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巧用废旧材料 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halo 感谢 halo 上传 0人参与

     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使用很多的物质材料,同时要丢弃很多的物质材料,这是一个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平时路过一些垃圾箱,就可以见到“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我们能想象那些“可回收”的废旧物质,是可以继续利用的,可再生的。关于它们的继续开发利用,继续体现出它们的价值,那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那么,从幼儿的角度,从我们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出发,我们该如何来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呢?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当代艺术正向着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将废旧材料融合于美术课程、将它作为科研活动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技巧,提高他们辨别、分析、反省、判断的能力以及整合不同来源材料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引发了需要,刺激了学习动机的产生。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元化材料来表现多种形式的变废为宝活动,拓宽表现范围,让儿童用更为自由的方式表现他们丰富的童心世界。
一、寻找多元材料,激发创造兴趣。
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不同的材料给幼儿带来了不同的感觉体验和启示。在生活中“万物皆材料”:一块废布边角料、一块木片、一只食品包装袋等等都可以是变废为宝运用的材料。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材料,寻找的途径是非常多的。1、在家里找:家里吃过后剩下的没用材料,如易拉罐、饮料瓶、牛奶罐、吸管等。家里用过后没用的材料,如牙膏盒、月饼盒、皮鞋盒、化装品盒等等。2、到大自然中去找:如各种各样的叶子、树皮、鹅卵石等等。有些材料在家里到处可见,甚至成了垃圾,假如没有及时处理也会污染环境,但顺手捡来是有用的。因此我在叫幼儿制作《海洋里的动物》时,课前就让幼儿自己去准备做鱼、螃蟹所需的材料:如瓶子、一次性杯子、肯德基盒子等;幼儿回家就十分自觉、有意识地留心这些材料,积极性很高。久而久之,他们便开始关注身边的“美”,开始主动探究身边的“美”。收集废旧材料成了他们的习惯,所以在上有趣的娃娃时,幼儿主动地从生活的角角落落去寻找可以做娃娃的材料,如泡沫塑料、牙签、废旧盒子等。在寻找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对他们自己的创作也会带着极大的热情。
因此,平时我要求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寻找身边的废旧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有了很大的收获,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放了一个“百宝箱”,里面全是他们从家里收集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也有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材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取舍的原材料。
二、体验加工材料,培养创造思维。
当幼儿会主动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教师应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等,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灵感往往是从体验材料开始的。体验性学习会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会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科研活动更趣味化,更充满活力。
我们知道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所以当学生收集了许多材料,在具体的体验活动过程中,开展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指导:一个是视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视觉效果,它的形状如何,色彩花纹是怎样等。另一个是触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触觉效果,如材料的轻重、质感等等。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的创造灵感被激发了。所以说灵感它不是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文豪的专利,而是人人都会遇到。灵感来自人的实践。可见,在美术课堂上,“有感而发”的现象是会经常出现的。而感受正是创作灵感阶段的必备过程。但灵感的出现还不是创造的完成,它必须随之与技能相结合才能使灵感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创造力分为两个部分,即创造的灵感和创造的实施;而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灵感和创造分别描述为前级创造和次级创造,而制作力与创造的实施或次级创造是一致的,这就明白告诉我们,训练孩子的制作技能,只是培养了创造力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我们要使幼儿的创造力从完整的意义上得以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培养一定的制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但当幼儿有了创作的灵感,便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进一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想象可以使我们的认识超出时空与具体条件的限制,使我们的制作表现插上理想的翅膀,创作出各种独出心裁的艺术品。
那么,我们在变废为宝科研活动中,该如何巧妙利用废旧材料呢?具体的操作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从幼儿已有的感觉经验开始,通过具体环节的设计,诱导帮助幼儿形成形象的思维。
1、多角度感受:《奇妙的撕纸拼贴》,课开始,我让幼儿大胆随意地撕纸活动,然后引导幼儿多次转动纸片,进行多角度观察,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它像什么?当幼儿发现了灵感,有的象人头像,有的象西瓜,有的象贝壳……启发他们根据形状进行多种联想,比一比谁的想法多,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求异思维能力。最后完成添画活动。
2、组合想象:在具体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时,一种材料有时很难想象?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或许会发现很多。例如在《纸盒变家具》活动中,把拿来的一只只火柴盒拼接起来组合成一只桌子。还可以拿各种盒子连同彩色纸进行组合想象,组成成一只床。总之,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展开联想,能创作出各种构思巧妙的手工艺品。
3、随意裁剪:拿到一个一次性杯子,任意地裁剪一下,使它变成一只小钟表。动手不受限制,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就会更强。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在体验材料的过程中,随形造型,充分融入自己的意象思维,给人以恣纵的想象力和空灵的智慧带来了极大的自由,使艺术表现丰富而多样,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经过作者一系列的创造活动,包括发现、构思与创作三个方面才能使之完美。当对废旧材料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激发了创造的灵感后,最后的加工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应多问孩子们象什么,还可以添些什么?当我们见到由月饼盒、牙膏盒变成的一排排高楼大厦,由易拉罐变成的各种小汽车,由蛋壳变成的可爱的小娃娃,由冰棍变成的栅栏等等,这一系列由废旧材料组合制作成的新的视觉艺术形象,一定会浮想联翩,心里甭提多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体验创作材料,体验创造的无限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也进一步发挥了,也充分显现了孩子们“心灵手巧”的天性。
三、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创造潜能。
   本着“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的教育理念,我们更重视对幼儿的学习过程评价。
1、兴趣评价:当幼儿把自己收集来的材料放到教室的“百宝箱”时,你看看我带来的,我看看你带来的,充满着好奇,十分想动动别人所带来的材料;幼儿的情绪是多么的高涨啊。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凶巴巴地严厉要求他们放下手中的材料,我想孩子们的创造灵感一定会抹杀掉很多,我们需要及时评价幼儿的兴趣,表扬积极带来材料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我们老师也应该正确评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地探究,让他们在玩中学。这样,课堂气氛民主宽松,孩子玩得有趣,学得高兴,他们创作的作品也是“有情”、“有意”、“有新”。
2、体验探究能力评价:孩子们爱尝试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这是他们的本性,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提供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以鼓励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体验探究能力让让他们大胆地尝试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动手制作。
3、综合能力的肯定评价:幼儿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时,他们的各方面知识在获取,各方面能力在增强,也有利于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上《有趣的动物》一课,在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动物工艺品或模型的同时,也让幼儿进一步研究动物的外形特征、习性等等方面,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又如在寒冷的冬季,丝毫没有让孩子们的快乐有所减少,却反而因为新年的即将来临显得格外热情高涨。节日里孩子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买新衣服、新玩具、吃肯德基、麦当劳;在他们眼里,节日里的大人们则最关心为亲朋好友买什么礼,送什么礼。抓住这一时机,我设计了环保亲子新年活动《绿色祝福你、我、他》,在一系列的亲子活动中,让幼儿和家长共同了解什么是绿色礼品,选择绿色礼品有什么好处,同时让幼儿初步体会到送什么礼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关爱他人的心,那是送给别人的最好的礼物,最诚挚的祝福。
  总之,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的多元创造。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多姿多彩。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笔屑贴画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