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儿童攻击性的起因及控制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chuicy 感谢 chuicy 上传 0人参与

一、心理学对攻击性的认识和研究
“老师,XXX又打人了!.”“XXX把XXX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战争,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孩子之间的打斗、争吵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的确,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二个影响源都可能引起攻击。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的是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幼儿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
二、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有研究者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园小、中、大班270名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类型及年龄差异进行了考察。根据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观察记录,归纳了儿童攻击的8种起因,包括获取他人的物品(玩具、事物或图片),保护自己的物品,争夺空间(座位、活动场所),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引起纠纷,操纵他人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无故挑衅、欺负他人以及报复还击(在受到他人的伤害、干预后对他人进行攻击)。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
1.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
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星期只有一个目的――满足基本需要,如果他感到饱了、清爽和安全,那么他就会觉得,周围的世界是井井有条的:如果他饿了、尿布湿了或者被成人冷落、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因此在儿童小的时候让他们感到安全是特别重要的。“应当任孩子哭闹而不去管他,这样他就不会成为家里的小霸王”,这种看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为这样做使得孩子的信任感动摇,他们的不安和害怕心理就会增强。孩子们的求助的呼唤未被注意会产生不良的伤害。极端的例证就是,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对福利院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里的儿童患孤儿院症的较多,并且这些缺陷永远也不能得到弥补。原因就是他们受到的关心较少,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他们不再信任他人,对别人产生敌意,攻击性强。
这些心理学上的认识应当给我们一些启发,因为人们对一个大哭大闹的孩子作出的反应往往是不予理睬,以示惩罚。但是如果父母对婴幼儿的气恼、大哭给予爱抚、安慰并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那么儿童对世界的信任感也得到加强。另外,那些因长期得不到关注而产生的对他人的怀疑和敌意也得以避免。
2.挫折感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开始时,实验员送来许多诱人的玩具让孩子玩。但不到10分钟,正当孩子玩的兴高采烈的时候,实验员就打断了他们,将玩具收起来,放在金属丝网的后面(这些玩具看得见却摸不到)。这时有些孩子的反应非常强烈,他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冲实验员喊叫,用脚踢金属网……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挫折的一种反应。
在孩子生活中,可能使孩子产生受挫感的原因,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主要是父母或他人给予的拒绝所造成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实际上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攻击的发生也并不总是以挫折为前提。儿童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回避、哭泣、寻求他人安慰等。攻击行为只是其中之一。因此,通过儿童是否受挫折来预测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不准确的。但这个理论至少让我们了解到儿童可能会以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挫折。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他可能通过攻击他人或自我惩罚来发泄情绪,也可能出现一些积极的反应,如创造发明等。值得注意的是,令人不快的经历不一定直接产生后果,然而经历挫折的情绪日积月累,达到一定极限时,情绪就会发泄,哪怕很小的事情,甚至只是回忆起不愉快的情绪,都会变成攻击行为的诱因。因此,为了预防和降低儿童的攻击行为,我们可以适当地训练儿童使用积极性的策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事件。(具体的应对策略我们在以后将做进一步探讨)。
3.消极事件
