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探索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人类已经迈进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不断更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可能就是知识方面的差距。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而我国正面临着转轨的关键时机。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指出:“不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江总书记的讲话,有力地肯定了创新的重要性。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小培养,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样也要从小培养。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不能仅停留于“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而应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从中获取经验,得到发展。而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改革、探索科学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可靠保证。  

一、改变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教育观直接作用于活动。旧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束缚太大,重视教师在活动中为主体的位置,重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体现在科学活动中,强行使幼儿感受一些已有的科学现象,获得知识,形成一种观念。虽然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采用实验、观察、游戏等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但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所教的知识呢?我在常识教材里选择了“认识家畜和野兽”这一内容,目的是认识并区分家畜与野兽的不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例举了动物园,让幼儿给动物分类,送到相应的家畜馆、野兽馆。当时幼儿们都一一分清了,但事隔两天,再让孩子们给大熊猫归类时,他们便犹豫不决不能分辨,可见概念性的知识并未被幼儿所理解。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大多仅仅停留在记忆的重述阶段,体验老师传授的经验。老师虽然也注意到孩子们创造性的培养,但也常常穿新鞋,走老路,带孩子去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能力的提高也表现在观察物体的表面特征上,幼儿的观察方法是按老师所提示的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想一想,并没有自觉地、大胆地去探索新事物。  

种种现状,让我们感到教育观念的更新迫在眉睫。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地走下讲台,到孩子们后面,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主动地探索,教师要当好引路人。不要只关心孩子学到了多少现成的知识,不要忙于带幼儿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要引导幼儿大胆地参与、大胆地学习、大胆地思考,引导他们的科学品质均衡发展。  

培养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科学教育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自己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科学探索活动的支持者。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意思就是说创造属于每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尤其是自觉的活动,这些活动随意性强,幼儿参与时间自由度大,我们要及时发现幼儿的这些探索性活动并加以引导,有趣的溶解,每个幼儿三只杯子(分别装有沙子、冰块、盐),操作前,先让幼儿预测:哪只杯里的物品会溶解?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兴致都很高:我看见了……”我发现了我知道了……”,这些声音此起彼伏,连平时动手能力较弱的几个幼儿都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支持幼儿独立思考,并给予他们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让幼儿自觉地去探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幼儿不仅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还增强了自信心和求知欲。在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平时在学校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偶发性的探索活动:小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雨过天晴,操场上很多的蚯蚓也会让孩子花费很长时间去观察……教师如能及时地发现这些偶发事件,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幼儿就会很有兴趣的深入探索,这就是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支持。相反,如果教师把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当作不守规则的玩耍而加以制止甚至于指责,实际上就是封闭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胆怯、退缩的幼儿,鼓励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幼儿好奇心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成人面前,有的幼儿仍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有的幼儿则退缩不前,甚至压抑自己的探索欲望。后一种幼儿并不是没有好奇心或探索欲望,而是对成人的反应过于敏感,如果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允许的暗示或表示鼓励、支持,幼儿则会减轻疑惑,进行探索活动,并得到满意的结果;相反,如果教师忽视这些幼儿或对他们作出不必要的限制,则有可能加深他们的退缩行为。如在一次沉浮实验中,很多幼儿用自己带来的各种材料做沉浮实验。有几个幼儿看着自己的实验材料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请你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看看,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再看看是不是沉的东西一定沉下去,浮的东西一定浮上来?……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幼儿们在操作中发现:海绵,布块是浮的,石子、铁块会沉下去,但海绵、布块等它吸满了水,就会沉下去了……  

2.教师是科学探索活动的设计者。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活动是教师在幼儿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第一,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教师设计科学活动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从科学教育的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首先,教师要制定每次活动的具体行为目标,就必须着眼于科学教育的任务。可以选择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引导幼儿感受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以及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安排一些幼儿易操作的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可以认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科技产品,在探索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操作;可以充分利用纸工、泥工、废旧材料等来尝试进行简单的科技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幼儿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第二,促进科学探索过程顺利进行。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进行设计,可以提高幼儿学科学的效率,保证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导致积极的学习结果。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引导发现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来吸引幼儿去发现、去思考,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磁力,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孩子们对自己亲身感知过的东西记忆最深刻,所以采用操作实验法,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孩子们聪明伶俐、见多识广,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他们来解答,可以让幼儿们在争论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比如鱼为什么睁着眼睛睡, 孩子们争着回答:它怕有鲨鱼来它怕被淹死……孩子们争论起来颇有一番百家争鸣的态势。确有难度时,老师可以适当引导,作出科学的解释,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了主动思考,主动性充分发挥,让孩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教师的评价也是科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科学的学习探究中,幼儿的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教师的鼓励。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教师对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可以有所评价,但不能以此判别幼儿的操作进行得还是不好。只要幼儿能够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就应当判断他们在很好地学习或操作。只要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创造,那就是成功了。只要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给予表扬或鼓励;对那些暂时没有成功的幼儿可以给予特别的关心,如不要急,慢慢来,相信你一定会做到。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铺以这样的点拨,讲评,同伴间讨论、交流,从而深刻理解了新知,掌握了规律,达到了认知的目的。这也是树立幼儿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有效方法。  

