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摘要:感恩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诗歌和成语,都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本文阐述了当今幼儿出现的感恩意识的缺失和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感恩 感恩意识缺失 感恩教育
正文: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古代,对于感恩教育的思想较为丰富,如《论语》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等;再如:儒家有“忠、孝、节、义”等思想;有《弟子规》、《孝经》等著作以教育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
一、幼儿感恩意识的缺失
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感恩意识却在家长、孩子的心中被逐渐淡化。在幼儿园门口,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一只手拿着孩子最爱吃的东西,另一只手还抱着孩子。前几天,还听得一位奶奶说起:“儿子在杭州买了一间两室一厅的新房,孙子喜滋滋地向奶奶报喜,我们买新房了两室一厅,爸爸妈妈一个房间,我一个人一个房间,奶奶反问,那你让奶奶住哪儿?孙子一愣,说,住厕所,如果你不听话,就把你从抽水马桶冲掉,奶奶听了真寒心,感叹道,他妈妈说孩子有些思想虽然有点出格,但是说明他在动脑筋。”
还有,孩子们的铺张、浪费、不尊重他人劳动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大把大把花钱,不喜欢、不爱吃的东西随手就扔……,孩子们不能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劳动的价值。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给孩子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孩子们个性的扭曲和坏习惯的滋生。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去关心,照顾别人。
二、感恩教育从孩童开始
教会孩子感恩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有谦虚之德,有敬畏之心。学会感恩就等于找到了人生精神的杠杆,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要培养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使其养成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英国教育家洛克也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写道的:“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正由于从源头上的一丁点引导,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我认为少儿们的精神正像河流的源头一样容易引导到东或者西。”因此,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应从孩童时期开始。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的内涵丰富,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我们要感恩父母的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励,感恩父母的无私的爱。我们说,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师长与朋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要感恩师长的教育和支持,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可以说,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
感恩社会与祖国。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可以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与我们阳光、雨露、空气,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我们要感谢大自然慷慨的馈赠,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随顺自然。感恩自然,就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可以说,感恩自然是生存的基础。
总之,感恩是一种大爱、是一种责任,是细小得让人几乎看不到的细节,是无数次的壮举和无数次暖人心扉的感动。
四、如何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我们要引导孩子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一)、言传
1、经典诵读法
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中有大量的著作,如:《论语》、《二十四孝经》、《礼记》等。经典中记载了人们生活中的真知灼见。熟读经典可以直探人性本源,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令人眼界远大、胸襟开阔。这就是现在所谓的“文化教养”。对于孩子们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故事、影象教育法
听故事、看影片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我们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事故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让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如:“乌鸦反哺”、“孔融让梨”等,让孩子在故事、影片中受到熏陶的同时,唤醒孩子心灵深沉处的善根,产生感恩情结。还要引导孩子讨论故事情节、人物,与具体生活相联系,把感恩情结转化为感恩行动。
(二)、身教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孩子感恩之心的 “迟钝”,传统的德育说教是不够的,我们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1、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观察和模仿是孩子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家长、教师甚至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的责任。特别是家长,他们是孩子生活中最亲密的人,对孩子的影响也特别大。家长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朋友的友善、对老人的孝敬、对困难的韧劲、对生活的乐观……都将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这就是对孩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2、情境陶冶法
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如:情境表演;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在特定日子以社团或单位出面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如:在重阳节,组织幼儿开展“感恩重阳”的主题班会。邀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参加,让孩子们说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自己做的事,对家庭的贡献,朗诵诗歌《献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歌》、唱一首歌、表演《感恩的心》、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喂蛋糕、擦嘴。再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晚会和广场聚会等。其实,教育者要把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
3、实践锻炼法
感恩教育的实践锻炼法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孩子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可以让孩子参加义务服务的活动,如:让孩子为爸爸妈妈擦皮鞋、冬天在暴雪过后与孩子一起去扫雪等,让孩子自发产生感恩行为是活动的最重要的目标。
孩子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实践锻炼法的表现方式,可以让孩子讲讲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自己的体会以及报恩行为。
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没有阳光,就没有大地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生命的延续;没有朋友,世界就会处于孤独和寂寞之中。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 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孔子研究,2005,(1):93.
(2)、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孔子研究.2005,(6):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4)、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 《光明日报》
(5)、吕旭峰,《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精神文明导刊》2007(1)(10-13)
关键词:让孩
- 让孩子不认为睡觉是件很讨厌的事情 2013/03/05
- 让孩子“ 会用”纸 2013/03/02
- 让孩子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得到熏陶 2013/01/30
- 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 2013/01/28
-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角 2013/01/26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