挫折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攻击,它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可能引起攻击行为的消极事件还有受到他人的身体攻击、言语威胁、侮辱以及物品的剥夺。
4.预期的“奖励”
经常会看到儿童的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他们互相抢夺玩具,动手打人,目的是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保护自己的物品。孩子得到了自己的物品,同时也体验到胜利感,这些都可能使儿童的攻击行为得到强化。儿童具有认识能力,能够预料到通过攻击手段可能达到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为达到某些理想的结果而发动攻击(如夺取他人的物品、在同伴中取得地位)。
另外,有些“奖励”是人们预想不到的。举个例子来说,5岁的皮皮在客厅里玩,爸爸在看报纸,时间已经很晚了,爸爸催他去睡觉,他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你要是不去,我可要打你屁股了1”爸爸吓唬他。“那你现在就打吧,然后我就可以去睡觉了。”
皮皮反驳到――他把学习心理学整个一章的内容概括为这一句话。孩子受到长期冷落的时候,他宁可忍受受罚的痛苦来获得关注。这种有意作出攻击行为,希望别人给予关注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存在:同伴的哄堂大笑或注视,足以使捣蛋者接着把坏事干下去。要防止这类攻击行为是很困难的,有人建议不理睬他们,然而,父母不予理睬的态度往往又被孩子理解为对他的攻击行为的默许,这更加强化了他的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强化了儿童的行为?包括通过攻击行为得到了自己的物品和胜利感、受害者的痛苦和气愤的表现、孩子的消极抵抗使父母感到失望、叫别人的绰号引起别人的气恼、他人对自己的各种形式的关注,包括受到惩罚等。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事先了解儿童的需要,防止适得其反,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5.榜样模仿
他人的攻击行为是激发儿童攻击的重要因素。榜样模仿和观察学习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攻击行为的学习也不例外。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倩倩在玩具小屋前玩过家家的游戏,她一会儿当妈妈,一会儿又当孩子。早上起床、吃饭、白天活动、上床睡觉,家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被模仿下来。但问题是,“妈妈”对“孩子”非常不耐心、易激动,“孩子”淘气的行为立即受到了惩罚。“孩子”对于“妈妈”的惩罚行为不时地反抗,一点也不顺从。过了不久,一个孩子过来想和倩倩一块儿玩,她不耐烦地将别人推倒,继续自己的游戏……晚饭时间到了,妈妈来叫倩倩去吃饭。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快回去洗干净!”倩倩没有理妈妈。用沉默来对抗妈妈,妈妈伸手将女儿拎起来,孩子尽力挣脱妈妈,气呼呼地跺脚……最后是以一记清脆的耳光结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倩倩在游戏中模仿了妈妈的暴躁行为,这使她在游戏和现实生活中都很粗鲁地对待他人。
幼儿常常把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作为榜样,成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父母往往认为勤劳、自信、大方和勇气等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但他们不愿意承认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因为自己的影响或教育。事实上,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模仿父母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6.教养态度及方式――不恰当的惩罚
恰当的惩罚通常会使孩子产生对攻击行为的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个效果,反而会起到增加儿童攻击行为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会模仿大人惩罚自己的手段来对待同伴。有研究发现,一个因打架而受到家长严惩的儿童,在家里表现十分好,但是一出家门就不同了。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用生硬的拒绝和严厉的惩罚往往会适得其反。
7.电视.
除了以上直接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外,一些社会环境因素值得我们注意。―电视节目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电视节目的内容对孩子行为有很大影响。如今,暴力场,面、争斗屠杀行为在所有电视和录银节目中很多,这些节目势必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敌视―切的观念.通过暴力行为,自己执行司法成为多数电视中的‘英雄”’的选择,尊重他人、宽释、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得不到提倡.在一些纪实报道中,媒体试图通过真实报道来教育或提醒观众,但谁又能知道儿童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过多的血腥和恐怖场面会让人习以为常,使还不能把握自己行为尺寸的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大人世界中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中,当他们之间产生冲突时,动手打人,甚至使用武器都显得顾理成章.
