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交流”——让科学活动生动起来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jingzi 感谢 jingzi 上传 0人参与

    兰本达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提出:同伴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他们分享经验、交流各自的结论,还“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澄清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同伴间相互修正、补充和强化各自的观点,丰富所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新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究”。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目标里也明确提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确,现在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越来越注重幼儿的交流与表达。科学探究中的表达与交流,不仅是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我在幼儿园主攻科学教育活动,更加深深地感到交流环节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意义。如果充分地运用好交流的环节,那就会使整个科学活动高潮迭起、增光添彩,但如果只是一些流于形式的交流,没有实质的内容,那就只会让交流像过眼云烟一样,不会留下一点痕迹。在这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一直在摸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的交流,让科学活动的交流能充分地发挥出它的意义。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具体分为六个方面:  
     一、倾听交流内容,挖掘交流的价值性  
     如今,信息化、开放的社会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不论是周围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于是,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屑屑,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作为这样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在“神舟七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的那段时间,孩子们就经常谈论着飞机、飞船、火箭等一些飞行器,特别是对把飞船送上天的“火箭”特别感兴趣,有的说:火箭上面是尖尖的;有的说火箭下面有一个助推器,有火才能飞上天;有的说:火箭本领很大的,能送卫星、飞船、宇航员上太空。孩子们还萌发了制作“小火箭”的愿望,孩子们知道火箭上头是尖尖的,他们就从家里找来了雪碧瓶、可乐瓶、酸奶瓶等从大到小一个一个叠加上去;有的孩子为了让小火箭更逼真,还跟爸爸妈妈一起合作用硬板纸做成了圆锥形套在雪碧瓶上,可是,这些自己制作的小火箭能不能飞上天呢?看到孩子们产生了疑惑,我就从网上搜了一些资料,并设计了“火箭上天”的科学探究活动,给孩子们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知道了瓶子里的空气也能把自制小火箭送上天的原理。由这样一些平时的交流临时生成了这么一系列活动,可见,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她不是照本宣科,而要做个观察者、倾听者,并努力地挖掘孩子的一些兴趣点来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活动,而孩子的这些兴趣点往往就在孩子之间的交流中产生。当老师及时捕捉到了幼儿交流中的这些“兴趣点”时,也就意味着找到了一条开展科学活动的线索和依据。  
     二、培养交流习惯,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没有很好的倾听、交流的习惯,而且在很兴奋的探索、操作过后要他马上安静下来交流、倾听有一定的难度。有的时候教师提问后个别孩子在回答时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而是其他的孩子嗡嗡嗡自言自语或者插嘴的声音,导致交流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交流的价值也变得微乎其微。所以,教师不管在科学活动中还是平时的任何活动都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交流的习惯,让汇报交流取得满意的效果。  
     1、教师的引导语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教师的一句引导、鼓励的话往往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抓住。有的孩子因为胆怯,汇报的时候声音很小,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你很棒,让我们大家都听到你动听的声音好吗?”或者“你刚才玩得很好,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让大家都向你学习”;当一个孩子在汇报探索过程时,而其他的孩子还沉浸于刚刚的探索操作时,教师就可以说:“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做的,你跟他做的一样吗?”或者“听听他的想法你会学到更多”;对于一些经常插嘴的孩子我通常是这样说的:“你也想说吗?想帮助他可以,等他说完以后再补充”。  
     2、建立一定的倾听、交流的常规。  
     教师要提醒幼儿表达时声音响亮,让大家都听得见、听得清,尽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达清楚,并且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实验数据作有说服力的解释,让大家明白信服。在别人发言时,要倾听,目光紧盯说话人,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发言是否合理完整准确,如有疑问或补充,待其发言完毕后,举手示意,请求发言。允许对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三、指导交流语言,提升交流的规范性  
     幼儿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比较欠缺,往往都是“会做不会说”,经常是探索得很到位,却常常表达不出自己是怎么做的,对事物现象的描述缺乏逻辑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所以教师要指导孩子准确、规范地交流、表达,这个过程也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1、教师要经常提炼孩子的语言。  
