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幼儿园主题活动内容的生成到实施,来自于老师的预设或来自于幼儿中产生的许多热点问题,从而老师与幼儿一起共建整个主题,老师则思考哪些可以作为主题进行组织与开展?哪些可以挖掘?等等。这就取决于老师对主题与相关内容的价值判断,老师再根据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与生活经验,从而确定主题活动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要求。在目标上,强调“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上,主张“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方法上,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都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中,数学向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非常严密,逻辑性非常强的知识建构体系,接着在二期课改的整合课程中,我们发现数学教学内容难以整合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也就有了“数学难以整合”以及“能整合就整合,能融合就融合,不能整合就分”的尴尬境地。其实,这是片面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将幼儿学数学封闭在了课堂教学的特定范围内,这与规程提出的要求是相脱离的做法,违背了规程的精神与宗旨。现在我们提倡数学教育生活化,既符合了规程的精神实质,又符合了孩子学习、发展与求知的需要,特别在实施主题教学的活动中,我感到老师应该抓住数学教学的时机与相之吻合的相关内容,继而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面对生活情景中产生的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之条理化,进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使数学跨出学科的束缚,促使数学回归生活,不仅能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中幼儿从知识到知识,从概念到概念的被动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主题活动中发现数学,积极引导,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以抽象性和逻辑性为特点,这为教学尤其是系统的数学教学设置了障碍或是说限制了一定的空间。数学知识是反映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知识,因此,在幼儿从具体的物体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经验,需要很好的教学媒介—老师的教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幼儿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孩子不需要教师的教就能实现这种抽象的理解,而有些幼儿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和家长的 大力配合。这也就说明了教学是不能被轻易地取代,还存在着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内在关系,积累数学经验体系。主题背景下的数学,它将数学回归于生活。我们都会发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资源,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活动不会减少,而会更多。纯知识性的数学和生活中的数学不尽相同,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生活中的数学更富有情感色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在生成的主题活动《快乐的三八节》中,我们让孩子与妈妈一起按自己手里花的多少,在马路的人行道上给奶奶或阿姨或婆婆或商店里的女士献花,还到邮局里自己购买邮票寄信,这里融入了数量的对应与对人民币的初步认识与兑换,在去无锡春游的过程中,在汽车上,让孩子观察汽车里有几张座位每张座位坐几人?座位是双数还是单数?一辆汽车一共可坐几人?全班28个多孩子与爸爸妈妈怎么坐最合理?在汽车上开展的猜谜游戏中,还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一共有28个小朋友,有25个已猜过谜语了,还有几人没有猜过?虽然有点难,但是有爸爸妈妈们的帮助与孩子们共同的想办法,他们很快地算出了答案。在动物园里,让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共有多少动物?其中鸟类有多少?水里的有多少?陆地动物有多少?看似有些简单,但是,这里有计数分类统计等数学的知识在里边,他们就在玩的过程中在爸爸妈妈的一起参与指导下,很轻松地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赋予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意义。很多人认为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知识性,殊不知如果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或技能只是纸上谈兵,那么学的再多也是无用的。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幼儿更有条理地认识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在主题中抓住契机,就势引导,组织数学教学
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不仅仅观察那些显现的数学如;时钟、人民币、红绿灯的计时器、手机电话汽车上面的数学知识,还要注意发现那些隐性的数学知识,如:身高、体重、年龄、距离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引导他们结合所处的生活环境观察与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各种数学知识,如:,住宅楼号、门牌号、车牌号、日历、商品价格等,教师需要在社会生活和幼儿生活中寻找合适的主题课程资源,为幼儿提供可能发展与学习的平台。
如在主题《人类的朋友—动物》中,孩子们说出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我还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是谁?然后让他们统计,那种动物喜欢的人最多?那种动物喜欢的人少一些?那种动物喜欢的人最少?有多少动物我们还没提到或想起它们?还有哪些动物你从未看到过或听到过?我就势引导组织教学,解决了对许多幼儿来说较难的交集分类。
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了》中,老师抓住孩子对小学生的期盼与向往,组织开展了数学教学活动以参观文具用品商店为游戏手段,让幼儿学习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数学知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起结果是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
其次,教师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自己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帮助幼儿体验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为生活服务。我们主题中的一些内容需要在游戏与区域角中完成,老师应该紧紧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与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如;创设的娃娃家、电影院、医院、超市、公共汽车、菜场等游戏活动,幼儿在这些情景游戏中面临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找到自己的家,如何给娃娃买袜子,如何设计公共汽车的座位与电影院的座位?如何设计公交线路和站牌?银行需要多少储备钱款?手中的十元人民币,在超市买了饮料,剩下的钱去菜场买菜,还能买些什么菜?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幼儿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前期活动中有关的数学知识实现从数学到生活的迁移,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才能掌握和运用。所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孩子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抓住教学的契机,就势引导,组织幼儿学习数学,让学习为游戏生活服务,也让游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好的平台。很好的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也让幼儿很好地积累了数学知识。
三、在主题教育中关注学科的相互渗透性,合理组织数学教学
学科教育活动和渗透性教学活动,它们之间既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合二为一,而应该互补共存,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一味强调学科性并走向极端,则有脱离幼儿生活的危险,相反完全抛弃学科性教育活动,将幼儿的数学学习寄托于生活中的零散经验,也是不明知的做法。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广泛的生活经验和提供的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这两者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经验准备。在有些教育领域中,有很多机会让孩子获得数学经验的机会。如:晨间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贴烧饼》,孩子们的1、2报数,再两两成双对齐重叠排列,剩下的一人怎么办?还缺或增加几人?等等,这里隐藏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如在《有趣的植物》的主题活动中,有关于健康教育的活动,教育幼儿爱吃蔬菜,是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方法调查统计哪种蔬菜最受小朋友的欢迎。然后可以在次基础上和幼儿讨论,为什么某种蔬菜欢迎,某些蔬菜不受欢迎。如果不受欢迎的蔬菜很有营养,我们该怎么办?等等。在以上活动中,数学真正扮演了一个工具的角色,而幼儿则通过运用数学的过程,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的用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个领域教育活动时,不仅要有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意识,也要学会从领域渗透的角度思考:这个活动内容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什么样的数学经验,据此,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渗透性教育活动的价值。我觉得这种渗透性的教育活动价值虽然不具有系统性,甚至带有随机性, 但它化整为零,化抽象为具体,使的数学教学更生动,更自然,更灵活,也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融入主题的数学学习摆脱了单纯性的孤立的学科模式,摆脱了纸上谈兵的脱离幼儿生活的框框,也摆脱了以往老师讲幼儿听,教师教幼儿记的传授方式,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这如同拆除了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大大降低了幼儿学数学的难度。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在自然、愉快和有趣的状态下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数学
- 数学活动《魔法机器》 2014/10/08
- 数学教学活动《装在哪里最合适》 2014/10/08
- 数学活动《春天的花》教学反思 2013/03/03
- 制作数学学具的体会 2013/02/22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