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数学教学经验点滴----浅谈幼儿数学教学的艺术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pipi 感谢 pipi 上传 0人参与

     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充分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而数学对幼儿来说,既比较抽象又枯燥无味,就更谈不上感兴趣了,怎样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趣味盎然的完成《纲要》中所规定的数学任务呢?在数学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制作形象的教具,自编适合数学内容的故事,融数学知识于故事之中。
  形象生动的教具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故事又是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之一。由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数学内容要求,自编了许多既有趣又符合知识要求的故事,并把数学教具作为故事中的道具。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在新授“4的组成”时,我利用贴绒教具边演示,边讲述自编故事《小猫钓鱼》:今天的天气真好,猫妈妈让小猫咪咪和小猫喵喵一块到小河边钓鱼,河里的鱼真多呀。一会儿,他们就钓到了很多鱼。(小朋友数一下他们一共钓到几条鱼?)回到家,猫妈妈一看,高兴极了,要把这4条鱼分给他俩吃。猫妈妈说:“给咪咪1条,剩下的3条给喵喵(4条鱼可以分成1条和3条,4可以分成几和几?)咪咪一看,不高兴了:喵喵比我多,我不干。”猫妈妈说:“那合起来重分吧。”(1条鱼和3条鱼合起来是几条鱼?1和3 合起来还是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可以分成3和1,再引导幼儿想象咪咪和喵喵的分鱼方法,来学习4的其它分合方法。通过故事的讲解,结合形象的教具演示,使幼儿直观的看到数的“分”和“合”,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分成”、“合起来”等的组成教学中的关键词语。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幼儿边思考边回答,最后教师和幼儿用圆点及数字卡片进行练习巩固,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效果很好。
  二、设计、利用数学教学游戏,寓数学教学于游戏之中。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搜集了大量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游戏。如:小班区别“1和许多的”情节性游戏“小白兔拔萝卜”;中班学习分类的操作性游戏“动物找家”;大班学习组成的口头游戏“碰球”、“小鱼游”“对数”等等。再如,学习了“5的相邻数”后,我就和幼儿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进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示5把椅子,晴名幼儿参加游戏,教师击鼓,游戏开始,鼓停,有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由此,通过对应比较,得出5比6少1,抢不到椅子的幼儿淘汰出去,这时,椅子和幼儿一样多,拿掉一把椅子,继续游戏,再通过对应比较得出5比4多1。
  总之,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犹如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三、数学教学和美术活动相结合
  针对幼儿喜欢画画、折纸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画画、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了5的加减运算后,我让幼儿折出5只小船,一边动手操作自己的小船一边编出加减应用题,再进行解答。
  再如,在“认识时钟”时,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钟表,再引导幼儿画出钟表,在作画的同时让幼儿分清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进一步明确它们的作用。画好后,请幼儿说出自己画的钟面是几点几分。这样,手脑并用,很快就掌握了认识时钟的要领。有不少小朋友回家后还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硬纸壳制成了钟表模型。这充分说明了只要方法得当,便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四、利用各种材料,让幼儿充分动手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丛动作开始,幼儿期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他们只有在动手操作时,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特别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又迎合了幼儿好动的生理特点,他们常常会常时间的摆弄物品而了此不疲。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材料:火柴棒、冰糕棒、小石子、饮料管、各种插塑、瓶盖等等,让幼儿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如:在比较长短宽窄时,我就让幼儿拿着冰糕棒、去量一量毛线的长短,桌子的宽窄。再如:在学习组成时,我分给幼儿足够的操作材料(插塑、石子、扣子、小棍),让幼儿自己去分,并把分得结果说出来,再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数的分合规律,按互补关系或互换关系列出组成式。
  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才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勤于动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找答案,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充分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寻找数学内容
  幼儿周围的环境及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材料。如:活动室墙壁上的装饰的小花、小草、小动物等经常是我们数学教学活动中点数、加减运算的对象。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多很熟悉,当他们看到、听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也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就会倍感亲切,非常兴奋,也容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排序”时,我就让幼儿按各自高矮的规律来排队;按男女小朋友交替排列的规律来排队;按小朋友穿的衣服颜色来排队;再启发幼儿发现、寻找规律,有的小朋友想到了按胖瘦来排,还有的想到了按有没有辫子的规律,戴没戴帽子的规律等等。然后再过渡到按图形或几何形体的不同规律来排序。这样,孩子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观察、寻找排序的规律,比用教具、图片效果好的多。
  再如:在学习编加减应用题时,我也启发幼儿从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寻找编题的素材,有的小朋友编班里养的金鱼、花;有的小朋友编活动室里的吊扇、灯;还有的小朋友编自己身上的五官、衣服上的扣子等等。在认识几何形体时,让幼儿通过视觉去观察发现家里、幼儿园里的圆形、椭圆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等各种不同几何形体或由几何形体构成的物体。在学习数的形成及加减运算时,让幼儿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次数,如:教师击铃,幼儿说出总数,既训练了幼儿的数学运算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有意记忆;通过运动觉来感知运动的次数,如:教师引导幼儿日学小兔跳,先跳两下,再跳三下,问幼儿一共跳了几下?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巩固了数的运算,幼儿还非常喜欢。总之,充分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看一看、找一找、听一听、动一动、摸一摸,从而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当然,这几种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融会贯通的,交互运用的。就是将抽象、单调得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的形式让幼儿接受,进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捉小鱼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