     当交流中孩子词不达意的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表达不清话语中的真实意图,并用精炼的语言帮助孩子表达。如中班科学活动“火箭上天”,孩子们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把小火箭送上天后开始交流“你用什么方法把小火箭送上天的?”中班的孩子往往就不能把话说完整,一个孩子说:“拍”,就停在那里不说了,这时候我问他:“用什么拍?拍哪里?”他接着说:“用手拍可乐瓶。”我继续问:“然后呢?”他说:“然后小火箭就飞上天了。”我鼓励他:“把刚才的话连起来说就更棒了。”于是,在他连贯描述地时候,我边倾听边适当地帮助他、提醒他,让他把话讲完整。教师在此处的参与切合幼儿实际,有利于理清幼儿思路,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要指导孩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在科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讲求的不是花哨、冗长,而是科学、严谨、准确、规范、简练。而幼儿园的孩子在描述探索过程时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这个问题,在这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倾听,及时地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规范、缺乏科学性的语言,并把孩子的描述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长此以往后,孩子们就会注意自己在科学活动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中,第一个环节,孩子们用筷子顶起了各种形状的纸板,我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一孩子说:“我拿着筷子,顶在纸板上它就顶起来了。”像这样的交流,没有说出操作的方法要领而且缺乏科学性,于是我启发他:“要怎么握筷子呢?”他马上演示给我看,竖得直直的,我帮他总结:“原来筷子要握得直直的。”又启发他:“你的筷子顶在哪里纸板最稳当?”他说:“我找了很多地方,最后,在中间这个位置最稳当。”“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把你刚才的发现再完整地讲一遍。”我马上鼓励他。这一次他的交流明显比上一次更会概括、更具科学性了。  
     四、组织交流形式,体现交流的多样性  
     科学活动中的交流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交流对象的多样:交流对象的不同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其中,同伴是他们最喜欢的交流对象,因为他们之间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基于各自不同的兴趣点,会无意识地形成不同的交流圈。幼儿几个人在一起玩的局面,使他们常常会很自然地产生争论和交流。这时,老师不妨注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集体交流做准备;其次,老师也是幼儿最重要的交流对象。老师既要倾听、关注孩子们的问题和疑惑,又要鼓励孩子继续去尝试和探索,不断有新的发现;当然,家长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交流对象。当孩子把自己探索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告诉家长时,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应答,让孩子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充分挖掘孩子探索的潜力。  
     2、交流形式的多样:在科学活动的交流环节,如果只是一种形式的交流:如一人汇报,众人倾听、教师小结的这样的乒乓似的交流,那肯定是乏而无味的。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让幼儿从多方面获得不同的信息,从而分享到更广泛、更全面的经验。如集体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幼儿间的自由交流等等。  
     3、交流内容的多样:幼儿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绘画、手势、记录表、演示动作等都可以作为幼儿交流的媒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师引导孩子让自己的身体的各部位转动起来,孩子们投入、夸张的动作让他们的表达更形象、更丰富;又如中班科学活动《小番茄浮起来》,教师提供了记录纸,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然后教师组织幼儿看着记录纸来交流表达并发现问题,再去探索。  
     五、梳理交流信息,突出交流的知识性  
     “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获取到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表面的、杂乱无章的。孩子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孩子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孩子的思路,增加孩子思维的负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从已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获得对问题较为完整的认识,建构起有关知识,使之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学概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中班科学活动《糖到哪里去了》,本次活动是对“溶解”概念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孩子们通过尝试、观察、记录、分类后逐渐形成了“溶解”的概念。但这个概念还只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没有真正内化成一种概念,这就需要在“交流”环节中完成,在孩子们描述了很多溶解的现象后,教师就要把每个孩子对“溶解”的不同层次的感受整合成知识经验,告诉孩子,这就是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评价交流结果,体验交流的成就感  
     科学活动中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习评价。在幼儿园以教师评价为主,但到了中大班可以逐渐让幼儿来参与评价,在引导孩子学习评价时,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孩子对同伴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价,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我,比较公正地评价他人,并从评价中产生自醒和超越的愿望,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教师对孩子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使孩子知道:我们的科学学习看重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这些对你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是进一步探究科学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要大力赞扬和鼓励。评价语言要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如“你讲得很有道理”、“你观察得很细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等。对于幼儿园中经常出现的盲目跟从、鹦鹉学舌的交流回答在获得肯定评价的同时更要激励他:“如果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就更好了!”或者“下次我想听到你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些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体验到了成就感,也激发起孩子们进一步探索、交流的欲望。  
     在我看来,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固然重要,幼儿的交流更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作用,可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流,让我们的科学活动更加生动。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规范格式及范例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