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美术习惯培养的一次探索历程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unny 感谢 sunny 上传 0人参与

     大班老师在进行水墨画的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老师教给了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并要求幼儿执行时,发现有部分幼儿因为不能按要求使用毛笔而不敢创作;有些幼儿尽管按要求拿笔,但画起来很别扭;还有的幼儿直接说“这样拿笔太别扭了,我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老9币为难了,要不要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毛笔的姿势呢?其实,各年龄组老师都遇到过许多类似的问题,诸如“教师提的要求幼儿不能遵守,怎么办”,“不知道幼儿应养成哪些美术习惯,具体实施起来有困难”,  “怎样的习惯培养方法能不给幼儿造成负担”,“幼儿不能主动养成习惯,需要教师重复提醒,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美术活动习惯范畴,是大家所面临的共性困惑,需要共同解决。因此,我园采用了集体教研的形式共同进行行动研究。 

理论研讨——习惯是什么 
    这次研究我们采用了心理学意义上的习惯概念——“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行为的需要”,它给教师的原有经验带来新的冲击,引起了大家思想上的交锋。 
  “我们‘习惯于’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从没有从需要的角度去认识过习惯,这样的解释使我感到太意外了。”老师们还就此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需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需要?”  “需要是怎样产生的?”“如果习惯是需要,那是谁的需要?”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研组引导教师从了解需要人手,对心理学意义上的习惯概念进行深入的研讨。 
    “需要总是表现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倾向。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对“需要”的理论学习中,老师们发现“需要”与“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即只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需要。也可以说,如果外界的要求脱离儿童发展的已有水平或状态,就不可能被儿童所接受,也就不能形成儿童的需要。对“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老师们的理解是幼儿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是现有的经验,它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具体到美术活动中,它不仅指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还包括生理发展水平和美术能力的发展水平。 
  “状态”还有情景的意思,也即需要是在情景中产生的。由此,老师们明确了,习惯是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倾向,它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它具有情景性的特点,会因情景而发生,也会因情景而改变。 
    接下来,教研组织者鼓励教师将“(    )习惯是(  )需要,总是表现(    )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倾向,总是在(    )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中括号部分进行主语代词的填充。在这个有趣的环节中,老师们任意更改着不同的主语,“我”、  “你”、  “他”、  “小班幼儿”、  “童童”等。随着活动的进行,老师们恍然大悟,原来幼儿的习惯是幼儿的需要,总是表现幼儿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倾向,总是在幼儿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发现给予了老师们太大的惊奇,之后又是太多的感悟:  “以前我总是按一贯的工作经验去培养幼儿的习惯,还从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想过。这样的分析使我意识到习惯养成的主体是幼儿,老师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根据幼儿的需要、发展水平去培养幼儿的习惯。” 
  “习惯可以是每个群体或是每个个体的需要,习惯可以是不同的,它是富有个性的。” 
    至此,老师们终于理解了教研组之所以选择心理学意义上的习惯概念作为研究突破口的目的。这一阶段的研讨促使教师自主建构教育信念,进而实现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 

同感理解——体验创作活动 
    这里的同感理解,是指教师具有敏感的同感能力,总是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在研究中,教研组倡导教师进行了多次的“体验创作活动”。老师们转化角色,亲自进行绘画活动。这是体验幼儿行为意图的心灵活动,通过体验,教师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联系幼儿的创作情境,从而深切地感受到赞美、鼓励对于创作者的重要,绘画内容对于创作表达的影响,任何刻板的标准都会宣判幼儿创作表达的终止等。 
    同感理解,增强了教师对幼儿的珍视和接纳,她们将同感理解得到的感受,真实地落实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当老师们亲自使用毛笔进行绘画时,毛笔就是她们表达情感的助手,时而高高在握、行云流水,时而低垂紧握、抑扬顿挫,没有统一章法,一切随心所欲,它以最能辅助作者表达情感为宜。由此,也使老师们感受到开放性的材料对于拓展幼儿创造性表达的空间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易使幼儿感受创作的快乐,获得创作的满足。 
    关于画笔收放的问题,老师们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过去沿用的幼儿收笔习惯是“用完一根放回一根,保持桌面整洁”,对于这一贯的要求,老师们从没有提出过异议,而是照章办事,一丝不苟地执行。然而,在一次体验创作画活动中,一位老师通过亲身感受,对此提出了质疑,她说:  “我临摹吴冠中先生的《点线迎春》时,使用红、绿、黑、棕、白五种颜色的蜡笔进行反复覆盖式涂抹,极力想探索出先生画面中出现的油画效果。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对比,使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那种心情真是犹如享受一般。而就在一刹那间,我看到了堆在画纸前的蜡笔,下意识地想到,这个习惯可不好,还要求幼儿用一根放一根,自己都没有做到。于是,我把蜡笔都整齐地放在笔盒中,再重新拿笔尝试。然而,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简直是没办法集中精力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绘画中,心里的另一个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用一根放一根,保持桌面整齐’。为了找回刚才绘画时的心境,我放弃了对原有收笔习惯的遵从,依旧我行我素地取用蜡笔,我不希望用任何多余的行为打扰自己的绘画享受。”通过老师这样一段真情实感的讲述,我们都感受到不适时地收笔时间阻碍了创作的快乐、表达的流畅。过去的收笔习惯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教师的视觉舒服和管理的方便,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真正地满足儿童快乐表达的需要。现在,我们将幼儿收笔习惯更改为“绘画结束后能将画笔收放整齐”。收笔时间的调整,体现出幼儿在习惯养成中的主体地位。 

