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当代社会与当代儿童——从儿童生态学的观点看课程决策中的“儿童”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是幼儿园课程决策的非常重要的依据,它所提供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发展的实质,把握宏观决策(课程的方针性决策)的方向,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发展的一般程序、阶段、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理解发展的原理和机制从而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方法和策略等进行中观或微观层次的决策,并对这种决策的适宜性作出评判。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心理学所能提供的,只是不分时代、不分文化背景的、抽象的儿童发展知识,而作为课程活动的实际对象和实际主体的儿童却是现实的生活在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之中的;是带着时代的、文化的特征进入幼儿园课程的。虽然儿童心理学家自己提出了“发展是人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现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但十分遗憾的是,大多数交互作用论者(包括这一命题的提出者皮亚杰在内)都只对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作过非常原则性的叙述,并没有真正深入、具体地去探讨发展的背景与发展的关系。也许这就是学科的界限,我们不必苛求。但课程决策者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心理学为我们提供的有关儿童的知识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充分的。今天的课程是为今天的儿童设置的,今天的儿童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与以往相比,当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发展的程序、趋势、阶段水平、学习方式等)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他们生存和成长的环境己远非往日可比。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不以某种方式,通过某种途径影响儿童的发展状态,使他们成为不同于以往的“这一代”(包括“这一个”,由于题目的限制,本文将不触及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而“这一代”,才是现在的课程决策者所必须面对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       既然当代幼儿园课程决策必须立足于当代儿童,而当代儿童的知识不可能完全由心理学提供,那么,我们就只有另辟蹊径,从研究儿童的成长环境与儿童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儿童生态学便是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视角来了解当代儿童的新知识领域。       儿童生态学是近年来刚刚萌芽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借助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儿童放置于其生存与发展的真实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即社会网络结构)之中进行研究。儿童生态学认为,儿童的行为及状态与其背景(时间、空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逐步的、相互的适应(Bronferbrenner. U.1977),这个过程受到情景和情景所涉及的背景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所处的背景比了解儿童的各自特征能够更为精确地预测儿童的行为”(朱家雄:《教育生态学》,见钟启泉、李其龙主编《教育科学新进展》第49页,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按照儿童生态学的观点,为了获得有关当代儿童的知识,必须从考察分析他们赖以成长的社会环境入手,了解其现实的需要和状态。       众所周知,近年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发生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反映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也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情绪状态等精神生活方面。应该说,变化的主流是积极的,但其中的负效应也日见明显。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现代化水平不高,多数人尚对高科技文明处于一种亢奋式的憧憬之中,没有察觉、没有意识到可能与之结伴而至的所谓“现代文明病”。但只要我们略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目前还只能算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里,西方世界所能享受到的现代文明的硕果,以及所能感受到的社会困扰,都已或实实在在、或朦朦胧胧地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加之我国自身的社会特点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使得某些困扰变得更加突出。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独特景观,也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包括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社会环境。       本文无力也无意触及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只选择几个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作些许探讨,以期引起对当代幼儿园课程应该如何决策才能更适合当代儿童的思考。       (一)当代儿童的自然生态       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满足着人的生命所需,也充实着人的精神世界。多少代儿童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清风丽日、鸟语花香的美景中,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中度过自己快乐的童年的。当代儿童却已很难享受到这种快乐。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大都市的兴起,使儿童与大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常见动物或被迫迁徒,或濒临灭绝,使他们失去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自然伙伴,工业污染夺去了儿童享受明媚阳光、新鲜空气的权力;满目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销蚀着他们美的感受性、限制着他们的活动空间;各种各样的“启蒙”教育使他们对大自然仅有的一点神秘感和好奇心消失殆尽……当代儿童变得过于早熟、过于现实、过于成人化了。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易感,不再那么充满幻想。