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践谈教师的生成智慧
来源: www.zjzaojiao.com 作者: 江苏省大丰市幼儿园 张 霞 感谢 江苏省大丰市幼儿园 张 霞 上传 有0人参与
摘要:幼儿园新课程建构、生成的教育新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比一般的教学策略更高级的智慧——教师的生成智慧。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和探索,才能形成及时反映和把握并能有效实施的生成意识和生成智慧,才能使课程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共建的不可重复的智慧和情感综合的生成过程。
一、教师的生成智慧是幼儿园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二、教师生成智慧的来源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
2、教师要融合全部的目标,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教师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够恰当地筛选和提升信息。
4、教师要关注不同的事情,有多变的回应策略。
5、教师要积累充足的经验,养成反思的习惯。
6、教师要合理规划和调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园新课程 教师 生成智慧
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各种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层出不穷,学前教育课程同样色彩纷呈。在新课程的实施理念下,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体;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课程不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师生关系不再只是“授”与“受”的关系,而是交互主体关系;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是生成者、创造者和建构者。可以说,幼儿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师不应以预先的设计而限定儿童,而是应在师幼主体的互动中,引导、支持幼儿自由、积极的生成,并能根据教育情境和生成不断调整预设活动。新课程鼓励师生互动中的新问题、新体验和新创造,这样才能使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共建的不可重复的智慧和情感综合的生成过程。
然而,新课程的新理念在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生成教育并不是凭感觉的教育,更不是某种特定的可以学会的技能,它是种教育艺术,是不能被直接模仿的,一种在具体情境中产生联想、进行联系、产生直观判断的能力。因此,许多教师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幼儿的面前显得那样无奈: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我们感到自己正缺少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比一般的教学策略更高级的智慧——教师的生成智慧。
一、教师的生成智慧是幼儿园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首先要认清教师的角色。作为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与以往相比正发生着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教材的解说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预设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时教师明明已经发觉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但是为了完成预定目标,只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不顾,按原定计划和思路上课,这无形中抑止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违背了《纲要》提出的“儿童是一个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而新课程要求教育的实施应充分体现《纲要》这一精神,课程内容应是从儿童的活动和兴趣中选择主题的,可以以主题向外扩散形成主题网络,主题的每一方面都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经验,是与儿童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相联的。也就是说,当教师发现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某个“结点”感兴趣,愿意探索研究时,即可以此为主题展开活动,还可以作进一步延伸。可以说儿童“决定”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儿童能够主动地学习,发挥创造力,所以说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便于幼儿主动建构重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相应地审视和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成为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次应当明确教师的作用。主张建构主义的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德弗里斯在论述教师的作用时建议,教师应该抛弃经验主义或文化传递理论的一些观念,并用新的观念取而代之,这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即(1)从教到建构的转变;(2)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3)从服从到自主(或从强制到合作)的转变,这恰与我们新《纲要》的教育理念相符。但是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发挥好教师的支持、合作等作用,却不是传统的教育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综合多种手段,在随机教育、生成活动、探索性活动等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教师生成智慧的来源
联想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指在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之间距离越是遥远,那么这种思维过程或解决方法就越有创造性。” 在问题解决的理论中,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顿悟的过程,并且是没有经过系统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推理和检验就得出的极其准确的决断,就像牛顿曾经由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顿悟出万有引力一样,在冥思苦想一无所获之后,突然就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得到启示,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的生成智慧也是这样。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教师的生成智慧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
