了解建筑、交通等设施:从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2 、陶冶孩子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才能引发孩子的情意冲动,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 “ 内驱力 ” ,才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想象与创造。如教学《三只蝴蝶》时,可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故事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故事内容,从而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孩子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了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的情感感染,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 还有谁会来帮助三只蝴蝶?是怎么帮助的呢? ” 三、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让幼儿说的有新意 在语言实践中,要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愿意去感知、理解、学习,还要重视启发孩子的联想、对比、归纳、推理,使孩子掌握活动中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1 、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 这是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以此来点燃其投入活动的兴趣及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导入语,在活动中适当点拨来巧设悬念,以引发思索。如讲述《小蚂蚁上天》时,教师可一开始就让孩子思考 “ 小蚂蚁 ” 和 “ 蒲公英 ” 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为什么?这样将引发孩子的积极思维,他们有的会说小蚂蚁种蒲公英,有的会说小蚂蚁吹蒲公英,还有的会说小蚂蚁摘蒲公英,孩子的思维就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开了。 2 、探索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孩子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一题多解,开拓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对于同一事件的结果,教师可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按不同的线索去揣摩起发生的过程;对于若干幅相同的图片,可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排列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对于同一主题的谈话内容则引导孩子从不同的立意进行描述。如谈话《我们的家乡 ―― 江阴》时,教师可以从文明的角度、美丽的角度、有趣的角度、甚至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启发引导,撇开孩子的思路,增加立意的多样化,以帮助他们发展思维。 3 、引导迁移想象,积极评价 语言活动内容向孩子展示的是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熟悉,有趣,但这是不够的,尚不能充分将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以扩展孩子的思维。如教学诗歌《绿色的世界》时,教师可引导孩子用诗歌的眼睛去观察、理解周围的环境,再戴上不同颜色的眼镜找一找多彩的颜色世界,再让孩子迁移作品经验 “ 红色的世界 ” 、 “ 黄色的世界 ” 、 “ 黑色的世界 ” 等。如此活动,孩子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与错误、缺陷、顽皮、出人意料等相联系,教师只有以赞赏的态度,积极的评价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变错误的为正确的,孩子才能合理迁移、大胆想象,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 《中国幼儿教师网》 marrina 编辑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在语
-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2012/09/21
- 在语言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013/07/05
- 在语言课教学中激发幼儿主题性发展 2012/10/07
- 在语言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008/03/15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