如何评价当代儿童的这种变化也许可以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总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当然也是关系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大课题。如何缩小儿童与自然的距离,帮他们寻找回来正在失去的世界,是当代幼儿园课程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重提幼儿教育要回归自然的口号,不能不说是针对时弊的明智之举。       (二)当代儿童的社会生态       社会环境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级性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家庭、邻里、学校、社区……纵横交错,相互影响,构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网络。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态环境。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来说,最直接、最有影响的是家庭结构、邻里关系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迅速解体,两代人、少子女(在我国城市家庭,则是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大量增加,家庭人际关系日趋简单。而住宅高层化、封闭化,使得邻里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传统社会淳朴的民风人情在现代大都市里渐渐销声匿迹。儿童的自然群体、自然形成的儿童“院落文化”几乎不复存在。过多地接触成人、过早在进入成人世界,使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本应具有的天真烂漫、活泼稚气一点一点地消失着;缺乏玩伴、社交圈过小、社会角色单一,又使他们失去了与儿童伙伴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孤独、无助、任性、自我中心、缺乏基本的交往能力等等成为一种“时代病”,困惑着家长,也困惑着教育工作者。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解铃还须系铃人”,由社会环境引起的问题,最好能从改善环境的角色入手解决。诚然,对有些问题(如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等)我们无能为力,但有些却是我们可以做到、而且不难做到的。比如,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儿童小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儿童相聚在这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儿童人际关系网。我们何不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挖掘儿童世界中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去弥补家庭环境的不足呢?       (三)当代儿童的学习生态       科技进步带给现代的好处之一,是信息的获取变得异常容易。电视、影像、电脑多媒体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使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知识超越时间的限制来到儿童身边;以前用语言难以解释明白的东西,现在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变得容易理解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儿童都没有今天的孩子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正如美国学者格拉塞(W. Glasser)指出的那样:“我们丰富的电视世界,已经制造了儿童的新一代。”然而,电视文化在“制造”优越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且不说不健康的节目内容的消极作用,仅就其信息传递的方式而言,不利的因素也颇为不少:1、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的知识经验多为间接的、零碎杂乱的,获取的方式是被动的,因而无益于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2、电视声形并茂的特点强烈地吸引着儿童,使其注意力从生动的现实世界局限到一个狭小的范围,相对剥夺了他们从事游戏、操作等自发活动的机会,以至造成一些儿童离开电视和电子游戏机不知如何独处的情况;3、电视图象使儿童对文字和阅读的兴趣大大下降,阅读理解能力也随之降低,4、电视节目快速跳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易于养成儿童浮躁、缺乏耐心的性情,等等。可见,电视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教师、助手,也可以成为学习的障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宣传、帮助家长科学指导儿童看电视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如何根据当代儿童的学习背景、知识来源与特点以及学习心态因素科学地安排课程。       (四)当代儿童的教育生态       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原来属于家庭的部分教育功能已经转移到学校。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教育中既相对分工,又相互配合,形成一种趋于平衡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儿童的学习,家庭则通过日常活动(生活、人际交往等)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影响;学校在智育方面显示着强大功能,家庭在帮助儿童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社会则借助于宣传、管理、评价等途径影响学校、家庭,进而影响儿童。尽管三方面在分工合作上有许多不尽人意、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儿童从中接受到的教育影响基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代社会,由于竞争的加剧,使得家长的教育心态和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使子女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主动自觉地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自己变成了教师,家庭的智育功能空前加强,而德育或社会化功能空前削弱;与此同时,社会也不甘寂寞,各种辅导班、才艺班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大有成林之势。当代儿童的教育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课程决策已经不可能仅仅追求自己内部的平衡,而要把自己放入儿童的整个教育生态中去考虑,通过自己的努力(包括调整自己,影响家庭),使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在儿童身上达到平衡。       (五)当代儿童的心理生态       现代化社会以其快节奏、高效率、重竞争、多变化为特征,不仅打破了以往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为利益所驱使,为利益而奔命。