反思感悟——美术习惯培养原则与方法 
    “幼儿是习惯的主人,习惯的制定要尊重幼儿的需要,那么是否幼儿什么样的需要,教师都应该满足?譬如,幼儿绘画后不想收笔,这是他的需要,老师就应该尊重他的需要而不让他收笔吗?”教师的提问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  “幼儿是习惯的主人”实质是什么?经过思考,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引导教师从幼儿的视角实施教育,使习惯更加适合幼儿,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但幼儿的自主并不等于教9币的不管,幼儿的自主应该得到强化,同时教师的作用从来也不能弱化。因此,  “幼儿是习惯的主人”的实质是正确儿童观和正确教师观的综合体现。其次,教师在培养幼儿习惯中的角色是什么?我们认为,教师是观察者,要知道幼儿“在做什么”;是思考者,分析幼儿“为什么做”;是欣赏者,理解幼儿“这样做”;是引导者,促进幼儿“该怎样做”。因此,教师新角色的扮演更需要很高的专业化水平,是一种巧妙的隐退。最后,要细致地思考教师如何做好引导者,要明确尊重不等于放任。 
  “尊重”与“放任”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要。尊重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近期需要,更要着眼于幼儿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需要;而放任则是无原则地听从与满足,是典型的“只顾眼前”。澄清了两者质的区别,也就回答了对“幼儿不想收笔的需要”,教师不能一味地顺应,而要因势利导,根据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引导幼儿自主地养成适应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习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幼儿美术习惯培养中遵循以下原则: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强调“幼儿是习惯的主人”,重视教师在培养幼儿习惯中作为观察者、思考者、欣赏者、引导者的角色;情感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幼儿的情感需求为主线,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习’惯的培养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活动情境、不同的幼儿灵活施教; -致性与坚持性相结合,注重形成各种教育合力,如幼儿园各部门、班级教¨币、家庭各成员、家园之间等形成合力,共同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习惯。 
    遵从以上原则,实践中老师们灵活采用游戏情景创设法、材料提供暗示法、加强责任激励法、赏识鼓励支持法等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美术习惯。 

总结提升——师幼互动双向建构 
    教师在培养幼儿美术活动习惯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幼儿,改变着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着幼儿快乐地发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师幼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幼儿同样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达到双主体的不断发展。 
    教师改变自我——幼儿展露天性。  “幼儿是习惯的主人”,改变了教师固有的认识,使教师更加关注幼儿本性,尊重幼儿天性,凡事都要自问“幼儿的行为向我传递了怎样的发展讯息,我应该做什么”。教师在改变自我的过程中,幼儿展露了天性。如,在过去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出于“幼儿使用颜色的习惯不好会把到处都弄脏”的认识,尽量减少幼儿玩颜色的机会,通过现在的研究,教师会分析习惯背后幼儿的心理水平,了解到幼儿颜色视觉不断发展、喜欢颜色是各年龄段幼儿的共同天性,因此教师改变了行为,从阻止到倡导,为幼儿自由地与颜色亲近创造了各种隐性支持,如漂亮、宽松的小围裙,不同吸水效果、不同尺寸的纸张,不同材质及不同粗细的笔(海绵笔、棉签、毛笔等),等等。
    教师灵活创新——幼儿主动自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提倡“幼儿教师的工作应该富有创造性”。我们引导教师把握幼儿心理特点,科学地分析幼儿,在“本”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灵活创新,大放异彩。同样是培养幼儿“绘画后将画笔放回原处”的习惯,不同年龄班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满足幼儿情感需要,调动幼儿内部动机,促进幼儿自主性构建发展。 
    教师有的放矢一幼儿发挥潜能。对于习惯培养的新认识,促使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分析幼儿行为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以此来促进幼儿发挥潜能。如,教师通过对习惯分类的学习及对《纲要》各年龄班美术习惯的解读,改变了对习惯内涵的狭隘看法,认识到习惯不仅包括动作性习惯,而且包括智慧性习惯,于是在对幼儿的习惯培养中,注重了对幼儿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如,大班教9币根据幼儿喜欢探索的特点,提供多种材料和工具,供幼儿随时操作,鼓励幼儿创新涂色方法;在培养幼儿“材料用后放回原位的习惯”时,吸纳幼儿参与到材料和工具的分类讨论中,促进了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等等。(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幼儿园 安平)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瑞吉欧课程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