所以,父母应该尽早地教会孩子如何对待电视中的节目内容,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节目,一起观看,有些节目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
三、预防、控制和降低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策略
1.给孩子营造抑制攻击性发展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老师要教育孩子们互相合作。
2.同时给孩子立下明确的规范
当孩子违反了行为规范时,要耐心,不要急躁,更不要因为曾经多次提醒过而认为儿童是故意气老师的。儿童因为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当一个孩子打了人时,老师应该查明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然后再进行教育。
3.对犯错误的孩子要明确指出错误所在
孩子没有遵守规矩,首先要耐心并明确地向他指出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不要含含糊糊地批评并惩罚孩子。由于年龄小,孩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让孩子站到一旁去想自己曝儿做错了,不一定有利于儿童行为的改变,反而会给孩子造成情感伤害。
4.教孩子正确表达需求及感受。
一般采说,表达能力差的儿童较多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对他们,可采取反复示范及教导的办法;让孩子了解应如何表达并熟练“动口不动手’的社交方式。对他们的训练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活动:用委婉的口气请求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练习在向别人提要求时在句子后面加“好吗?”演剧:设计一些“表达自己消极情感’和“请求别人帮助’的剧情。
5.学会帮助他人,形成平等互助的习惯。
有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不了解应该如何正确地帮助别人,所以要让孩子学会了解他人是否需要帮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演剧;设计一些“互相帮助”的剧情。
6.观点采择能力调练
看图片:讲出受欺负小朋友的感受。*如果你被别人欺负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7.赞扬他人的训练。
鼓励儿童讲一些积极的事情,能够增加亲社会行为,而相应地减少攻击行为.活动;“指出小朋友的优点”。
8.负强化
以剥夺孩子喜爱的事物作为他出现违纪行为时可能受到的处罚,但要和孩子清清楚楚地讲明受罚的原因。使孩子产生约束力,减少攻击行为。
9.矛盾反应技巧
忽视儿童的攻击行为,强化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这种方法也能够抑制儿童的敌意和攻击行为。
10.不强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抑制他们的敌意性。
这个问题是很棘手的,一方面,我们希望儿童学会区分“我的”“你的”,学会保护自己的物品,另一方面,又不期望孩子去攻击别人。所以,我们在处理这种事情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有些父母为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坏”孩子的欺负,鼓励孩子对他们进行“反击”。实际上就强化了儿童采用攻击手段来解决问题。即使在自己家里,孩子们的攻击行为也常常得到强化。强化的方式自然不是直接表扬,但却是间接的承认。成人的默许、纵容和忍让使孩子不时地体验到成功,这就强化了孩子的攻击行为。因此,幼儿园要和家长沟通,在教育孩子时,态度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不能让孩子从父母或老师的不同态度中得到对不良行为的宽容。另外,不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坚持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不能没有原则地随意改变。当然,仅仅保持一致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应对方式。
11.榜样学习
当儿童看到一个榜样选择了一种非攻击性方法解决了冲突,并受到了奖励,儿童就会去模仿。直接教给儿童一些非攻击性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逐渐学会用类似的办法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这对经常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特别有用,他们由于经常实施武力来解决问题,而不善于作出友善的解决办法。
12.扩展孩子的人际圈
有的儿童对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百般示好,对不受欢迎的孩子毫不留情地排斥。适度扩展孩子的人际圈,可分散他对某些朋友的依恋感,可以运用小组活动,增加孩子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机会。
13.和家长协商双方互相配合,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与父母协商采用一致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儿童的攻击行为。
四、如何对待攻击性强的儿童?
1.找原因
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注意观察孩子‘般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现攻击行为。找出规律,分析原因。
(1) 什么时间
如果儿童在快睡午觉的时候容易发脾气,打别人,那么就要考虑儿童是否因为过于疲劳,或是其他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要注意在活动时稍稍限制一下他的活动量。并给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与家长沟通,保证孩子的夜间睡眠质量。
(2)什么地点
如果儿童经常在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情况下出现攻击行为,那就要考虑是否儿童在家里或幼儿园中受到不适当的重视。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温暖。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问题所在。
(2) 经常欺负某个孩子
如果儿童经常欺负的孩子是确定的,那么老师就要同时注意攻击的孩子和被攻击的孩子。教育攻击者的同时,也要教会被攻击的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常识。让攻击的孩子得不到想要得“奖励”。
(4)出于帮助他人的目的
在承认孩子帮助他人是正确的同时,明确告诉他攻击别人是不对的,并教他们采用正确的手段处理问题。
(5)抢夺他人玩具
了解其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和请求。帮助儿童建立平等互惠的观念。
(6)自我攻击
与父母沟通,查明父母关心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爱孩子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达和以物质的方式表达。要教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和同伴。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心里感受和愿望。
另外,还可以通过儿童“根据图片叙述故事”的方法来帮助教师找原因。
2.认识自己的动机
通过观察了解儿童行为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动机,儿童真正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3.说出自己的感受。
勇敢并正确地讲出自己的感受
4.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会孩子通过正确的途径调节自己的情绪。
5.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认识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6.对攻击性儿童进行行为训练.
当儿童出现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对其进行奖励;当他们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撤消他们想要的目标物,来抑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大班健康活动:我们身边的火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