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教学非正式活动中操作材料投放的原则研究
一、 在非正式活动材料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非正式数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受环境的诱发,在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驱动下,有意向地选择教师提供的有关学习材料,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长期以来,旧的传统教学只研究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只重视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幼儿学习特点的研究。教育活动中往往材料贫乏,随意性较大,出现幼儿学数中背概念的现象,皮亚杰曾指出"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说明数概念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能"直接教会幼儿的",而是要通过幼儿"动作的建构""动作的内化""发明"来"学会"数概念的。
在非正式活动中,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互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材料在非正式活动中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我们可以较直接地看到:非正式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拿起自己十分想要玩的材料摆弄起来,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自主性的形成是时代发展对人的需要,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幼儿的自主性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非正式活动是幼儿的个别化、自主化的活动方式。非正式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了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式的详细步骤,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三)、发展幼儿积极的情感
幼儿在非正式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没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没有失败的压力和恐惧,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不断地为完成了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活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自己又进步了,自信心不断地增强,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的是成功的快乐和欢欣,经历的是良好心理体验,发展的是积极而健康的情感。
二、 材料投放的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能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
所谓层次性是根据个体差异,把应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皮亚杰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多个层次,让能力弱的幼儿操作起来也不感到太难从而失去信心。提供有层次性的学具能引导幼儿选择合适自己能力的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因此,我们在设计材料时注重材料的高、中、低三个水平,同样的一个学习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以满足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提供不同维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的幼儿可挑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给动物排队(印章)红狗、蓝狗、红狗、蓝狗……;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多种维度的材料排序,如形状、颜色、大小均不同的图形片。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操作结果层次不同,这时教师一方面加以肯定、鼓励,另一方面,可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思考他人的不同操作结果,以相互影响、促进。
(二)、多样性原则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所谓多样性,首先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班级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事物较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我们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是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练习操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二方面:第一,同一目标设计相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如:数学棋类游戏,我们提供幼儿所操作的棋子,有的是玻璃弹子,有的是瓶盖子,还有的是涂上颜色的果壳等。第二,同一目标设计不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如:复习10以内加减法(大班),我们设计的材料有转盘、拼图、下棋、钓鱼……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百玩不厌,通过玩相同或不同的游戏,操作不同的材料,幼儿会发现操作结果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同,以此能激发幼儿思考,寻找其中的"奥秘"。
另外,多样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 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方面。幼儿好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时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活动使用,以保证让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三、 暗示性原则是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所谓暗示性是指在教育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教育目标显性、可见的材料,但在活动中,幼儿无须老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次模仿或创造的学习。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中,有其独特的视角,这正是创造力发展的机会,幼儿理解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形成来源于对有暗示性的材料的操作。幼儿通过对暗示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发展创造性席位,暗示性的材料具有提醒人,引起人注意的特点。例如:在排序的材料中,我们把学具设计成图形宝宝、水果宝宝、气球宝宝乘火车,把图形宝宝定为暗示区,图形按£r亖,r亖£等模式进行排列,引导幼儿找出排列的规律,并按规律选择不同的图案将图形宝宝送上火车,孩子们不但能找出规律进行模仿,而且有部分幼儿还能按规律选择颜色进行排序,并能使水果、气球等也能按ABCC,ABBC等模式进行排序,幼儿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分析,在材料的暗示中掌握了排序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这就能使幼儿思维活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滚动性和随机性原则相结合
滚动性主要表现在投放每一批新材料时,为减少原有的材料,或者是将同一品种材料合并,使之既给一部分孩子以第二次操作和体验的机会,也给一部分幼儿选择新的材料的机会,或者是将同类操作材料合并,使之变成操作难度有提高的材料。
随机性表现在根据幼儿操作活动中所出现的特殊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材料(包括材料的结构、数量等等)。
材料的滚动性和随机性相结合体现了材料相对稳定程度和灵活程度的最佳结合。
四、 举例
以前我们提供的材料都是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操作的,幼儿只是根据教师的操作被动地学,是灌输式的教学,所以出现了幼儿学数中背数、背概念的现象。从学前期幼儿的思维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是从直觉形象思维向表象思维再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因此创设了为幼儿提供操作条件的非正式活动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弄、操作,感知和体验明显的或内含在玩具、学具中的有关数学知识,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模式排序的活动中,以前老师拿出范例模式,让幼儿玩玩是怎样排列的,然后让幼儿拿出和老师相同的材料,让幼儿按范例进行排列,结果与老师相同,幼儿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层次的不同的操作材料,且每一小组中幼儿的材料又是不同的,这样幼儿就能够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方向等不同的特征进行模式排序,出现了多种排序的方法,有的幼儿会出现一种排法,多种说法,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更培养了幼儿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又如,中班幼儿在学习1~10的数数时,以前老师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单一的,要求也较简单,只要让幼儿数清老师提的实物或图片中的物体,阻碍了幼儿的思维灵活的发展,为了帮助幼儿学习数数的不同方法,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封闭式排列的材料,有立体的、平面的,使幼儿在实践中得出结论,要数清这些物体,必须搞清哪一个物体是第一个数的,然后再一个一个往下数。还引导幼儿学习目测数群,接着往下数的方法,利用旧饼干箱制作摸箱,伸进一只手摸出数量目测后,再伸进另一只手摸出数量用接着数的方法数至所需数量,还制作了图形卡片,七星瓢虫的图片等,让幼儿反复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学会了多种数数的方法,2个2个数,5个5个数等,使幼儿的思维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再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以前我们采用的材料有小猴吃桃子,通过老师一次次地帮小猴分桃子,最后得出某一数有几种分合方法,孩子只是被动地把这个组成背出来,所以每一个数的组成都需要老师教,而现在我们先给幼儿提供自己操作的材料,如分类盒、撒花片、甩鸭子、翻卡片等,让幼儿通过反复的分分合合,最后自己得出某一数有几种分合方法的结论。而且幼儿从中还能发现数的组成的互补、互换规律。
五、 研究效果
经过三年多有序、深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教学方式在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激发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非正式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编了大量的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设计、提供了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这深深吸引了幼儿,幼儿接触到的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因此,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强。他们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他们如此表现,在其他活动中他们也常常好学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形成了幼儿良好的个性
在非正式活动中,教师注重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设计、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对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在操作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了幼儿大胆、开朗的性格及乐意帮助同伴、愿意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选择活动材料有目的性
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有较强的目的性,他们在自己的动手自由搭搭、拼拼、摆摆、连连、排排、贴贴、画画、玩玩等过程中,积累了感性经验,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这对幼儿理解数学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示,幼儿掌握听到的15%,亲自操作的80%。
通过课题研究和培养,我园幼儿在数学活动及其他活动中都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注意力集中,不易受干扰,对数学活动兴趣浓厚了,求知欲望旺盛了,他们爱动脑、爱提问、爱探索,并反映在其他各科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游戏中,爱学习将为入小学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手工材料
关键词:材料
- 顺应发展,让材料与幼儿有效互动 2012/09/24
- 发挥材料在幼儿主动探究活动中的桥梁作用 2012/09/12
- 幼儿园科学区域投放材料的原则 2012/05/04
- 幼儿园科技活动室环境材料结构和指导策略的研究 2012/04/22
- 支持幼儿创造与表达的“材料超市” 2012/03/23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