那只幸运地创造了历史的苹果,对于牛顿来说是偶然的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事实对于任何人都是偶然的,但是同样的事实对于有不同准备的头脑却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生共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这样,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在中班主题活动“快快慢慢”的实施中,幼儿以为乌龟就是餐桌上常常能见到的那种甲鱼,这一现象,被老师有意无意之中搜索找寻着的眼睛所捕捉时,就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由此引申出了甲鱼和乌龟的对比,幼儿从不同的途径寻找资料,从各种角度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幼儿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学到了学习的方法。但如果这一现象被一双漠视的目光看到,那么结局可能就大相径庭了。好个难能可贵的“灵机一动”!我们遵循当时的思路发展的线索向前追溯,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根本前提,是教师具有一双智慧的、准备接受幼儿可能出现问题的眼睛。这样的事实,在我们的活动中每天不知道要发生多少起,然而它们往往都像是流水一样地消逝过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没有尖锐而迫切的问题意识,因为我们行为处事过于按部就班、过于追求直接的效应。也就是说,要有智慧的行为,先得有智慧的眼睛和追求智慧的头脑,有一颗敏感的心。
2、教师要融合全部的目标,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有效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不可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有效的、尤其是灵活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某个特定领域中可以称之为“专家”的标志,其基本条件是:“在某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并且这些知识的储存都必须精细加工和组织化,以便需要时很容易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迈入“专家”的行列?我认为首先需要充实的是各种的基本指导精神——教育目标。而这教育目标不是单一的或是分科的,而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全体的掌握,然后在具体的情景中便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产生不同的对应措施。这一目标包括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要求、不同领域的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教师形成良好的“目标意识”,也能使教师在具体的问题中及时调整行为、及时生成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小班主题“落叶飘飘”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带幼儿到户外拾落叶,一片泥地吸引了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孩子们,他们兴致勃勃地在泥地上寻找着,一棵稚嫩的小草、一只不知名的小虫都能引发他们的惊叹,孩子们完全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若在以往,教师大多会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千方百计地把他们“诱骗”或“强拉”回本次活动的正题上,但是由于对幼儿全部目标学习使教师对幼儿的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感到与拾落叶相比,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和自主研究的劲头是教育者追求的更高目标,于是在那一天就拉开了自主探索活动“泥土香”的主题活动序幕,玩泥巴、跟踪小虫、泥土下的秘密等一连串新奇有趣的活动便在幼儿身上自发生成了。后来教师在小结这一活动时就在想,若不是“胸中装着大目标,眼里关注小目标”,也许这个生成活动就会扼杀在萌芽之中了。
3、教师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够恰当地筛选和提升信息。
现在我们有很多老师觉得孩子的生成活动很难把握。首先是一个定位问题:怎么样的活动才算是幼儿的生成活动?孩子生成的东西很零散很难组织时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在实施中班主题“运动身体”准备区角活动材料这一环节中,一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天线宝宝的玩具。外形美观、形象逼真的天线宝宝,立刻引起了一群小朋友的兴趣与关注,他们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天线宝宝动画片中的内容,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集中在这样一个主题上了。
教师应对策略实录:因为我没有看过天线宝宝的动画片,所以在孩子们兴致勃勃交流时,我只是一个耐心的听众。我大致数了一下,大概有12个左右的孩子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自然而然地围在一起。我就让他们一起转移到一个相对封闭的区角继续他们的话题,并很投入地听他们介绍交流电视剧情。于是,一开始大家吵着说的状况慢慢改变了,玩具的主人还有声有色地介绍他的天线宝宝的本领。我认为,像这样一个由部分幼儿引发的活动,可以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展开,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参与。我在简单了解了动画片剧情后认为这种类型的活动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一般,让孩子自由交流一段时间满足了部分孩子的即时兴趣之后活动也就可以结束了。
案例二:当大班实施主题“动物,我们的朋友”时,在儿歌《小熊过桥》这一活动中,当孩子们回答说是小鲤鱼帮助小熊过了桥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还有办法帮助小熊的,把桥造得稳一点,小熊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其他孩子马上热烈地响应起来,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办法,有的说:“最好不要用竹子做桥,竹子又圆又滑的,用大一点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说:“把桥造得大一些,桥上不留缝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会害怕了。”还有的说:“我认为用石头做桥最好了,又稳又安全。”就这样孩子们围绕“造怎样的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教师应对策略:本来很平淡的一个学儿歌的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孩子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着“造怎样的桥最合适”,话题进而深入到“我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他们热烈地讨论着、比划着……这时,教师也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和他们一起讨论起来,说到了竹桥、水泥桥、木桥、铁链桥……想到了拱形桥、斜拉桥、荡桥……于是,有关桥的主题产生了。当我们谈论得意犹未尽时,我和孩子们商定:回家后我们一起分头去找有关桥的资料,把更多的精彩内容告诉大家……
评析: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来自孩子中间的生成活动。一个是来自于一日活动的寻常时刻,一个产生于教师的预设活动。教师在这两个活动中都用接纳的意识面对孩子的生成活动,并热情积极地以一个学习者、建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最可贵的是教师在支持、参与、提升的过程中对活动形式、内容进行了价值判断,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延伸,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孩子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在我们教师的深情关注下,孩子的自发生成活动是层出不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活动都必须轰轰烈烈地推进和展开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判断、筛选和提升,应该努力做到把最宝贵的、最有意义的东西给予我们的孩子。