二、科学教育要遵循浅、少、趣的原则  

科学是严谨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幼儿的孩子,很难在课堂上对孩子讲清科学原理,所以,幼儿的科学教育应遵循浅、少、趣的原则:浅,是指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超越幼儿的认识水平,如果超越幼儿的认识水平,强求幼儿记忆科学概念,那么幼儿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糊涂观念,甚至出现违反科学的错误概念。少,是指幼儿科学教育不应以大量的知识充斥幼儿的大脑,要减少知识的难度,即减少知识的量及内容要求的深度,可增加智力难度,即适当增加教育过程中智力活动的密度和水平。趣,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尽可能地去接触周围世界,将他们天生的好动、好奇的本能引导到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上来。  

遵循科学教育的浅、少、趣的原则首先体现在科学教育生活化。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知识感不感兴趣也不深入思考。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的认知与言行的脱节,在活动中、讲得滚瓜烂熟,实际生活中却不会。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师传授的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因此,科学教育活动的生活化必须得以重视。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把世界引入教室,意指课堂并非是孤立的学习空间,应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让课堂生活化。  

三、要使科学教育生活化  

科学教育生活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将幼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将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体验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前提,尝试把生活融入科学教育,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在科学领域中进行迁移、升华。  

1.在内容选择上应选择生活化的内容。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往往依赖于他们的生活,所以教育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如科学活动电动玩具,电动玩具是幼儿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为了让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在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电动玩具里的电池都取出来,让幼儿想办法让玩具动起来、转起来、飞起来。当幼儿提出要放电池,但如何放呢?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操作,在操作中,有的幼儿把电池装反了,有的电池太小,型号不对,也不会动。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幼儿答案,应鼓励幼儿继续探索。经过多次反复地操作,有的幼儿成功了,玩具动起来了,有的幼儿发现了电池两端的秘密,有的幼儿失败了重新来,没有一个孩子不去动一动,做一做,每个幼儿都积极地投入于使玩具动起来这一活动之中。当每个幼儿的玩具都能动起来的时候,幼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老师所期望幼儿学到的知识。这活动从孩子身边的玩具入手,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一系列的过程自然而和谐。如果教师忽略这些,直接传授一些知识点,那么幼儿的科学活动就完全成为脱离幼儿生活的课程了。我们应尽量从幼儿的生活中去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信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科学教育内容进行研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科学的有趣和奇妙,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从小就善于观察,真正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2.培养观察力,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幼儿的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他们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大量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与幼儿现实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在“我们去种豆”这一活动中,我们让小朋友带些豆子到幼儿园,小朋友带了各种各样的豆子,有的种在花盆泥土中,有的泡在水里,甚至还有一两个小朋友带的是熟豆子、被虫蛀的豆子。我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对比观察,他们发现泡在水里的豆子先发芽,种在土里的过了许多天才发芽;水中的豆子长出的茎细细的,长在土里的则粗些,叶子也绿点,而熟的、坏的豆子根本没动静。这一对比观察,幼儿了解了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然后我们又找了大量相关资料、图片,有了亲身观察的经验,幼儿更快地掌握了知识内容,并保持了他们的好奇心。幼儿是在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因此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是生活化课程设计实施的重要切入点。  

3.活动过程组织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注重随机教育。一般的科学活动常采用让幼儿观察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育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幼儿很少有亲身体验的机会。过程组织生活化就是密切幼儿生活,贯穿于幼儿一天的生活之中,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朋友要喝止咳药水,盖子怎么也旋不开;鱼缸里的小螃蟹在水里死掉了;马路上的红绿灯总是会自动变化等等。我们应抓住幼儿们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在一次午后活动,我领着孩子们一起玩橡皮泥,发现橡皮泥干了,捏也捏不软,能不能让橡皮泥变软呢?于是我让孩子们思索讨论,给他们提供材料,孩子们兴奋地做起了实验,有的用水泡,有的拿到洗手间……过了两天,一个孩子拿着自己泡的橡皮泥高兴的告诉我,他的橡皮泥软了!很多孩子都使橡皮泥变软了,但用的方法不同,变化也不一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探索到了能让硬的橡皮泥变软的办法!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实现了孩子对科学主动探索的愿望!  

4.加强实践,不断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应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学习必要的技能。生活需要通过行动去感知和探索,没有多感官的参与,没有幼儿深入的探究,就无法真正感受生活。所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科学活动有趣的叶子,可以把幼儿带到小树林里,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采集自己喜欢的叶子,然后相互交流这些叶子的特征,帮它们分类等,这种身临其境、通过亲身实践的学习比在教室里老师干巴巴的讲要有价值得多。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并且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其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儿童学成语:天罗地网 (适合5-6岁幼儿)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