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浅析围棋对弈中的性格养成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dasy 感谢 dasy 上传 0人参与

    内容提要:围棋作为体育竞技项目,一直强调的是竞技性,而面对学龄前期幼儿,我们更重视的是幼儿基本人格的塑造。纲要中指出“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就象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针对好动、粗心的孩子;自卑、犹豫的孩子;任性、蛮横的孩子;骄傲、固执的孩子;我们在个体对弈中有区别地指导,让学棋的小棋手在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对弈中养成了沉着、不屈、自律的优秀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围棋、对弈、性格  
                                    
纹枰对弈,情致高雅,静中有动,有着无穷的生活乐趣和艺术魅力,在紧张的对弈比赛中,围棋培养人的平静、耐心、自律,以及掌握进攻与防守的分寸。一代宗师吴清源,14岁东渡扶桑,以一颗平常心在异乡奋斗50年,打遍日本棋坛无敌手,被誉为“昭和之棋圣”。而被冠以“少年姜太公”雅号的青年棋手李昌镐,以其沉着冷静的性情横扫韩国棋手,威震世界棋坛,16岁勇夺世界冠军,彪柄战绩,无人能敌。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上,上演了难以置信的十一连胜,与其在艰难困苦的农场上所铸成的不屈个性是密不可分的。
  
高超的棋艺,伴随坚强不屈、沉着、冷静的优秀心理素质,铸就了一颗又一颗的棋坛明星,而学棋的棋手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对弈中养成了沉着、不屈、自律的优秀心理素质,因此,围棋与性情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学龄前儿童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每个幼儿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个性习惯各不相同,纲要也指出“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就象良医治病,对症下药。而集体教育内容是难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因为一次有限的集体教育时间,是难以兼顾到孩子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千差万别的,必然是面向了一部分,而被忽略的一部分作为陪读则是一种“隐性浪费”。围棋对弈是个体操作活动,而且在我们大班围棋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好好利用这种个体对弈,因人而异,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有益的性格特征呢?在此,引用以下案例,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面对好动、粗心的孩子 
 
陈鹤琴指出:“儿童生来是好动的,他们喜欢听这样,看那样,忽而玩这样,忽而弄那样,忽而立,忽而坐,没有一刻的工夫能象成人一样坐而默思的”。而围棋对弈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坐而默思,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激化点,但如果让孩子爱上了围棋则另当别论了。我班的徐泽林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上课坐不住,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做作业时也常常做一半,漏一半,中班围棋课时更是把棋子乱扔,摇椅子插嘴。对弈的时候则常常下到一半就钻到桌子下面找不到人影了,小朋友不喜欢和他下,连他爸爸也不喜欢和他下。于是,我们给他讲一些围棋小故事,如“常昊学棋”、“天王的胜利”。围棋活动中又时常渗透一些小游戏,如“抢红旗”、“做地主”等等。所以,他又很喜欢围棋。在大班期初的时候,他缠着妈妈要报围棋小课。他妈妈于是多次找教练协商,最终报上了名。而我们正是利用了他这个爱好,在大班对弈过程中逐渐修正了他的不良性格特征。
  
首先,我们根据这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给他看动画片“围棋少年”,看江留儿学棋时的专注,下棋时的认真,在轻快的音乐下,电视镜头反复推进,徐泽林一下给吸引住了,很是羡慕江留儿,这时,我们告诉他,要想学好本领,一定要象江留儿一样认真,棋子不是用来扔的,是用来下棋学本领的。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棋谱,并在一些棋子上贴上了小老鼠,让他玩“黑猫警长抓老鼠”的游戏,如练习关门吃、枷吃,他由一步棋到两步棋,再到十步棋,渐渐领略了围棋的奥妙所在,变得更爱下棋了。最后,安排一些水平一般的小朋友与他对弈。这部分小朋友由于不太会计算,下棋时下得很快,而最后结果往往是徐泽林胜利。孩子都是喜欢胜利的,在这样的对弈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乐趣,觉得坐上半小时下完一盘棋是很快乐的一件事,现在,他常常主动找小朋友下棋,在对弈过程中还不断督促对方认真下棋,不要玩。在平时的集体教学中,他的坚持性、自控力也显著提高,他妈妈现在常夸他“懂事了、长大了。”他爸爸也愿意常常找他下棋了。
  
    2、面对自卑、犹豫的孩子。
  
有些孩子胆小、怯懦,事事依赖成人。如我班的朱忻怡、居智毅,画画时总是爱模仿旁边的孩子,在计算活动中更是东张西望,最后一个交作业单,说他们不会吧,问问又都会都懂,但他们就是喜欢看别人的,等别人做完了可以自己抄,有困难不会自己的解决,总是第一时间来找老师,唯唯诺诺,上课也不敢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对弈时,这种个性也很显著。他们面对其他对手,明明判断正确却迟迟不能确定。下棋慢吞吞地耗时间。如果这时有个人在旁边支招,他便甘心地做傀儡,不管对错。虽然在对弈之前我们也强调幼儿做到“观棋不语”,但是,观棋不语这一要求对幼儿来讲,显然太严苛,许多幼儿知道但却做不到,一些有主见的孩子不太容易被别人左右,但这些孩子就趋之若鹜,不再自己思考,丧失了围棋对弈的本意。
  
