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发展
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发展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的基础, 也是启迪幼儿思维, 激发幼儿兴趣的源泉, 促使幼儿在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相互作用中感知、理解、创造的源泉。于是,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做有心人, 时时捕捉机会,经常寻找发现纷繁多变的声音和多姿多彩的形象等音乐资源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生动素材, 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各种声音,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让物体发出声音, 引导他们分辨声音的异同,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声音的强弱, 节奏的快慢与音色的变化, 逐渐提高幼儿听觉的敏感性和音色辨别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 帮助他们构建音乐经验, 如幼儿学习节奏的强弱变化时, 教师先把节奏卡排成一列“火车”, 然后引导幼儿模仿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一轰隆轰隆“,轰”是强拍,音量大“,隆”是弱拍, 音量小, 三拍子的节奏就“轰隆隆”即强弱弱, 二拍子的节奏是“轰隆”即强弱。又如, 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碗或盒子等, 使其发音而感知音准的高低。这样幼儿学习兴趣浓、情绪高, 掌握节奏强弱快, 辨别音准能力强。
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就是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从情感入手, 是引导幼儿进入音乐天地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善于把音乐活动这种特殊的语言融合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之中给幼儿提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机会,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让幼儿真正体验到音乐活动的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根据幼儿实际需要, 积极开展“每周一歌”“每周一舞”活动, 让幼儿把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感兴趣的歌、舞、乐曲带到班上进行展示, 与同伴分享交流, 并鼓励幼儿争当“小老师”将好的音乐作品“教”给同伴,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乐此不疲地学习音乐。另外, 幼儿对艺术作品情感的理解有一个主动领悟的过程, 教师还应在艺术作品与幼儿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体验”之桥, 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作品的情感, 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活动“扑蝶”中, 活动前带幼儿到操场上玩游戏, 结伴捕捉“蝴蝶”, 注意观察伙伴们在捕蝴蝶的各种样子, 体会捕捉蝴蝶时的情绪变化,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 在活动中幼儿感觉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很高, 一会地追蝴蝶、一会儿上下扑蝴蝶、一会儿捉蝴蝶……扑蝶的场面表现得活泼有趣、丰富多彩。
营造自在、有趣、丰富的音乐环境, 是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达、创造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里进行音乐活动, 幼儿就会感到快乐和安全, 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选择、探索、发现、表现音乐, 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 寓音乐欣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有选择地播放不同性质的乐曲,让幼儿自由欣赏、演唱、表演或伴随音乐画画、游戏、生活等, 使音乐深入幼儿的生活, 让幼儿置身于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熏陶。同时,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确立以幼儿为主的思想, 大胆以探索性的活动方式取代模仿式的活动方式, 从“问题情景”“问题材料”出发, 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创造的环境, 使幼儿的学习兴趣直接指向对材料的探索性、创造性的操作, 并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 顺利地把幼儿带入音乐活动之中, 以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从多维角度去探索去发现,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音乐让幼儿轻松地感受音乐, 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对创新始终充满信心。如:在节奏乐“多变的天气”中, 活动前教师与幼儿共同搜集生活中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物品, 利用这些丰富而又生活化的材料,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 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探索和体验, 尝试玩不同的物品, 想办法让它发出不同节奏的声音, 并用相应的节奏卡表示, 把生活中已有的节奏与他们接触到的音乐节奏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 鼓励幼儿用一种“乐器”进行多种表现, 通过不同动作来表现不同的天气, 既能发出下雨的声音, 又能发出打雷的声音, 并编出相应的节奏来表现多变的天气, 幼儿共编出十几种节奏型。正因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动手操作的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充分探索的时间、空间, 让幼儿学会了在探索中学习, 表现出自我探索和自我创造的积极性, 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等活动中, 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手工材料
关键词:音乐
- 音乐教研“学有所用” 2014/12/17
- 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2013/04/21
- 音乐舞蹈教育活动初探 2013/04/21
- 大班音乐活动:聪明的孩子和笨老狼 2013/07/21
- 大班识字游戏:动物音乐会 2013/03/03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