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幼儿一片创造的天空
幼儿的思路无限宽广,乐于不受限制和约束地思考和做事,所以有着很强的创造倾向。但是由于成人过多地干涉,使幼儿的种种创造行为受到限制和呵斥,长此以往,幼儿的创造性素质逐渐被扼杀。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还幼儿一片创造的天空,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首先,教师不能以独裁者的姿态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时处处规定幼儿的做法,而应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有一次,我和配班的张老师第一次穿工作服走进教室,孩子们看见了,纷纷说:“朱老师和张老师是双胞胎。”我问:“为什么呀?”“因为你们穿的衣服是一样的。”“穿一样的衣服就是双胞胎吗?”孩子们又开始寻找我们之间的共同处,以证明我们是“双胞胎”。如果此时我以“我们不可能是双胞胎”来纠正幼儿的常识性错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就不会有以后的“双胞胎”系列故事:幼儿吃点心时,汤圆是双胞胎;画画时,相同颜色的蜡笔是双胞胎;看书时,一样的故事也是双胞胎……
其次,教师要对幼儿萌生的创造行为和想法表示理解和支持,使幼儿在宽松、自由和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思索和想象。芮盛宇小朋友特别善于思考、思维非常活跃。课间,芮盛宇小朋友用积木搭了一门大炮,很兴奋地向我介绍,我看后,也发自内心地赞美:“哇,真漂亮,是你搭的吗?你真会动脑筋!”此后,他又对手中的大炮进行“改造”,变成了“长颈鹿”,然后又将“长颈鹿”变成“大吊车”……他每变一样东西都会拿来给我欣赏,我或赞扬他,或给他些参考性意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没有固定的目标去束缚他,只是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和理解。
二、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我们的语言、美术、音乐、建构等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教师要充分给予幼儿表达和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尊重、并理解幼儿。如:建构活动中,教师可参与活动,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构思,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欣赏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构思。而不是一个指挥者,告诉他们“该怎样,不该怎样”。又如,在一次美术活动《画妈妈》中,幼儿讨论的声音显的大了,特别是胡不为一组的小朋友。我走过去想加以制止,只听胡不为小朋友正起劲地介绍他的画:“我画的妈妈穿着裙子,正在跑步呢,你知道她为什么要跑步吗?”“因为她要带我去打针,我才不愿意呢。她只好拖着我了。”我一看,果然是一位妈妈,牵着小朋友的手,“大步流星”地“赶路”呢。我为他的表现力感到赞叹:因为别的小朋友都是仔细的描绘妈妈的脸部、服装和发型的外形特点,而胡不为笔下的妈妈不但动态形象,而且有一定的情节。我表扬了他的想法,并请他轻轻地讲给我听,他乐意地做到了。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孩子,总是制止孩子交流、讲述。认为安静的氛围有利于幼儿思考、想象,然而换个角度,你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孩子的思维正是在与幼儿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教师的过多制止,使他们的头脑成为施教者思想的跑马场,他们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很可能最终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三、重“过程”莫重“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能给幼儿带来无比的快乐和满足,使剩余精力得到释放,他们的许多活动就表现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幼儿很起劲的搬积木、搭积木,等到评价时却始终不肯围拢过来,而是津津有味的边讨论边继续搭着积木。又如,幼儿在故事《小气球》中,对解救小鸟的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将所想的办法编入故事中连贯讲述时,就不是很热衷了。
教师应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要重视“过程”的充实与丰富性,切莫太注重“结果”的完整性,使幼儿丧失创造的兴趣。
四、注重个体的差异
有些幼儿发展缓慢,但并不等于他缺乏创造性。张斌小朋友一向不愿意讲述自己的绘画,有一天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画。对于张斌来说,这已经是创造了。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来说,这些“创造”已经没有价值,但是,如果因此而抹煞个体的创意,这对个体的创新精神将是一种打击。
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型的人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教育的实施者,迅速改变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从发掘幼儿的潜力入手,用积极的态度去衡量幼儿的创造行为,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还给幼儿一片创造的天空。
手工材料
关键词:创造
- 发挥农村优势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2013/06/23
- 引导幼儿创造性绘画的几点体会 2013/02/25
- 浅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2013/02/14
- 浅析如何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013/02/02
- 幼儿创造力在韵律活动中的体现 2013/02/0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