4、教师要关注不同的事情,有多变的回应策略。
教师要关注不同的事情,是指在同一个时间里注意不同的事情。幼儿教师不可能享有牛顿那样的闲暇,可以一天到晚都思考一个问题而不干别的事情;而且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产生,不能完全是头脑中的顿悟,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教学场景,而往往是从什么地方产生问题,就从哪里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且就在同一个地方来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一边做着日常的事情,一边不放弃对于以前所产生的问题的关注。所有不曾解决的问题,悬在教师的心上,成为一根十分敏感的“弦”,只要碰到合适的刺激,就会一触即发,豁然开朗,产生顿悟。
在面对时时出现的幼儿生成活动,我们教师的回应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回应的策略有许多,包括倾听、鼓励、把问题转移给孩子、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技术支持等等……教师的回应策略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遵循两个优先的教育原则,支持和推动孩子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满足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
5、教师要积累充足的经验,养成反思的习惯。
如何面对错误的答案?如何对幼儿进行强化?幼儿在操作中兴趣转移了怎么办?什么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在什么情境下应采取什么行动的模式”,即只要明白了问题情境的性质和意义,就能够马上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可行的方案,教师就能及时、有针对性地生成智慧,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幼儿在活动中发生兴趣转移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不同的情境,从幼儿兴趣转移的原因来说,一般可能有:出现了毫不相干的突发事件、操作中出现出乎意料的结果、幼儿根本不感兴趣或是幼儿自身年龄特点造成等。从兴趣转移的人数来说:个别幼儿发生转移但未影响集体;部分幼儿兴趣转移,对集体的影响短暂;大部分幼儿兴趣转移了,集体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从导致幼儿发生兴趣转移的诱因方面来说,也可能出现:有价值的诱因、无价值的诱因等等。这么多的情况会使老师在反复多次的重复应对中获得经验,从而归纳出可行的一套办法,帮助老师生成智慧、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日常的教育活动就象一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环环象扣,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幼儿让教师应接不暇,如果不反思,它们就会象流水帐一样在老师的脑海中流过,因此,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一个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富有智慧的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活动开展的成功吗?”“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活动中我还可以怎样引导?”、“如果换一下提问方式会有什么结果?”……这些问题在老师回忆时不断出现,帮助教师反思、更改策略,从而生成智慧,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能及时地生成有效的活动。
6、教师要合理规划和调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要想成为智慧型的教师,我们在关注幼儿生成活动的同时,必须还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为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衬托、相映成彰的。很多老师担心过多关注了幼儿的生成活动就会影响了共同性课程的进展,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控来解决的。
首先,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之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幼儿会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活动,教师也就能比较及时地、到位地提供相关信息、给予适时的支持和推动,并及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到教师预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这样就形成了预设中有生成,生成后再次预设的循环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教师预设的活动与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
其次,我们更应考虑到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在生活、学习能力的发展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的。各年龄段的孩子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就好比在乘同一线路的公交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站点下车观赏风景……但无论怎样都其实是围绕着一根主干线在拓展与延伸……教师应该在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幼儿情感需求的同时,牢牢把握年龄特点和发展一般规律,掌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充分合理地体现教师引领作用。因此,我们也就应该不会再因为在预设和自发中难以取舍而困惑了。
面对幼儿的生成活动我们有过迷茫、有过担忧更有过争论,生成智慧作为教师的一种高级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教师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要随时准备并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再有目的地抛还给他们,需要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和不断反思。只有当我们教师具备了可以及时反应、把握并能有效实施的生成智慧,我们才能够真正走进儿童自我建构的充满色彩和旋律的世界中。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一道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特风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而神往!我相信,教师的生成智慧必将有助于我们对幼儿园新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使我们的课程改革产生质的飞跃。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从幼
- 从幼儿园调查表谈家园合作 2013/01/26
- 从幼儿园的“厕所文化”谈开去 2013/01/19
- 从幼儿园学到的 2013/01/06
- 从幼儿园活动区看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 2012/12/12
- 从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视角审视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2012/12/0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