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

来源: data.06abc.com  0人参与

一、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本世纪以来 , 越来越多的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认识到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巨大影响。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 (Bronfenbrenner,U) 认为 , 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 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 ,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基于勒温的著名的 “ 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 这一公式 ,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 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 即 D=f(PE) 。其中 ,D 指 De-velopment( 发展 ),P 指 People( 人 ),E 则指 Environ-ment( 环境 ) 。这个公式将时间这个因素也暗含在其中 , 将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

布氏的理论对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在其提到的小、中、外、大几种环境系统中 , 小环境系统的定义是 :“ 小环境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以及人际关系模式。这些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这里所说的环境 , 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 , 并且 , 该环境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征。同时 , 它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系统的其他人。 ”(Bronfenbrenner,U,1989) 。小系统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浓厚的兴趣。对幼儿来说 , 因其年龄小 , 活动和思维的独立性还很弱 , 还不会自己主动地、自觉地选择、影响周围的环境 , 因此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会更大。由于在幼儿期 ,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时间最多、最长 , 与周围人 ( 如父母、教师、同伴等 ) 的接触也最多、最密切 , 因此 , 这是对幼儿最有直接影响的、影响最大的两个小系统环境。近年来 , 研究者们从其理论出发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所处的其他小系统环境对幼儿行为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 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

众多研究表明 , 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空间使用状况对幼儿行为会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拥挤状况、活动空间的分隔和设备安排、户外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 , 等等。活动材料的数量、种类、类型和陈放的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 , 幼儿园的心理、社会环境 ( 也即精神环境 ) 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在整个教育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因此 , 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 通过塑造环境来更好地塑造人。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了幼儿园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运用的方方面面。为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培养 , 必须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给幼儿一个优美、安全、卫生的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具备美观、安全、卫生的特征。这是大家很容易想到的 , 也是很多幼儿园和教师已经做到的。但是 , 在这一点上必须要把握好度。须知过犹不及 , 当前有一些幼儿园和教师过分重视对活动室等场地的美化、装饰 , 把孩子周围的环境弄得过于五彩斑斓、花花绿绿 , 这实际上不仅不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积极作用 , 反而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分散。有时 , 带有过分刺激性色彩和过于复杂、美观的布置还会引起幼儿烦躁、不安的情绪以及其他不适行为。因此 , 幼儿园室内外的布置和摆设应以美观、简单、和谐为原则。

2. 活动空间的设置活动空间是幼儿和教师 , 幼儿和幼儿发生交往 , 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活动空间的设置上 ,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活动室空间的分隔。在活动室内 , 幼儿的活动空间通常划成若干个活动区域 , 以便幼儿开展不同的活动。它应当有利于幼儿的交往和与教师的交流、接触。目前 , 我国幼儿园较为流行的分隔方法是活动区 , 例如认知、积木、图书、音乐舞蹈、娃娃家 , 等等。这种分隔活动空间的方法自有其优越之处。但在实际工作中 , 教师往往规定区与区之间不能相互随意往来 , 而且每个区严格限定人数。这样 , 致使活动区常常成了限制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进行交往的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 , 非常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加以研究与改进 ,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 , 在室外活动空间方面 , 不仅要考虑大、中、小各班的活动场地的划定 , 还要重视全园公用的、混合场地的使用 , 以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例如 , 有的幼儿园将室外的公共大型器械场地定期向全园开放 , 设置若干个点 , 每个点都由一二名教师进行指导、监护 , 让每个班的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点和伙伴加入活动 , 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室外场地的安排和使用方法。

其次 , 要考虑空间密度和组内人数的规律。空间密度是指在活动场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 , 每单位面积参与活动的幼儿的多少。这是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发现 ( 朱家雄 ,1996;Smith,P.K,1982;Loo,C.M,1972), 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高于一定的界限 , 会使幼儿在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较多地产生消极的社会性行为。因此 , 在创设环境时 , 要注意适当的空间密度 , 避免过分拥挤的状况。当然 , 每个组的人数应当是足以引起儿童丰富的交往行为 , 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积极社会性行为的产生。