压抑、空虚、浮躁、孤独、焦虑、缺乏安全感、迷失自我……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西方发达国家中伴随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这些种种社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重视,因为,他们今天的麻烦,有可能是我们明天的困扰。而且,其中有些问题在我们身边已见端倪。       科技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心态和行为,而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通过种种渠道影响儿童。如: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少有时间与孩子共享天伦。部分家长为金钱所累,无暇顾及孩子,以至亲情淡漠,令孩子深感孤独和爱的缺失。更有少数人不时将种种压力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转嫁于儿童,使其坠入莫名的恐惧与紧张之中。       现代人因注重个人幸福,对婚姻持比较开放的态度,使家庭的稳定性大大降低。父母离婚,子女深受其害。且不说已经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儿童所受到的心灵创伤,连一些正常家庭的孩子也“由人推已”,常为担心父母离婚而惶惶不安。       高科技社会自身容易形成一种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刺激并增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而我国的教育状况与教育需求之间固有的矛盾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尖锐,升学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大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因之发生畸变,重心严重向“智育”一边偏斜,表现为学习上对子女普遍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干预过多,甚至不顾其年龄特征和实际能力而强迫学习。当代儿童学习负担之重,精神压力之大,堪称空前;而生活上又普遍照顾过多、满足过度、放任娇纵,致使不少人从小就养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物质欲望膨胀、生存能力萎缩,专横任性,喜怒无常。       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社会上理论上倡导的与实际体现的价值观往往已经不很一致,具体到生活周围(学校、家庭、大众传播媒介等)自然更加矛盾重重。孰是孰非,何去何从?不少成人尚且难以决断,何况儿童!人有一种“不可预测性恐惧”,对自己不能预知、不能把握的事情有本能的恐惧感,并会由此引起紧张焦虑……。       总之,越来越多的材料表明,当今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考虑到儿童的现实问题,不少国家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打破一知识、二技能、三情感态度的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而将情感态度(即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培养视为课程的首位目标(参见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第14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以上,我们从几个不同方面粗略地分析了当代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影响。在上述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儿童的发展必然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迹。这印迹,自然有让人欣喜的一面,也会有不少地方令人担优。日本文部省曾于1984年委托有关人员对其国家的幼教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其中,“最近幼儿的趋向”一项揭示了如下结果:被调查的800所幼儿园中,“不能自发地游戏的幼儿增加”的幼儿园占81.3%;“仅获取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缺乏的幼儿增加”的园占83.2%;“不能养成基本生活习惯的幼儿增加”的园占82. 900%;“对事物无动于衷的幼儿增加”的园占73. 4%;“不关心他人,自我中心的幼儿增加”的园占69. 8%、“冲动、不能自制的幼儿增加”的园占63.4%;“体力下降,易于疲劳的幼儿增加”的园占72. 2%;“欺负弱小伙伴的幼儿增加”的园占36.1%;另外,精神不安定、依赖心强、不珍惜东西、不适应团体生活、知识增加而行动能力降低的幼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引自李季湄:《80年代日本的幼教改革》,见《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2期)。当然,日本的研究结果不能说明中国的问题,但却值得我们注意。1984年距日本经济腾飞不过十几年,这十几年的社会变化就已对儿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社会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世人有目共睹。在此期间,我国儿童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目前虽未见到系统报导,但从各种散在材料及直接经验中不难发现,类似的变化的确也出现在我们儿童的身上。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包括课程工作者)的重视。       当代儿童的变化是当代社会的产物,但其中有些变化却显然又不是符合当代社会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比如,尽管高科技时代的节奏快、变化快常使人产生如在弦之箭、身不由己的感觉,但从根本上,却是以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发挥为前提的,并为主体性的弘扬创造了最佳条件,因此,任何被动性(如幼儿身上表现的“不能自发游戏”、“对事物无动于衷”等)与当代及未来社会都是不协调的;再如,尽管现代化的生活节律、周到的社会服务系统和高层建筑削弱了人们自然的社会交往,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却要求人们扩大交往、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因此,自我中心、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适应团体生活也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发展中的儿童与其所处的发展着的环境之间必须保持一种相互适应关系。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儿童积极适应环境,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课程,作为教育的“心脏”,理当自觉地承担起这一重任。从这一基本点出发考虑幼儿同课程决策问题,我们不能不重视对当代儿童的生态环境及其发展现状、需求的研究。(说明:本文对当代儿童的生态学分析,只是一种尝试,可能只适应我国的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种思路,我想是适用于研究各种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儿童的。愿各地的幼儿园课程工作者能对自己的儿童作一番生态学的考察,弄清他们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以此作为考虑课程问题的一个依据。)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单数和双数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