因此,针对这些容易受人指使,不自信的孩子,我们常常安排他们面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并单独一张桌子来对弈,没有旁人的干扰,也丧失了可以依赖的个体。刚开始,由于没有他人帮助,他常常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下完一盘棋,常常是干坐着耗。于是,我们给他们换九路小棋盘,两个幼儿面对面,玩“开花”游戏,即一个棋子被围住后提掉,从简单的提子吃子开始,再加上一些小奖励来诱导,渐渐地,他们觉得下完一盘棋也很容易。下完了,不管输赢,还有礼物。孩子都是喜欢表扬的,成人的肯定能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而对手不强也从一个方面提高了他们胜利的希望,因此,一次次的表扬,一次次的胜利,使他们建立了优越感,下棋也变快了。开花游戏越玩越熟练,这时,就让他们开大花,换大棋盘,给他们一定时间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下完就有礼物。现在的他们,做事变得有主见了,下棋时果断了许多,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渐渐养成。
  
    3、面对任性、蛮横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四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一家六口都围着太阳转。许多孩子在家任性惯了,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赢得起,输不起。有些孩子输了棋就大哭大闹,摔棋打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如我班的张浩炜、陈良宇,为了赢棋常常欺负别人,蛮横地把对方没死的棋子提掉,有时不顾一切地摆上两三颗,输了棋就踢人、打人,把棋弄翻。
  
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棋艺较精的幼儿,如张承义、祝臻翔与他们对弈,还适当增加一个小裁判,象球场上一样有黄牌、红牌,如果多摆棋子,黄牌警告,如果弄乱棋子则红牌罚下。由于对手棋艺较精,每一步都计算点数,死活心知肚明,所以他们想耍赖不太容易,而裁判又增强了监督力度,他们有了几次不愉快的对弈后,渐渐明白了耍赖、打人摔棋是没有用的。这时,我们及时陪他们下棋,边下边教,在对弈过程中告诉他们一些实战技巧,如“棋在断处生”“拆飞围空”等,几次对弈后,我又安排棋艺一般的幼儿与他们下棋,由于前段时间的积累,所以这一次轻而易举获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要想赢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学,找机会多练,而哭闹打人耍赖都不管用。现在的他们下棋很少耍赖,面对失败,性情也豁达了许多。
  
    4、面对骄傲、固执的孩子。
  
有些孩子对棋类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围棋也下得特别棒。在班级里很少遇到棋鼓相当的对手。因此渐渐形成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时在对弈时也常常执著于一块地的输赢,可谓寸土必争。日本棋手喜欢一句佛学术语“无心”。它描述了一种视世界清澈无比的超自我平静的精神状态,荣辱不惊。它告诉棋手在某一处争强贪胜就会丢失大局。
  
因此,我们针对这些情况引用了一些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它告诉小朋友们兔子看不起乌龟,在比赛中骄傲自满,偷懒睡觉,最后输掉了比赛。又如“狐狸与乌鸦”。乌鸦自以为自己唱歌很好听,没想到狐狸骗了它一大块肉。类似与此的骄傲心理会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刚开始我班的张承义、刘宇都属于这种性格的孩子。他们棋艺颇精,但往往执著于一块地的胜负,而且面对一些不强的对手,常常不愿意下。于是在中班时,我们就鼓励张承义、刘宇等专和大班小朋友下棋。他们在对弈过程中输了几次后渐渐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大班后张承义主动去实验小学报名,和更强的对手不断对弈,磨练了自己的棋艺。而我们在班中实行的围棋分组,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了全局训练,在练习了“小雪崩”、“双飞燕”等定式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全局观,不再固执地争夺一两处了。在围棋对弈中,我们常常请他们担任小小裁判员,作出公正裁判。碰到了棋艺一般的对手,他们现在更愿意边下边教,颇有小教练的风范。对此,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大家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
  
    围棋作为体育竞技项目,一直强调的是竞技性,而面对学龄前期幼儿,我们更重视的是幼儿基本人格的塑造。纹枰角逐中,行棋时的棋情、棋感时刻在撞击着人的心灵。出现复杂局面时,需要冷静;遇到强手时,需要自信;局势不利时,需要顽强;进入僵持时,需要韧性;面对失败时,更需要豁达。在这种紧张的对弈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他们的不良性格逐渐弱化,优良性格正在不断形成,现在的他们,是未来的的希望,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他们的明天而骄傲!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散文:吹泡泡mp3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