最后 , 活动空间的大小应当能符合幼儿的多种需要。在一个适宜于社会性发展的环境中 , 既应当有适用于全班集体性活动的大空间 , 又要有能让几个幼儿一起活动的中空间。如果有条件 , 还需要能让个别儿童单独活动的小空间。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 , 应当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小而安静的私密空间。它在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和其他一些情绪情感的需要上是相当重要的。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间可以通过对活动室整个大空间的分隔和变化来产生。例如 , 有的幼儿园里现在将放玩教具的柜子、架子改成活动式的 , 搬动自由 , 这样就很容易进行空间的重组。

3. 活动材料的设置

活动材料的种类、样式、数量配置关系和陈列方式等都与幼儿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里主要谈谈材料的数量、种类及其性质 3 个方面。

首先 , 应为幼儿提供适宜功能、种类的活动材料。幼儿园的活动材料按其经常的功能、用途可以分成学习类、音乐类、美工类、游戏类和操作类等等。据目前的调查表明 , 在幼儿园中使用率较高的是学习类、音乐类、美工类等材料。对游戏、操作类材料使用率则较低。而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 , 更为起作用的是游戏及操作类的材料 , 因为在运用游戏、操作类材料的活动过程中 , 幼儿能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模仿、协商、指导、互学等交往。而且 , 不同种类的活动材料还会引发幼儿不同的行为。因此 , 玩教具的设置应以促进幼儿间的积极的交往与交流、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和情感的发生等为重要目标。

其次 , 要提供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研究表明 , 在活动面积较大和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下 , 儿童表现出来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都低于活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况下产生的类似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给予幼儿的材料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让这些材料真正地发挥作用 , 提高其利用率。据《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的调查表明 , 在 8 大类玩教具中 , 很多幼儿园其利用率还达不到 50% 。这反映出 , 在我国大部分幼教机构中 , 玩教具本身的数量是充足的 , 但其利用率却不高。这就等于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 , 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另外 , 教师应根据各个年龄班幼儿游戏活动发展的特点 , 分别提供适宜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例如 , 小班幼儿大都处于平行游戏或独自游戏的阶段 , 教师就应多准备一些相同种类的玩具和其他材料。而到了中、大班以后 , 则应更多地为他们准备、提供适宜于发展合作性游戏的活动材料。

三、精神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虽然是无形的 , 但却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就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 , 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中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 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创设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 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规则与行为标准。创设人际环境的中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它具体包括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同伴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

1. 教师与幼儿的交往

教师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指导者。除了教给幼儿正确的、适宜的行为方式与规则以外 , 教师自身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其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注意 :

首先 , 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这是建立师生间积极关系的基础 , 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 , 不对不招自己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 , 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 善于对幼儿作出积极的行为反应。

其次 , 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 , 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 , 允许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 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这种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民主教养态度和方式能使幼儿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受到尊重和鼓励。这样的教养方式能使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 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大胆、自信 , 同时 , 对幼儿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都较好。

再次 , 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 , 要尽量采用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例如 , 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轻拍脑袋、肩膀等。在师生交往中 , 应尽量采用这类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的方式 , 用身体接触、表情、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 , 最好保持较近的距离和保持视线的接触。恰当的眼神、表情的使用也能使幼儿对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有更为明确、深刻的体会。

2. 幼儿与幼儿的交往

虽说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群体的自身特征决定的 , 但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教导和自身的努力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背景 , 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根据我国目前幼儿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实际 , 由于家长溺爱等造成的种种问题 , 教师应当让幼儿在交往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 共同交流思想与感情、同伴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礼貌待人等。这主要靠教师提供积极支持的环境气氛 , 提供社会性交往的活动机会以及通过积极的教导训练来进行。

