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一、 问题的提出: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把合作看作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现代社会日益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这充分显示了交往与合作能力在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势必从小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二部分关于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加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合作,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任务之一。
5-6岁的大班幼儿,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日益复杂:表现在交往范围上,他们不仅与父母、老师、同伴进行交往,还与其他社会人员进行交往;在交往的品质上,不仅他们的独立性开始增强,合作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应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交往特点,抓住有利的时机,重视培养大班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品质。 那么我们该选择何种教育手段来促使幼儿与他人协调好彼此的关系,正确与多人交往呢?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集教、学、玩于一体,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道路,是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因此我们选择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结构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通过手的操作,使用一些结构材料、废旧材料来建筑、构造各种建筑物或物体,反映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幼儿在使用结构元件的过程中,认识了形状、大小、色彩,掌握了最基本的结构知识,如重心、平衡、对称、色彩调配、比例、分类及空间关系等。因而,幼儿在丰富的扩展知识的同时发展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游戏可以锻炼幼儿体力、发展大小肌肉群;使他们认识几何形体及其关系,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美感以及团结协作、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直接反映物体的结构造型,通过构造物体反映大自然和人民构造劳动的美。所以,重视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目标:
在上学期的活动开展基础上,针对幼儿的具体的建构情况,本学期的研究目标是:
1、独占、争抢玩具,能一起商量友好地与伙伴搭建。
2、协商建构主题和方案,并按主题分工合作完成搭建任务。
3、到困难能与同伴协商解决,能共同使用同类材料,知道谦让。
4、续提高幼儿的建构兴趣与培养幼儿积极投入游戏、分享快乐的情感。
5、一步培养幼儿的建构技能与友好合作的交往及各方面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1、过创设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主动积极交往,让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结构材料,制定游戏规则,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获取社会交往的技能。
2、导幼儿相互合作,相互谦让,体会分享,愉快地参与游戏,使之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不断发展。
3、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直接反映物体的结构造型,通过结构物体反映大自然和周围生活中的物体、事件、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结构活动。
4、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掌握基本的结构知识、提高幼儿合作结构技能,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主动积极交往,在活动中,教师能站后位,让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结构材料,制订游戏规则,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获取社会交往的技能。
2、操作性原则:在结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需要贯穿整个游戏过程,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运用适宜有效地指导方式,引导幼儿相互合作,相互谦让,体会分享,愉快地参与游戏,使之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能力的不断发展。
3、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施教原则: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对幼儿充分观察了解,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及社会交往水平,及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与要求,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序上得到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5、激励性原则: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在游戏中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注意树立榜样,发挥激励作用,注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纵向评价,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行为及言行。
6、整体性原则: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不仅仅在结构游戏中体现,还应渗透各科教学及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将园所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整体综合效应,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各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
我们主要采取谈话讨论法,观察引导法,榜样鼓励法等训练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材料运用、主题确定、交往水平、持续时间、自主性、合作意识等。
六、具体措施:
(一)创设思想和物质条件,保证结构游戏的顺利开展
结构游戏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幼儿最先碰到的问题不外乎三个方面:建造什么?怎么建造?用什么建造?解决这三个问题是游戏得以开展的条件。而这三个方面又恰恰涉及了幼儿的认知能力、结构技能,以及结构工具。前二者是结构游戏开展的思想基础,后者是结构游戏必要的物质基础。因而,教师在准备游戏的开展、创设游戏的条件时,必须注意:
