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幼儿泥工活动的探究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olan 感谢 bolan 上传 0人参与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绘画、工艺和欣赏。而在绘画的内容中,包括有蜡笔画、钢笔画、蜡笔水彩画和彩墨画等;工艺中,有纸工、泥工、拼贴和拓印等;欣赏里面,又有中外名作欣赏和美术作品欣赏。所有这些内容,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造塑知识和技能教育。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但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按教材要求去进行各种材料的制作,这确实很难办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呢?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当幼儿产生了创造意识后,就会迫不急待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在验证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地改进自己原有的思路,通过再思考再动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
    泥工就是以粘土(黄泥、白泥、橡皮泥、面团等)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形象等。在泥工活动中,学习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搓条、团圆、压扁、粘合等。活动中一小块橡皮泥虽能让孩子爱不释手,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根据这一情况,利用在教学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孩子们喜爱的泥巴入手,加强泥工教学,并同时使之与绘画相结合,从而逐步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1.泥巴游戏,引发兴趣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一个措施是:让孩子尽情地玩泥巴,而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孩子在玩泥巴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比如:孩子随手拿来搓几下,搓出个圆球,他们就叫它是“篮球”,多搓几个,他们谓之为“饭”,放到一个压出来的“碗”里面,就可以“吃”了;拉一下长,又出来一个根根的红萝卜;用小刀把一块方泥切去几刀,变成了一辆小汽车……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泥巴游戏”中,孩子的兴趣都很浓,也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2.实际出发,单个成形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二个措施是: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模仿不是创造,要促进孩子创造力发展就要少给他们提供模仿范例。孩子在“泥巴游戏”中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毕竟经验和技法有限,经过一阵子的搓来捏去之后,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诸如:篮球、萝卜、汽车、坦克等等。这时候,他们都急不可待,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新的内容、新的技法。聪明的老师不能只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而要灵活运用教育技巧,激发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即猜测孩子在想些什么,琢磨出他们的思维处于什么阶段、思维活动中还存在什么矛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其自己操作。有时,孩子不能一下子运用经验产生创造思维,他们就会经常主动提出要求, “老师,小猪怎么捏呀?”“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于是我就顺势利导,比如从他们熟悉的小鸭子开始,先让他们思考小鸭子是从哪里来的?鸭蛋里孵出来的。那我们就可以先把泥搓成一个鸭蛋形,前面有长脖子和扁嘴巴,捏的时候就可以从蛋形身体上拉出长脖子,在捏出扁嘴巴,最后长出双脚和尾巴。这样,一只蹒跚学步的小鸭子就出来。捏好以后,他们就会将小鸭子放在桌子上端详半天,然后拿去与别人共同分享,一起比较。我也就乘着这个时候让他们去思考:小鸭子与小鸡有什么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后,学习捏小鸡时,就可以半扶半放了。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都是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地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从语言感知——形象思维——具体行动,训练手部技能技巧的发展。例如:在泥工活动做香蕉中,可把做香蕉的要领编成儿歌:黄泥巴,搓长它,弯成小月牙;月牙排一排,变成香蕉一大把。把做蜗牛的要领编成:卷个花卷做蜗牛壳,搓个长条做蜗牛身,再伸出两个小触角,小蜗牛爬的慢吞吞。在组合造型小鸡和小鸭中,也可把要领编成:椭圆身上捏尾巴,圆圆头上粘眼睛,两个尖嘴给小鸡,扁扁嘴巴给小鸭,小鸭背着小鸡过河找妈妈。
    3.由简到繁,多个组合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三个措施是: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在组合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按下列步骤去想去做:谁?在哪里?干什么?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按这个顺序去制作安排,大部分孩子都能一边做一边随口念出故事来。如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孩子们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籍着自己的想象各自创作出了“鸟妈妈”、“拥抱”、“恐龙系列”等主题不一、形象生动的泥工作品。“鸟妈妈”这一作品令人叫绝,造型是一只鸟背上有个鸟窝,鸟窝里有两三个鸟蛋,还有几只小鸟,想不到的是鸟窝上还有几个透气的小孔。他们做起来虽然很简单,但都是全身心去投入的,做得很认真。最后,我让他们对着自己的作品,编出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作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讲起来,故事却很长很动听,说明他们制作时,都是用“心”去做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在不断提高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泥工活动可以满足孩子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种在创作中对自由精神的肯定,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因此,展示个性、崇尚创新是其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本质内涵,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4.泥工与绘画相结合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四个措施是:根据作品内容,有选择的将泥工与绘画相结合。经过每个主题单元的泥工练习后,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绘画、泥工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挖掘了他们自身潜在的创造力。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先塑后画的。比较简单的,可以先画后塑,例如“交通工具”、“神气的大公鸡”等。适合画而不适合塑的,就可以绘画形式来表现,例如“画彩虹”、“画太阳”等。不仅可画又可塑的内容,我一般都要他们既塑又画。
    二、以点带面,以面带点 
    1.以点带面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鹿、公鸡、母鸡、鸽子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
    2.以面带点由于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影响,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层次的自我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充分调动幼儿想学、想做、想探求为什么的欲望,鼓励幼儿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互相启发,并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探索,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因而在进行分别指导时,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是技能上有困难,还是对自己做的形体不满意,塑造时用泥不够了,还是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对一些做得快的幼儿可启发再做一些有关的东西,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反应较慢,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的内容。一个活动下来,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因时间不够用完不成目标,不了了之。长期下去,能力差的孩子对泥工就失去了兴趣,甚至形成厌恶泥工的心理障碍。为了杜绝这一弊端的出现,创设泥工活动区,给孩子创造主动进行泥工活动的场所,这样使能力强的孩子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差的孩子能继续完成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多指导这些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做掉队的“点”,跟上整个“面”。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帮助,使他们不自卑,树立起信心,共同进步。在创设泥工区域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泥工材料,各色橡皮泥、剪刀、糨糊、手工纸等等,另外准备多种色彩颜料盘。使孩子取放方便,这有利与他们主动地画画、剪纸、泥工制作等。这样,打破了死板的美术课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孩子在活动时间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三、多讲评,多办展览,多参观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教师可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如在讲评时把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开店”,请小朋友到店里来“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幼儿很自然地挑选出他们认为好的作品,然后请幼儿讲讲为什么喜欢,从而达到讲评的目的。做好的泥工作品,有些要保存下来,有些不需要保留的作品要等活动结束后捏掉,不要当着幼儿的面损毁,以免和爱护泥工作品的要求相矛盾。多进行这样的讲评,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孩子在观摩欣赏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泥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余时间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比如我们在一日活动结束后,给幼儿布置任务,使家长和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或者组织幼儿泥塑技能技巧的竞赛,在同一时间内与家长捏同一物体的比赛,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联想塑造形体的比赛,通过竞赛加强训练,塑造形体的技能技巧,还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不仅加强训练了幼儿手工技巧,又促进其懂得与别人配合,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一团团泥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是最能锻炼孩子动脑筋的一种创作方式,孩子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评价等过程,将心中美好的事物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仅制作出了一些渗透其个性特长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得到自由广泛的运用,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极大个性化发挥,愿望变为现实,从而诱导孩子积极创造、将勇于求异的成就感。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古田县实验幼儿园家长工作计划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