(1) 引导幼儿学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

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差 , 尤其是自身还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 , 对他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等不善于察觉。缺乏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了解 , 这就会导致帮助、合作、关心、抚慰、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缺乏。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向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 有利于同伴了解别人的各种需要 , 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并且 , 也能使得到帮助行为的幼儿学会正确的反馈方法。为达到目的 , 教师在平时应让幼儿相互说说对某件事情的感受 , 学会观察他人喜怒哀乐的表情 , 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等。

(2) 建立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

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关心人的行为方式 , 让全班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是良好精神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幼儿在你碰我 , 我碰你的拥挤状态下 , 没有相互嚷嚷 , 也没有向老师告状 , 而是相互礼让、询问关心时 , 说明这个班已经有了较好的班级气氛。这是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基础。这样的教导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例如 , 游戏时要玩具共享 , 不能抢夺 ; 不小心碰倒别人时 , 应赶紧把他 ( 她 ) 扶起来 , 并帮着掸掸土 , 说 “ 对不起 ”; 而当自己被人撞时 , 也别得理不饶人 , 更不能因此又去打别人 ; 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 “ 请 ”“ 谢谢 ”“ 对不起 ” 等用语。教师要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 , 并通过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 , 使其得到更多的交往成功的愉快感 , 以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

3. 教师与教师的交往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具有多重的影响。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具有多重的影响。

首先 , 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进行同伴交往和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教师教给幼儿要互相关心、帮助、抚慰、进行合作等行为 , 如果教师自己也做到了 , 那孩子就更容易产生这种行为方式并且长期稳定下来 ; 反之 , 如果教师之间是漠不关心、人情冷淡 , 那么教师再怎么强调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 , 其效果势必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 教师自身交往的适宜与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次 , 教师间的交往涉及到班级、幼儿园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气氛。教师间如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 这还会给班、园带来一种温情的气氛 , 容易激发出积极的社会性行为。幼儿也会从中耳闻目染 , 不仅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 , 也能学会正确、适宜的行为方式。所以 , 在创设精神环境时 , 要注意小至一个班的主班老师与配班老师 , 大至全园教师和全体教职工之间的交往 , 都应当成为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榜样。

除了人际环境以外 , 幼儿园的日常规则、一般行为标准也是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这里的日常规则是针对幼儿园日常活动与教学中经常要遵守的那些规定而言的。例如 , 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听讲 , 使用玩具时要分享、谦让 , 接受别人的帮助后应当道谢 , 等等。向儿童提出规则和行为限制是出于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以及帮助儿童学会自我控制的目的。通过这些规则与限制 , 儿童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交往中一些基本的规则、限制有一些体验和感性认识。而一般行为标准指的是幼儿进行哪种行为会受到同伴的接受、老师的肯定。例如 , 教师在幼儿初来幼儿园时就明确向幼儿给出这样的信息 : 打人、骂人在幼儿园是不可行的 , 没有人会喜欢 ; 而关心、帮助别人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 小朋友也会高兴等。这些规则和标准在教育活动中应当作为一种前提输送给幼儿 , 从一开始就要非常明确 , 并要一贯地执行下去 , 使幼儿在具体、真实的交往活动中得到运用和体验。

实际中 , 幼儿的发展并非单纯受幼儿园一种环境的影响 , 他们同时还接受来自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种环境的影响。而且 , 各种环境之间也不是独立、静止存在的 ,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 其作用过程和关系又形成更大的环境系统。在布朗芬布伦纳所提到的小环境系统中还包括另外一个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环境 , 即家庭。家庭环境 , 包括其社会经济地位、人员构成、相互交往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等 , 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导向作用极其重要。教师虽然不能像创设幼儿园环境那样去设计和塑造幼儿的家庭环境 , 但在其教育过程中 , 一定要注意到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影响 , 并且应努力向家长灌输和宣传适宜、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 建立密切的家园联系 , 以影响、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在这一方面 , 教师在改变幼儿家庭的精神环境上是大有潜力可为的。这需要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入手。教师要深入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其与幼儿的交往方式 ,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适当的感染与影响。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终身学习关照下的挪威学前教育政策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