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儿童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世界中,周围环境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形式,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性潜能,只要得到适时的科学开发,就能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而且创造力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能越大。从幼儿一入园就给予数学方面的认知条件,进行一些初步训练,会使其思维和创造力获得不断发展。长期以来,幼儿园数学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教师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视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进行了“数形结合”教学的尝试,并从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的教学氛围
在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处处充满竞争,不知不觉中,这股浪潮也袭进了幼儿的生活中。教师往往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竞赛、比赛等手段来刺激幼儿,但却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能力强的孩子积极踊跃,能力差的幼儿无动于衷,逐渐失去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何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在数学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活动形式,减轻了孩子的压力。例如,我更注重幼儿的“自我超越”、“拇指奖章”、“星星树”代表不同程度的进步,对幼儿的“我敢说”、“我会说”等点滴进步也给予肯定。孩子们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更加自信了,能够积极动脑,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们慢慢地喜欢上了数学,能够主动地亲近数学了。
“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构成的,一个是数,一个是形,数抽象,形直观。数学就像一棵树,它是从数和形这两类基本东西里生长出来的……”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将数与形结合,也就是将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结合。从形象的几何组合图入手,幼儿不但感兴趣,而且更易于接受抽象的数概念。为了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制作了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数字娃娃,它由1~10的10个数字组成。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位“新朋友”,孩子们都高兴得拍手欢迎。“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认识新朋友,看看它长得什么样子?”通过观察,幼儿很快便发现:“数字娃娃的帽子是数字3和1……”“它的嘴巴是数字2……”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很快复习了1―10的数字。以后的计算课中,我还经常“请”出数字娃娃,通过帮助数字娃娃“解决难题”、“怎么办”等有趣的情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每节课环环相扣,轻松、有序地进行。又如在几何图形组成的“猫捉老鼠”图片中,让孩子在欣赏中感知:花猫是由多少个图形拼成的?老鼠里藏着几个三角形?谁用的图形数量多,谁用的图形数量少……在欣赏数形结合的图片时,使孩子感受到了数学的独特美,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提高幼儿操作活动的“自由度”,做到寓教于乐
操作活动之所以成为幼儿园数学教学的首要方法,在于动手操作时,能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这种思维上的探索活动便是操作活动的目的。这里所说的“自由度”,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指在幼儿操作时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目前,许多教师已注意到在教学中运用“操作法”:他们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但整个教学过程中却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操作过程也由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机械地操作,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的机会。在简单的“图形分类”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拿出一个图形,让幼儿再拿出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图形,这样的教学不会给幼儿带来任何发展的空间,幼儿只是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因此,我准备了很多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和幼儿一起去认识、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颜色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幼儿会发现图形会有这么多的变化,然后,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分类盒里给图形分类,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获得分类的有关知识。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有的教师是这样安排操作活动的: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请幼儿拿出三角形,听教师讲解三角形的特征。同是这个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出示幼儿已认知的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请幼儿区别其不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然后引导幼儿在一些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拼贴各种图案。这样,幼儿便能通过亲身的操作,获得有关三角形的感性经验。
又如在“会变的图形”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形状的彩纸,让幼儿自己折叠、分割图形,看谁变的图形最多。通过幼儿亲自动手实践,很多幼儿都能总结出:把纸对折的次数越多,得到的图形就越多。在“比比谁的图形多”的活动中,让幼儿对自己剪出的图形进行了计数,最后让幼儿把剪好的图形拼合成了原来的大图形。整个活动充分保证了幼儿操作的“自由度”,使幼儿在愉快的剪剪、折折、拼拼中认识了图形间的简单关系,加深了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但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理解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探索能力、观察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当发现有的幼儿有所创新时,教师要适时向其他幼儿介绍其新思路,并给予肯定,使幼儿在自信中创新。在“图形变!变!变!”活动中,幼儿能用各种图形拼贴出形态各异的图案。“这是奥特曼!”“我拼的是万能钥匙!”看着一幅幅内容不同的图案,不由感叹孩子们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正如马拉古齐的一首诗所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我们应视幼儿为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和表达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在数学教学中,我以鼓励、引导为主,为幼儿创造尝试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做,手脑口并用,使幼儿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
在每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我引导幼儿讨论自己获得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归纳,促使物质活动向思维活动转化。对问题的讨论既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也可根据幼儿反馈进行。如在“认识3的相邻数”活动中,我让幼儿在复习2的相邻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为每组提供1―10的数字模型,各不相同的小图片若干套,请幼儿进行尝试。在分组讨论时,因有两名幼儿说“3的相邻数是1和4”,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2和4离它最近,3的相邻数是2和4……”“2比3少1,4比3多1,所以……”有的孩子还在黑板上操作起了自己的小图片为大家验证,还有的孩子发现了相邻数的规律……一个简单的相邻数的认知活动,却让幼儿受益匪浅。
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原本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感性的知识。让我们引导幼儿积极地去尝试,去发现,让幼儿喜欢数学,探索数学,充分地发挥其创造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