1、丰富幼儿的知识,加深幼儿对建筑物体的感性认知
这是开展结构游戏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幼儿只有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了较细致的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才会产生去建造物体的愿望。
首先,要积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品入手,如幼儿的坐椅、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小床、操场上造型简易的跷跷板、滑滑梯等,逐渐发展到观察生活中常见或少见的物品,如电视机、电风扇、各类家具、小动物、汽车、飞机、轮船等。教师不但要引导幼儿掌握物体的主要特征,还要幼儿能区分同类物体的明显甚至是细微的区别。如椅子和凳子都是四条腿,一个有靠背,一个没有靠背;四条腿的凳子,有的是长的,有的是方的,还有的圆的;汽车都有轮子,有三轮,有四轮,甚至有六轮的……等等。这些大概的掌握和细致的区分,不仅有利于幼儿通过构造,真实地再现周围生活的物体,更能促使幼儿触类旁通,在构造物体时进行加工和创造。
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上课、参观、散步、图片、幻灯、模型教具等,指导幼儿认真细致地观察建筑工人的劳动,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建筑物,观察祖国的名胜建筑图片等。从单一的围墙、花坛、长廊,到组合的公园;从家乡的公路、到祖国的万里长城、北京天安门。既要让幼儿经常直接观察实物,又可利用图书、画报、照片、电影、电视的介绍让幼儿间接观察物体。同时,还应该经常用谈话、绘画等方式巩固幼儿对各种劳动、建筑物和物体的印象。总之,幼儿脑海中积累的感性物象越多,他们构造时的表现力、创造性也就越强。
2、提供各种成品材料,充分利用多种自然材料
结构游戏作为一种建筑活动,当然是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是开展结构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建造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结构游戏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有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塑料制的各种可装拆的积塑、胶粒、插片、积铁等,以及各种颜色形状的串珠、插板、拼板等。这些定型的成品玩具为结构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幼儿园更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多种原材料进行材料加工。废旧的塑料管、冰棍棒、火柴杆,经过卫生和色彩加工,幼儿能利用它奇思异想地拼凑出各种形象逼真的图形,如:蝴蝶、小花、房子、卡车、飞机、帆船等。再如那些随处可见的沙石、泥土、树叶、桔杆等自然材料,只要启发得当,也能成为经济实用且随意方便的构造材料构筑成各种物体:用沙石堆造小山、山洞、桥梁、铺路,装置成"动物园"、"公园"、"农村"等自然景象;采集形状各异的树叶拼贴成各种动物、植物、物体的图案。教师提供大量的未成品材料,更能满足幼儿日益发展的智力和体力的要求。
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活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有了感性认识和建筑材料,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才能把这种认识通过材料表达出来,教给幼儿结构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掌握基本的铺平、延长、围合、加高、加宽、盖顶等方法构成造型简单的建筑,再要求幼儿逐步掌握用积木砌出不同造型的围墙,开外形不一的门窗等技能,直至学会用不同的积木和多种方法来表现建筑物及物体的基本部分和外形特征。
教师教幼儿技能,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引导幼儿由模仿练习逐步过渡到独立建造物体,再通过观察、启发、提示以及想象的方法,指导幼儿再现观察得到的印象、设计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二)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皮亚杰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的世界"。他们随心所欲地装扮自己所熟悉的、喜爱的人物,自由自在地反映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任意选用需要和心爱的玩具及游戏材料,好奇心、好模仿和好活动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无疑,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指导就是在保证幼儿发挥这三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1、要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独立构造。
一开始,幼儿的建筑活动往往是盲目性的,无意识地摆弄各种材料,活动的目的性差,意愿表达不明确,更缺乏稳定的建筑主题。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通过示范欣赏,提供特定场景,渲染某种游戏的气氛,在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上,帮助幼儿产生建筑主题,将孩子无目的的游戏动作变为有目的的行为。
2、教师要重视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激起幼儿的新需要,丰富游戏内容,深化游戏主题。
在结构游戏中,一个主题的产生比较容易,但如何在一段时间里稳定游戏的主题,使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这很大程度上要看游戏是否有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游戏中深入引导、不断充实、增加、变化游戏的内容,激起幼儿新的结构设想,新的结构需要,从而使结构游戏得以正常经常的开展。这里提倡一个"因势利导"的指导方法,即针对幼儿现有的经验和不同的水平,教师加以不同的指导,既深化了游戏的主题,又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游戏结束时的评价应注重幼儿的参与。
游戏后的评价活动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活动的结束环节。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获得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同时意识到自己在游戏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游戏中取得更大进步。
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教师适当的评价之外,还包括幼儿游戏伙伴之间的互相评价,幼儿自身的自我评价。游戏后的评价应以幼儿为主,评价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共享快乐,表达情感,进一步为幼儿提供交往、学习的机会。幼儿除对游戏成果评价外,还对游戏过程及自身的游戏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则在适当时候给予肯定,并对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希望,或留下疑问,以此引发幼儿再次参与游戏的兴趣。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陈家葑幼儿园开展幼儿食物安全演练 2024/11/28
- 小班创意艺术教案《糖霜葫芦》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